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薇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四川方言“踡”字的本字考
谢晓薇
(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一个字通行的写法与原来的写法不同,原来的写法就称为本字,如“燃”的本字是“然”。“然”本义指燃烧,假借用作代词等,本义另造“燃”。“然”是“燃”的古本字,“燃”是“然”的后起字。本文通过因声求义的方法,通过古籍文献佐证,考证四川方言中的“踡”字的本字应当是“肙”。
四川方言;踡;肙;本字
今川方言中常谓身体或四肢弯曲为“踡”,读如“捐”。《四川方言词典》(192页)收“踡(藇、蜎、蜷)”,谓“使身体或四肢弯曲:随后他把身子~成一团,在地上滚来滚去,哇哇地发出欢乐的喊叫”。《成都话方言词典》(110页)收“蜎(蜷、踡)”,谓“弯曲:~起身子睡”。《成都方言词典》(302页)收“蜷起脚”,谓“把脚蜷倒”。
考“藇”字,谓身体弯曲。《广韵·至韵》:“藇,筋节急也。”“急”即“(筋节)屈伸”之意。[1]《集韵·韵》:“藇,身曲兒。”《字汇·肉部》:“藇,身曲貌。”唐时亦有用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身藇项缩,恰似害冻老鵄。”[2]张慎仪《蜀方言》卷上(277页):“曲身卧曰藇。”亦作“蜷”。《楚辞·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王逸注:“蜷局,诘屈不行兒。”“诘屈”即弯曲的样子。《西游记》第二回:“见祖师蜷局身躯,朝里睡着了,悟空不敢惊动。”[3]Adam Grainger《西蜀方言》:“蜷倒睡。”“蜷倒指母儿算。”丁玲《田家冲》:“蜷在被窝里不作声。”亦作“踡”。汉王延寿《王孙赋》:“踡兔蹲而狗踞,声历鹿而喔咿。”章樵注:“踡,局不伸也。”[4]《文选·左思<吴都赋>》:“邦有湫阨而踡跼。”李周翰注:“踡跼,不舒展也。”清袁翼《鬼子街》:“柜舆竹扇鬼侍郎,碧流璃眼踡发黄。”阳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武震已经离了家,躺在援朝大队一间冷冰冰的小屋里,踡着脚。”[5]亦作“卷”。民国十五年《南川县志》卷六《土音土语》:“物体不伸曰卷,土音或转为阴平若捐,如卷脚卷腰干。是又用蜎字,亦合,象桑虫之屈也。”
以上“藇”“蜷”“踡”均以“卷”为声,当“孳乳而生分别字也”[6]。
考“蜎”字,本指一种蚊子的赤色幼虫,体细长且无足,行动时身体屈伸向前,又名“孑孓”“絓”,通称“跟头虫”。《尔雅·释鱼》:“蜎,雙。”郭璞注:“蜎,井中小蘌蟩赤虫,一名孑孓。”郝懿行义疏:“蜎,今此虫多生止水,头大而尾小,尾末有岐。行则摇掉其尾,翻转至头;止则头悬在下,尾浮水上,故谓之倒岐虫,《尔雅翼》谓之钉倒虫,钉倒犹颠倒也。今登莱人呼跟头虫,扬州人呼翻跟头虫。”《庄子·秋水》:“还絓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陆德明释文:“絓,音寒,井中赤虫也,一名蜎。”
亦可指虫类蠕动爬行的样子。《诗·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毛传:“蜎蜎,蠋貌。”郑玄笺:“蠋蜎蜎然特行,久处桑野,有似劳苦者。”朱熹集传:“蜎蜎,动貌。”[7]《周礼·考工记》:“卢人为卢器……凡兵: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孙诒让正义:“蜎者,水中孑孓掉尾之虫,动摇不定。蜎乃动摇之状也。”此类虫行时身必屈,故可训“曲”,为其引申义。《周礼·考工记》:“句兵欲无弹,刺兵欲无蜎。”郑玄注:“蜎,亦掉也,谓若井中虫蜎之蜎……郑司农云:‘绢,谓挠也。’”《广雅·释虫》:“孑孓,蜎也。”王念孙疏证:“蜎之言冤曲也。”明李实《蜀语》(56页):“蜎○曲。《考工记》曰:‘卢人,刺兵欲无蜎。’注云:‘蜎,挠也。’蜎虫行必腰曲,故腰曲谓之腰蜎。凡物曲挠皆谓之蜎。”清唐甄《潜书·存言》:“寒则蜎体不申。”[8]民国十七年《长寿县志》卷四《人事部·方言》:“盘曲曰蜎。”[9]亦作“緖”,此或为“蜎”字古音读法。《诗·陈风·泽陂》:“中心緖緖。”毛传:“緖緖犹悒悒也,心不舒展谓之緖緖。”郑玄注《周礼·考工记》:“故书蜎或作绢,读为緖邑之緖。”
本字或当作“秚”。《说文·虫部》:“蜎,蜎也。从虫,秚声。”段玉裁改“蜎”作“秚”,注云:“《释虫》:‘蜎,雙。’本训虫行。”“秚,各本作蜎,仍复篆文,不可通。考《肉部》‘秚’下云:小虫页。今据正……秚、蜎盖古今字。”王筠句读:“蜎,秚也,井中虫。依《集韵》改。此以母释子之法也。秚字从肉,虫无骨也。从口者,秚掉尾向首,其曲如环也。蜎再加虫,是秚所孳育也。”此说法合理可信。今蜀语中犹有此语,指身体或四肢弯曲。如巴中平昌县一带:睡觉时把脚伸起,莫蜎起。李稢人《大波》第三部第六章:“(龙竹君)有意地把腰肢蜎着,不让他二姐再看见那微微凸起的肚腹。”[10]故本字当做“秚”。
[1][7][8]邹华清.汉语大字典[K].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2089. 2855.2855.
[2][3][6][9]蒋宗福.四川方言词源[M].成都:巴蜀书社,2014.212.213.212.213.
[4][5]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10卷)[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512.512.
[10]罗竹风.汉语大词典(第8卷)[K].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900.
【责任编辑:周 丹】
H17
A
1673-7725(2015)08-0109-02
2015-06-05
谢晓薇(1990-),女,四川巴中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古代汉语及方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