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
(镇平县中医院 河南 南阳 474250)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导致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病证[1]。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临床以肝气犯胃型多见。中医学认为,脾胃的正常功能与肝气疏泄密切相关[2]。肝气犯胃而导致肝胃不和,患者多表现为胃部胀痛,或涉及两胁,疼痛与情志因素显著相关,常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并可伴有嗳气频作、恶心、呕吐等症状。治疗当谨遵“通则不痛”之法,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治则,使得郁气平,胃气和,则疼痛安[3]。本文采用调肝理气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以探讨其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镇平县中医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肝胆脾胃科门诊或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肝气犯胃型胃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 18~45岁,平均(25.34±5.12)岁;病程1~6个月,平均(2.35±1.17)个月。治疗组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17~43岁,平均(25.25±5.27)岁;病程1~6个月,平均(2.37±1.13)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胃痛诊断标准 按照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关于胃痛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4]。
1.2.2 中医辨证标准 按照2002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肝气犯胃证”的辨证标准进行辩证。
1.2.3 纳入标准 符合胃痛诊断标准;符合肝气犯胃证的辨证标准;年龄15~50岁;均经胃镜或X线钡餐及肝胆脾胰彩超排除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2周内不曾使用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4 排除标准 年龄>50岁或<15岁者;2周内曾使用过影响疗效判断的药物;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患者;患有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精神心理疾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10003,生产批号:20131203,10mg/片)10mg,3次/d,饭前30min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自拟调肝理气方,药物组成:柴胡15 g,白芍10g,陈皮15 g,川芎6 g,香附12 g,枳壳 10g,生鸡内金 15 g,白术 10g,甘草6 g。由制剂室加工制成200ml/袋的袋装药液,1剂/d,2次/d,早晚饭前30min温服。两组均治疗28 d。治疗之日起,嘱患者忌烟戒酒,忌辛辣刺激、肥甘厚腻,适当运动。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痊愈:胃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消失,且观察1个月未见复发;显效:胃痛偶发,其他临床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内复发<4次;有效:胃痛及其他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内胃痛发作频率较治疗前降低1/2;无效:临床症状未见改善。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痊愈2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2.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脾胃中土,乃受纳腐熟水谷之所在,需肝木条畅,方可升降有常,各司其职。然肝为厥阴风木之脏,其性刚烈[5]。木郁乘土,常横逆克犯中焦,而致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发为胃痛[6]。因此,调肝理气是治疗胃痛的遣方通用之法。肝脏疏泄功能正常,气顺即通,胃自安和,是谓“治肝可以安胃”,“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7]。
本文自拟调肝理气方中,白芍养肝敛肝,和胃止痛,与柴胡配伍,散收协同,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枳壳可泻脾胃壅塞,破气消积,共奏疏肝解郁之功;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疏肝理气以和脾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消除平滑肌痉挛的良好止痛效果。加以陈皮、川芎、香附以行气开郁,和胃止痛;内金、白术健脾、消食、益气、和中。诸药合用,则肝郁自解,肝络清和,胃痛得愈。
胃病的治疗不仅需要充分辨证,合理遣方,更应嘱咐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消除持续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避免强烈的情绪波动,方可彻底治愈且避免复发。
本研究结果显示,调肝理气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总有效率达到9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由此可见,调肝理气法治疗肝气犯胃型胃痛疗效较好,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1]王志理.活血理气疏肝汤治疗胃痛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8):1033-1034.
[2]张继跃,刘成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气犯胃型胃脘痛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6):2923.
[3]李广,王治英.唐宋教授辨证分型论治胃痛经验[J].中医学报,2011,26(12):1441-1442.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88-297.
[5]张丽娜,杨宪煌.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56例[J].河南中医,2007,27(11):13-14.
[6]李永亮.《临证医案指南》治疗胃痛用药经验分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9):45-46.
[7]黄建东,李达芬.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27(12):1647-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