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构想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为视角

2015-03-20 13:04:37邝奕轩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武陵学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邝奕轩(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构想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为视角

邝奕轩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003)

摘要: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又给该区域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树立结构多元化、产业“两型”化、循环经济社会化、区域一体化和服务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一体化三个方面实施发展精准农业、建设绿色工业体系、打造现代服务体系、推进社会“大循环”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和行政体制改革等举措,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一体化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均是该区域重要的城镇体系,在长江经济带内功能互补性较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系统综合体,是多中心的国家级城市群,将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处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结合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因此,深入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状况

(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环洞庭湖区定位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已进入国家层次的发展战略,该区同时也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范围内,其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机,但是,现阶段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难以持续的突出问题。一是作为“天下粮仓”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商品粮基地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32.73%降低至2012年的30.80%[1]。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物耗投入的矛盾突出。2012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粮食单产水平为5 744.28公斤/公顷,相比全国粮食单产水平仅高出10.1%,而同期,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施用量为50公斤/亩,相比全国单位面积耕地的化肥使用量高出60%,远高于发达国家规定的15公斤/亩警戒线[2]。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产品品牌效应不明显。区域品牌多,成名牌的少,国家级、国际级品牌更少,农产品品牌普遍生命周期短,生命力不强,品牌杂、乱、小、散,品牌无规模、有品牌无市场、有品牌无优势、有品牌无质量现象突出,与国内其它粮食主产区在农产品品牌数量、品牌经营成效、农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及核心竞争力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滞后。当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冶金、化工、建材等高物耗、重污染行业为支柱产业,区域(湖南部分)内石油、造纸、纺织等行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12年,区域(湖南部分)原油加工量、汽油和柴油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100%、97%和100%,纸浆、机制纸张及纸板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39%和52%,纱(混合数)、布(混合数)、棉布和无纺布产品总量分别占全省总产量的70%、60%、81%和95%①,但这些产业资源需求量大,对资源供给造成巨大压力,产业污染形势严峻,加剧了对环境的胁迫。三是洞庭湖区民生问题突出。洞庭湖周边地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突出。洞庭湖生态保护区、蓄滞洪区发展制约因素多,基础设施滞后,城镇化水平不高,地方财力比较薄弱,湖区至今仍有一些带有基本温饱性质的民生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制约了洞庭湖的生态保护,东洞庭湖“绝户网”的出现就是例证[3]。四是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受江湖关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因素影响,洞庭湖蓄容降低,已由洪涝灾害频发演化为趋势性缺水。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洞庭湖水污染问题突出。2009年,洞庭湖所设10个监测断面均达到了Ⅲ类水质标准;2012年,洞庭湖所设的11个省控监测断面中,Ⅲ类水质断面4个,占36.4%,Ⅳ类水质断面7个,占63.6%,Ⅳ类水质断面增加[4]。尽管国家花费大量资金强化洞庭湖污染治理,但洞庭湖依然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上述问题表明,现代农业发展质量不高、绿色发展滞后、民生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构成的多重压力叠加,制约着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如果不精准定位,优选发展路径,将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优势,就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发展过程中失去话语权,甚至被淘汰出局。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影响

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转型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一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天下粮仓”地位将得到强化。当前,由于东部地区快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落在了中西部地区[5],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将被逐渐建设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长江流域国土综合整治示范区,其天下粮仓地位将得到夯实,也将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不断扩大的城镇消费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结构提供充分的原料。二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蓄水池地位日益突出。洞庭湖连接长江、汇聚四水,湖区湿地类型和森林植被丰富,既是中部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又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自然生态基因库;洞庭湖为区域提供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固碳释氧、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服务,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巨大,货币价值达239.85×108元/年[6]。因此维系洞庭湖生态平衡,确保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水资源和水生态安全,是对维系稳定的、可持续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大系统的重要贡献。三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型洼地”效应逐步凸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涵括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和荆州市,处于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交集区域,是连接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这两大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纽带,在已有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基础上,实现两大城市群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要素最大程度的交汇,充分吸纳两大“两型”试验区的科技、资本、政策等要素,将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发展。

