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探究

2015-03-20 15:3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20期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感大学生

于 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探究

于 丽

(哈尔滨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要把“幸福”变为现实,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是关键。目前,高校还存在对幸福观教育重视不够、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识模糊、高校教师幸福感缺乏、高校幸福观教育与家庭幸福观教育难以有机统一等现实问题。探究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破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

幸福观是指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由于大学生的生活价值目标不同,大学生的幸福观也就不同。幸福观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幸福的真谛、把握幸福的规律,全面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幸福的人。因此,对大学生幸福观给予正确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高等院校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就业率的重压下,大多数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表现出实用主义的倾向,幸福观教育的缺位,导致幸福观教育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1.高等院校对幸福观教育重视不够

高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为核心理念,把教育置于经济学的视域。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提高智力、开发人力资源,具有工具性质的科技类课程,对人文类课程重视不够,尤其是具有完善人性的幸福观教育的课程设置薄弱。即便是少数院校开设了幸福观教育的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无论在学理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高校幸福观教育几乎都处于缺位境地。对幸福观教育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导致学生对幸福观教育缺乏认知,幸福感偏低。[1]

2.高等院校对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认识模糊

高校把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以道德说教为中心,偏重于对学生行为规范的道德约束, 忽视了幸福观教育。究其原因,乃是高校没有厘清道德教育与幸福教育的关系,对道德和幸福的辩证关系缺乏认识。道德和幸福原本是统一的,道德是幸福的根基,幸福是道德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建立在幸福基础的道德才是符合人性的。[2]由于对“德福一致”缺乏认识,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没有将德育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有机统一,一手硬一手软,导致幸福观教育缺失。

3.高等院校教师幸福感缺乏

加强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界往往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对教师群体没有给予关注。对学生幸福观的教育,教师是主导。教师幸福感的高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微观层面讲,由于高校集教学和科研于一身,这一社会功能决定高校教师要承担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双重任务。近年来,许多高校又把教学和科研与教师的考核结合起来,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再加上高校管理体制不完备、教学与行政管理存在矛盾、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定体系还不完善等;从宏观层面看,社会存在分配不公现象,这些因素都构成对教师幸福观的冲击或降低教师的幸福感,甚至直接导致教师群体幸福感的缺失,进而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产生负面影响。[3]

4.高等院校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缺乏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具体表现在:一是高校幸福观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中双向主体的作用没有体现,学生处于客体的位置上,没有参与到教学中,师生互动性差。呆板的教学方式,致使学生对幸福的认知感悟不深,更谈不上幸福感的提升。二是没有深入挖掘教学资源,缺乏真正能唤起学生幸福感的幸福因子,幸福观教育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不出学生内心深处对幸福观教育的渴望,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到的有关幸福的知识内化,幸福观教育停留在表层。三是缺乏社会实践,公益活动。学生没有机会服务社会,自然体会不到用自己所学知识回报社会,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幸福;更体会不到我为人人,无私奉献的快乐和幸福。

5.高等院校幸福观教育与家庭幸福观教育难以有机统一

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学校和家庭同等重要。就家庭而言,父母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都会对子女的幸福观产生影响。但是,目前人们对高等教育存在误区。学生家长普遍认为孩子进入大学,教育的任务就应该由学校承担。产生这种理念基于两种原因:一是进入高校以前,家长普遍都经历了子女青春期的逆反,在孩子和家长的较量中,给家长造成了误解与无奈,认为孩子大了,有主见了,家长不能管也管不了了。 二是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学生家长承载了太多的负荷,他们普遍认为孩子进入高校,终于可以卸载了,有一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把教育孩子的任务完全推给学校。 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家长对孩子上大学期间的教育大撒手,很少甚至不去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对于孩子在学校是否快乐、幸福不得而知。再加上高校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缺乏,辅导员都在超负荷运转,无法与家长及时沟通,针对学生存在的困惑,家长不能及时给予疏导。家长与学校的疏离,使高校幸福观教育与家庭幸福观教育无法实现无缝对接,更谈不上有机统一,导致学生的困扰难以及时化解,使学生幸福感偏低或缺失。[4]

二、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幸福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幸福中国的有力保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体现了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1.有利于改进和完善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道德教育,忽视了对大学生幸福观的教育。实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占据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当学生在遭遇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危机和就业困难时,就会感到空虚、寂寞、无聊,没有幸福感,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高校屡屡出现的自杀和杀人事件,是大学生幸福感偏低或缺失的集中体现。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幸福观教育,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有效破解学生的思想问题,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其实,幸福与道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双翼,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融入幸福观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有着力点和实效性,对于改进和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学生成为幸福的人。当学生处于幸福状态时,就会用幸福的眼光看世界,进而产生两种效应:一是学生对世界充满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兴趣的领引下,他们才能发现问题。科学研究始于问题,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至关重要。二是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顺畅,思维顺畅了,才能对世界充满遐想,而创新思维恰恰是在遐想中完成的。爱因斯坦认为,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常常触发“灵感”,做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目前,高校对学生智力、体力、才能、道德的发展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如果能在幸福观教育方面加强力度,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必将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加强对他们幸福观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从家庭角度,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几率增大,孩子承载着父母的希望,他们科学的幸福观的确立,有利于家庭的和谐,而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从社会维度,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中坚,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幸福,则国家幸福。因为大学生幸福观代表着社会幸福观的主流和方向,可以对社会产生辐射和影响。加强对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幸福观,进而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幸福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5]

