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A你的(X),我B我的(Y)”的构式化及其语体特征的复杂性

2015-07-04 01:35:40李丽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武陵学刊 2015年6期

朱 军,李丽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你A你的(X),我B我的(Y)”的构式化及其语体特征的复杂性

朱军,李丽君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最为典型的用法特征是:句法上,A、B为相同、相近的及物动词,X、Y为相关的名词;语义上,“你”“我”实指,A、B趋同,X、Y相关。在此典型用法基础上,扩展出一些相关用法。在“对立”的构式义基础上,产生无交集、无矛盾、无统筹、无关联等具体语义,构成主观化的序列;相应地,在功能上有表示客观列举和主观表达两种类型。从语体分布以及该格式的用法特点来看,其语体特征较为复杂,但在细节上也反映出“正式—非正式”的特征差异。

关键词:对举格式;构式化;能产性;语体特征

引言

聚美优品2012年度广告“陈欧体”受到了广泛关注,很快网络上就出现了许多适用于各种人物、场合的仿写体。最能体现“陈欧体”精神的是其中用到的一个对举格式“你有你的X,我有我的Y”。其实,这种格式——我们码化为“你A你的(X),我B我的(Y)”在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也较为常用,目前尚未发现前人专门针对这一对举格式的研究,有两篇论文粗略地涉及到“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周荐列举了多种常见的对称结构,其中就有“A+动词+A’的+(N),B+动词+B’+的+(N’)”格式,他指出“这类结构通常只有两个分句,或形成两体的对比,或形成一体两面的比照”[1];此外,吕韦华在《“你”“我”对举现象浅析》中谈到了现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你”“我”对举使用时的一些特点及用法①,但该文也只是泛泛而谈,并未谈及“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李丽君综合分析了“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②,但没有有机地将三者联系起来。

综上,我们在不同的语体中搜索到“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用例220条,分别是口语对话体中60条(27.3%),书面叙述体中33条(15%),网络用例117条(53.8%),在语体—构式语法③的理论框架下,依据这些真实语料更为系统、深入地讨论该格式的构式特点及其语体特征。我们主要讨论以下三个相关问题:“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基本用法与扩展用法;“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构式义;“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语体特征。

一 “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基本用法与扩展用法

按照构式理论的观点,C是一个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Fi,Si〉,且C的形式(Fi)或意义(Si)的某些方面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2]。从这个意义上说,“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也是一个构式。每个构式都有其基本用法(形式、意义/功能),而能产性也是构式的重要特征。“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能产性表现在其常量上,变量有一些基本用法和相互关系,但也能产出一些邻近用法,这些扩展用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构式的整体语义和功能。

(一)A、B从同到异

从语言单位的角度而言,同一格式中的A、B一般性质相同,属于同一级语言单位,即同时为语素、词或短语,这与格式的对称性有关。在我们所搜索到的语料中未发现有两级语言单位同时使用的情况。

A、B为完全相同的动词或动词性语素,这种情况很多,占我们所查找的总语料的76.7%。例如:

(1)在这种情况下,港口建设很难做到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往往造成重复建设,使港口岸线、水陆域得不到合理利用。(1994年《报刊精选》)A、B可以为不同的动词或动词性语素,占我们所找语料的21.4%。例如:

(2)戴之明思索再三,也回了一段溜口顺:“你拿你的大哥大,我握我的钢枪把;你抽你的大中华,我爱我的红领花;你坐你的桑塔纳,我骑我的小马扎。”(1993 年8月《人民日报》)

上例中,“拿”“坐”分别与“握”“骑”意义相近,“抽”与“爱”有点特别,本来非同义词语,但在这个构式群里,也成为了相对比的词语。

A、B后接宾语,所以A、B主要是动词或动词性语素(和宾语是离合关系)。如果出现形容词,也多是使动用法,这在我们所查找到的语料中仅占1.0%,如下:

(3)阿乐松说:我当部落首领时的想法是“你穷你的,我富我的”,而现在当了村委会主任后才认识到“共同致富才叫富”。(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例(3)中的“穷”和“富”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形容词,其实是使动用法。

(二)A、B从及物到不及物

A、B大多数为单音节动词或动词性语素,且具有及物性(动词性语素带宾语,构成动宾离合结构)。例如:

(4)车辆穿行在商贾云集的马路市场,你鸣你的号,我占我的道,司机不得不谨慎驾驶,若稍碰了点什么,就会招来“横祸”。(1994年《报刊精选》)

当A、B为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时(这种情况少见,只有3例),本身不能带宾语,但在构式的作用下,可以带宾语,如例(3),再如:

(5)有了这种意念,有了这种自信,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有人说,患癌症最多活三到五年,你说你的,我活我的,很多人死于癌症,首先是因为他们的心乱了方寸,精神崩溃。(1995年《人民日报》)

例(5)中“说”是及物动词,“活”是不及物动词,但在对举格式中带了宾语。

(三)X、Y从词到语素/短语

X、Y以词最为常见,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例如:

(6)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中大家有点“井水不犯河水”的意思,你拿你的金牌,我抢我的冠军,但是在雅典,因为俄罗斯队的异军突起,这一情况将得到改变。(新华社2004年新闻稿)

(7)你只看到我的校名,却没看到它的实力。你有你的轻蔑,我有我的坚持。你嘲笑我知名度低,我可怜你目光短浅。(百度百科“陈欧体”)