由此可见,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定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粮仓”、生态蓄水池和“两型”洼地,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敏锐把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双重历史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以推进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建设,实现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思路

尽管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极具开发价值的地区,相对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和江淮城市群具有的比较优势,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不了主导地位,因此,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有机组成部分的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发展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中的“关键环”,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一体化,积极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一)结构多元化:推进产业多元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树立开放意识,结合本区域生态资源禀赋特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区域实现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转变,着力推动现代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走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产业多元融合发展之路。

(二)产业“两型”化: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强化“两型”意识,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活动的重要条件,构建低碳、高效、包容的绿色产业体系,使经济发展与资源恶性消耗、环境污染脱钩[7],推动区域由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提升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绿色转型质量。在第一产业中,要大幅提高绿色生态农业占比,打造和巩固区域农产品绿色、生态的“金字招牌”;在第二产业中,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节能环保等绿色新兴产业发展,秉持绿色生产理念,打造绿色工业品牌;在第三产业中,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

(三)循环经济社会化:建设“两型”社会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推进社会“大循环”,加快实现由“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环洞庭湖区传统经济社会结构向提高生产承载力、降低环境负荷的循环经济社会转变,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生活方式。一方面,加快循环经济产业耦合链接,搭建循环经济技术、产品、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形成多元化的循环经济大网络;另一方面,落实结构调整、集聚发展、技术创新、清洁生产、绿色创建等措施,构建社会层面“大循环”。

(四)区域一体化:建立无障碍共同市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内各个城市群之间应由从竞争向协作的一体化发展转变。一方面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连接,推动基础设施联网、共建共享;另一方面针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是传统农区的现实,区域内政府应加大革新力度,形成要素配置的一体化机制,尤其是加快构建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并结合户籍改革,积极推进区域内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信息、人力、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进而实现与其他城市群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内在激励,推动区域一体化,使区域融入到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发展格局中。

(四)服务现代化:完善政府支持体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需要形成超越以区域内某一个地方政府为应对主体的传统思维和体制,超前谋划解决阻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市场的公共问题,特别是要积极应对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行政区经济、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匹配、区域规划、产业调整等公共问题。

三、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视野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对策

关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许多学者都提出了有成效的对策。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一体化三个角度提出六点建议。

(一)以精准农业发展为着力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

发展精准农业,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质量,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和休闲农业基地[8]。一是建立健全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精准农业发展机制,实现湖区资源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裂变”,化自然资源优势为经济强势。二是结合洞庭湖区资源禀赋特征,选准项目,着重开展节肥、节水、控制病虫害与杂草的节药措施的试验和推广,并加快以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精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三是以市场为导向,立足湖区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和消费热点,大力发展布局合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独具洞庭湖区特色的“一村一品”,并打造品牌农业,发展农业品牌。

(二)以产业生态化发展为着力点,发展绿色工业体系

首先是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并与武汉城市群生物医药、生物农业配套和协作,发展饲料加工、医药生物、食品加工业等低排放、低能耗的消费品工业,加快建立具有环境标志的绿色产品制度。其次是与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的电子信息工业、机械装备工业配套和协作,发展工程机械和汽车配件、电子产品配件和农机装备制造业,实现产业对接和区域融合。再次是合理利用洞庭湖区丰富的芦苇资源和洞庭湖大环境容量,优化石化工业和造纸产业布局,淘汰陈旧设备和技术,进行产业生态化改造,推进石化工业和造纸产业绿色化、高级化发展。第四是充分利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型洼地”优势,吸纳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科技优势发展环保产业,特别是将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列入“十三五”规划,给予技术鼓励、税收等方面的产业政策扶持,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产业快速发展,以利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在未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战略格局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第五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与共生原理,形成上述产业内部的各企业节点之间共享资源与交换产业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并建立、完善适应湖区工业生态化、循环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工业发展质量水平。