4.有利于幸福中国的建设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群体,背负着家庭幸福的重托、承载着民族复兴的重任。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幸福观,使他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境;以理性的思维抵制诱惑,坚守精神家园和道德底线,在“爱国”中体会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幸福;在“敬业”中感受为国家作贡献、实现个人价值的幸福;在“诚信”中享受诚实、守信,君子坦荡荡的幸福;在“友善”中感悟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幸福。人只有在感恩惜福中,才能体会幸福,传递幸福和分享幸福。用自己的幸福感染他人,让幸福在辐射中良性循环,这必将为幸福中国的建构提供保障。

三、强化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我们所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由此,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探讨幸福观教育的路径,已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

1.优化课程设置,开设“幸福”课程

进行课程整合,开设“幸福”课程,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幸福教育。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师传授,接受有关幸福的知识,端正对幸福理解的态度,获取什么是幸福、怎样追求幸福、如何拥有幸福、通过何种途径去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的理性知识。厘清学生思想观念中对幸福片面的、狭隘的认知,诱导学生对幸福的深层思考和理性自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只有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匡正了对幸福的理解,他们才能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文化多样、价值多元的复杂环境中,树立起科学的幸福观,去创造幸福、把握幸福,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享受快乐、充实、幸福的人生。

2.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营造幸福观教育的外部条件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教师是关键。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在培养学生幸福观的问题上,教师承担着主要责任。教师幸福程度的高低、强度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生对幸福的认知。同时教师又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楷模,具有幸福感的教师,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把幸福传递给学生。[6]因此,高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对教师幸福观的教育,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因为只有具有科学幸福观的教师,才能把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融入教学实践中,能为学生科学幸福观的形成保驾护航。

3.开展社会实践,实现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化

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仅仅依靠教师、课堂是不够的。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幸福作为人内心的感受,要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幸福体验,才能把在课堂所学到的有关幸福的理论逐步内化,实现对幸福的理性认识和对幸福的正确把握。[7]这个途径就是实践。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对社会、对公众的责任,体会敢于担当的快乐和幸福;在公益活动中,感悟助人的快乐和奉献社会的幸福;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感悟个人利益和人类的利益一致,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快乐和幸福;在缅怀先烈,重温革命路中,感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体会感恩惜福的快乐和幸福。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深化对幸福观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对幸福的理性认知借助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把作为心理感受的主观、随意、模糊和不确定的幸福感固化与积淀,完成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化。

4.打破家长与学校的疏离,形成高校幸福观教育与家庭幸福观教育的合力

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家庭作为一个子系统对幸福观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长要积极参与到高校的幸福观教育当中来,要做到:一是经常与辅导员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掌握导致孩子不幸福的诱因,帮助孩子化解,提升孩子的幸福度;二是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所面临的情感的迷惘和人生困惑。常言道“知子莫若父”,家长有的放矢的引导和化解,可以帮助学生抵制或消除来自社会的消极影响,提高孩子幸福感。特别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充满浓情爱意的家长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8]当高校幸福观教育与家庭幸福观教育形成合力时,必将为高校幸福观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推动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幸福观。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幸福观教育的外部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进行幸福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环境在一定层面能对大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产生引导与示范作用。要营造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幸福感的校园环境:一是利用校园网络和广播全覆盖的优势,传播以人为本的幸福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对学生幸福观教育。二是建立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网站,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围绕幸福观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针对学生幸福观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疏导,澄清学生对幸福认识的误区,传播科学的幸福观。三是学校要定期播放感动中国的教育片,比如白芳礼老人70多岁的高龄,20多年风雨无阻地蹬三轮拉货,以收入所得资助贫困学生为幸福的感人事迹;张丽丽老师用自己的生命保护学生,谱写人间大爱,诠释了什么是幸福。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在生动的视听效果中感悟幸福。四是加强校园的硬件建设,可以在校园中塑造在科教兴国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雕像,向学生传递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拼搏为快乐和幸福,强化幸福观教育。

总之,要把“幸福”这一人类向往的美好目标变为现实,强化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是关键和必要,同时也体现了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的当代价值。

[1] 李端阳,陈琪.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现状述评[J].文教资料,2013,(1):79-80.

[2] 陈昀岚.实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1):77-79.

[3] 邓皖宁.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维度[J].前沿,2013,(9):57-58.

[4] 朱虹.中国梦视角下浅谈大学生幸福观教育[J].知识经济,2013,(6):46-47.

[5] 吴雪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的意蕴[J].河北科技图苑,2014,(1):86-88.

[6] 于丽.生态文明视域下理工科院校加强科技伦理教育的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61-63.

[7] 吴海燕.加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刍议[J].学理论,2013,(11):384-385.

[8] 周良发.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70-75.

【责任编辑 贺 晴】

An Empirical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Education

YU Li

(Marxism College,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150080, China)

Happiness is the goal of the human and is the human ultimate value orientation. If “happiness” become a reality, there will be the key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the problems about happines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ch as education attaching less importance to happiness,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happiness, lack of happiness among college teachers, the less unity about happiness educ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To explore college students’ outlook on the path of the education, to resol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happine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better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education

G641

A

1009-5128(2015)20-0081-04

2015-03-16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实现“中国梦”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12542048)

于丽(196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观幸福感大学生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大学生之歌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领导干部正确幸福观的着力点
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