河南快讯
11月11-13日,河南省畜牧总站组织农业部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河南农业大学、洛阳市和三门峡市畜牧局在栾川县
开展了“豫西黑猪”屠宰测定。现场对15头体质量在110 kg左右的猪进行屠宰分割,测定数据。本次测定数据和有关实验分析结果将进一步丰富“豫西黑猪”品种资料,为下一步的提纯复壮工作提供依据。据悉,“豫西黑猪”是在我省洛阳和三门峡两市新发现的地方猪品种。近两年,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和洛阳、三门峡市畜牧部门通力合作,基本摸清了“豫西黑猪”的品种来源、体型外貌、生产性能、繁殖与育肥性能等情况,并在洛阳、三门峡两市建立了三个保种场,成立了提纯复壮专家组,制定了保种选育方案,积极开展扩繁和提纯复壮等工作,使“豫西黑猪”群体数量不断扩大、群体特征日趋一致。
12月2日,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议通报了2015年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情况,研究讨论了生鲜乳运输车辆安装运行方案、不合格生鲜乳处置方案及生鲜乳第三方检测试点意见,总结了今年以来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深入分析了当前生鲜乳监管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和问题,安排部署了下一步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全省生鲜乳质量安全形势总体良好,但也存在奶站自身管理不够规范、有些地方监管责任落实还不够到位,监管协作配合还有待加强等问题。会议要求各地采取更扎实、更具体、更有力的措施,加强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是加强生鲜乳运输车辆监控系统建设。按计划安装监控系统,完善监控用户端,做好日常运行和资产管理,确保系统尽早投入使用,发挥作用。二是严格不合格生鲜乳监管。实现不合格生鲜乳流向可追溯,有效防止不合格生鲜乳进入加工环节或流入市场;严格依法查处倒买倒卖不合格生鲜乳行为,形成高压严打的威慑力。三是积极推进生鲜乳第三方检测试点。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制订试点方案,积极探索和推进试点工作。四要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日常监管。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制,加强日常巡查,强化跟踪问效,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五是强化第一责任人主体责任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贯彻力度,宣传公布监管对象负面清单,实施好生鲜乳质量安全告知书、承诺书和责任公示牌的“两书一牌”制度。六是加强生鲜乳监管的协同配合。各地畜牧部门要加强与乳品企业的沟通,及时了解乳品企业奶源供应情况和质量安全状况,通过安全预警有效防范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加强与奶业协会的协调配合,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和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主动与食药监部门沟通协调,强化乳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管控。乳品企业要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做好生鲜乳质量监管工作。
11月23-27日,世行生态畜牧业第十次检查团暨项目完工验收团莅临河南进行了为期5天的检查验收,对项目的各类统计数据、档案材料、完工报告等进行了评估。河南生态畜牧业项目设计总投资10.4亿元人民币,利用世行贷款8 000万美元,涉及8个省辖市、31个县(市、区)。经过5年实施,项目完成投资10.7亿元,占评估目标的103.11%,获得了世行检查团专家组成员的一致好评。世行检查团要求进一步总结好项目取得的成果,发挥好项目示范推广作用。
世行项目为477个奶牛、肉牛、生猪养殖场建设了粪肥收集处理场358 182 m2、尿液收集处理池448 823 m3,购置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处理设备6 632台套等,年处理畜禽粪尿能力221万吨;共培训项目管理人员、养殖场主、技术员等88 350人,占评估目标的141.6%;大力推广了动物营养平衡计算及畜牧业空间规划等生态畜牧业理念和全混合日粮等10多项生态养殖综合技术;开展了生态养殖相关技术引进、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取得科技成果6项。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促进了农民减贫增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也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生态养殖理念、掌握生态养殖技术的从业者,为全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建立了示范体系。
项目的成功实施,得益于河南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担当,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将项目确定为支持畜牧业环境治理的公益性项目,省、市、县政府承诺按4:3:3的比例承担8 000万美元的还款任务,使该项目成为唯一一个由政府负责偿还贷款的中国中西部农业类世行贷款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级畜牧、财政、发改、环保、审计、统计等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克服项目实施主体多、任务重、周期长等重重困难,务实高效开展工作,全面完成了项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