(三)以服务低碳化发展为着力点,打造现代服务体系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加快生态建设与服务业对接,利用生态规律,积极调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服务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实现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一是加快环湖公路和湖区港口码头建设,建成以水运为主的洞庭湖绿色物流综合体系。二是加快建设低碳化发展的城陵矶港综合保税区,建成集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绿色生态港口功能于一体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大宗产品绿色通关的商贸物流集散区,大力发展绿色大湖口岸贸易。三是高标准建设集名水、名地、名山、名楼和名人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品牌、生态旅游度假区,建立洞庭湖旅游战略联盟,打造对接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无障碍旅游区和环湖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化洞庭湖旅游资源优势为旅游经济强势,依托长江中游城市群巨大消费群体,放大旅游经济效应。

(四)以全域循环体系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社会“大循环”建设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进污(废)水处理、秸秆和垃圾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重点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社会资源分类、回收和处理系统,促进社会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和清洁安全再利用;建立旧件逆向物流体系,建成集生产、回收利用、资源化、再制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制度是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社会“大循环”建设的关键抓手,应在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区域层面,彻底清理现行与循环经济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立法相抵触的法律、规章、条例;修改、完善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的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税收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建立涵括行业资源技术标准体系,设置行业准入门槛,保证湖区的资源环境安全;建立资源节约及循环利用产品有限准入制度,建立泛区域政府绿色采购清单,优先采购循环产品。

(五)以新型城镇化体系构建为着力点,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从区域城镇区位、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自然历史条件出发,将环洞庭湖区各区县划分为跨越发展、率先发展、借力发展、转型发展等多种类型,实现区县差异化、均衡化发展,使其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链上重要一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构筑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重点的梯次分明、功能协调、多重互补、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产业带动、园区吸纳、合作共建等多种模式,建设一批资源有序开发、生态产业带动、区域特色鲜明、功能设施完备的小城镇群体和重点镇。抓住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契机,用活、用足各类政策,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投入,建设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快统筹发展城乡教育、城乡医疗保障和城乡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以激活生产要素为突破点的农村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融资服务创新等新型城镇化配套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六)以推动区域一体化为着力点,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应针对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所存在的区域规划、产业布局、应急处置、生态协作、基础设施等领域联通不畅问题,成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跨市级行政区域的协调机构,并赋予这类机构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内各方具有相应的约束力,制定出能妥善平衡区域内各市级政府利益的行政、财政规则;设立由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工作团队,分别负责各阶段的执行、检查、评估、改善等,以保证问题的切实解决与长期稳定需要;建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公共财政体制,形成解决区域公共问题所需资金的成本分摊机制以及区域协作利益分享机制[9];加快构建政府、市场、公众的多元参与机制,推进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多元协作;适应当前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省直管县”改革发展趋势,积极鼓励诸如“扩权强县”“郊县改区”等行政体制改革设计,降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域内一体化的制度成本,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注释:

①参见湖南省统计局内部资料《湖南工业统计年鉴(2013)》。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82-289.

[2]彭新宇.湖南省农村“两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及体制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1(4):101-105.

[3]徐亚平,徐典波.东洞庭湖惊现“绝户网”[N].湖南日报,2015-10-03.

[4] 2012年度湖南省环境状况公报[N].湖南日报,2013-06-06(11).

[5]曾万涛.洞庭湖区参与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思路和对策研究[M] //2012洞庭湖发展论坛.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219-225.

[6]张运,张贵.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效益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8):276-281.

[7]王明霞.脱钩理论在浙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运用[J].林业经济,2006(12):40-43.

[8]马彦平.精准农业将是农业未来发展方向[N].农民日报,2013-12-16(6).

[9]陈文胜,刘祚祥,邝奕轩.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5-76.

(责任编辑:田皓)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KUANG Yixuan
(Center for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sha 41000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that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is faced in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influence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we should take the development idea of structural diversification,“two-oriented”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socializ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service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s also proposes such development measures as developing precision agriculture,building green industrial system, building modern service system, advanc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general circulation, pushing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reform of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

Key words:the Dongti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y Zone;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dustrial development;circular economy;region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F062.2;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6-0025-04

收稿日期:2015-10-0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的湖泊湿地利用转型研究”(12BJY056);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洞庭湖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视角”(13YBA202)。

作者简介:邝奕轩,男,湖南邵阳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资源与环境经济。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8:02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13:41
中国沿海地区区域政策研究与评价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11:00:45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循环经济的发展研究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荆州港口物流发展对策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5期)2016-04-05 13:12:07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