(8)你有你的温柔,我有我的宽阔。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烈火,你曾经靠着我,让我觉得幸福太多。(百度百科“陈欧体”)

例(6)、例(7)、例(8)中X、Y分别由名词、动词、形容词充当。

X、Y有时也可以是不成词语素,一般都是“你的”“我的”插入到合成词AX、BY中间,例如:

(9)孔太平开始解上衣钮扣,并说自己要冲个澡。妇联主任说,你冲你的澡,我说我的话。(刘醒龙《分享艰难》)

例(4)和例(9)中,“号”“道”“澡”“话”都为不成词语素,是“你的”“我的”插入到合成词“鸣号”“占道”“冲澡”“说话”中的情况。

X、Y同为短语的情况,以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最为常见,有时X、Y也可为不同类短语,例如:

(10)你只知道四大古城,却不知道三国名城,你有你的世界遗产,我有我的春节发源;你嘲笑我四线城市发展缓慢,我可怜你雾霾天气不懂仙境阆苑。(百度百科“陈欧体”)

(11)你只听说我是师范,却没见证我的百十华诞。你有你的湖泊大厦,我有我的野猫乌鸦。你否定我的学科单一,我决定我的综合实力。(百度百科“陈欧体”)

(12)你只看到我的冲动,却没看到我的细心。你有你的美满家庭,我有我的罗恩赫敏。你否定我的直觉,我相信我的第一感觉。(百度百科“陈欧体”)

例(10)中的“世界遗产”“春节发源”是“定语+中心语”结构;例(11)中的X、Y同为名词性联合短语;例(12)中的X为偏正短语而Y为联合短语。

(四)X、Y从体词到谓词

X、Y主要为名词性词语(70%),即体词,例如:

(13)你只看到在快本中毁形象的演出,却没看到我在生活中的辛苦。你有你的豪宅名车,我有我的温馨家庭,你否定我的搞笑天分,我有我的个性。(百度百科“陈欧体”)

少数情况,X、Y为谓词性词语(9%),例如:

(14)你只看到我的着迷却没看到我的成长;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追求;你否定我的偶像我决定我的信仰。(百度百科“陈欧体”)

(15)你有你的固执,我有我的骄傲,我不愿意低头、更不愿意妥协。(百度百科“陈欧体”)

(16)你只看到我神功盖世,睥睨天下;却没看到我忍辱负重,孤独无依。你有你的浩然正气,除魔卫道;我有我的敢爱敢恨,快意江湖。你否定我手中的杀意,却没看到我身后千万的教众。(百度百科“陈欧体”)

例(14)中的“理解”“追求”是动词,例(15)中的“固执”“骄傲”是形容词,例(16)中的“除魔卫道”“敢爱敢恨”“快意江湖”都是谓词性短语。

有时,X、Y为不同类的词语(21%),例如:

(17)你只看到我的分数,却没看到我的努力;你有你的试卷,我有我的作答……(百度百科“陈欧体”)

(18)你只听到我的声音,却没看到我的长相;你有你的当红歌星,我有我的塔姐有爱;你嘲笑我活在二次元,我可怜你生活无精打采。(百度百科“陈欧体”)

例(17)中“试卷”“作答”分别是名词与动词,例(18)中的“当红歌星”“塔姐有爱”分别是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五)常量由实到虚

在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中,常量除了“你”“我”之外,还可以是其他的代词,如“她”“他”,还可以是复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甚至还可以是一些自称代词,例如“你有你的气度,本宫有本宫的本事”中的“本宫”等。本文为了避免赘述,选择了使用频率最高的“你”“我”作为对举标。“你”“我”本来有特定的、具体的指称对象,表义较实在。例如:

(19)“这些事我弄不明白。我们不管他,我做我的日本人,你做你的中国人,可是咱们俩好,永远好。”千代子撒娇地把头靠在虎子肩上。(邓友梅《别了,濑户内海!》)随着此格式用法的扩展,“你”“我”指代就变得不太确定,语义较虚。例(6)中的“我”不是指代作者,“你”也不是指代读者,“你”“我”因对举而使原来的词义虚化,前后相互映衬,“你”“我”共同指代整体,共同指代奥运会运动员。

通过语料统计,我们发现在对话语体中,代词“你”和“我”一般实指,“我”代指说话人,“你”代指听话人;在叙述语体中,“你”“我”一般虚指,泛指不确定的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在网络语体中“我”一般实指,指代作者,而“你”一般虚指,指代不确定的读者群体。

(六)变量从同到异

1.A、B的语义关系。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中的“A”“B”一般都是由谓词性成分充当,大多数是动词,只有少数是形容词。

在多数情况下,A、B所指完全相同(62%)。例如:

(20)我还不想回家,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曲波《林海雪原》)

有时,A、B为所指相近相关的词语(5%)。例如:

(21)坐桑塔纳巡视四方自然十分风光,骑着毛驴走在阡陌小路亦有自己的潇洒。你喝你的茅台,我饮我的白干,喝醉了的感觉我想大概都差不多吧。(《读者》)

例(21)中“喝”和“饮”语义相近,还有“坐”和“骑”等意义相近的词语。

A、B所指相反相对(33%),例如:

(22)企事业单位违规违纪难以根治,罚多了反而使一些单位、财务人员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你罚你的,我做我的,令行不止,屡禁屡犯。(1994年《报刊精选》)

例(22)中对举前项中的“罚”的目的是为了“不做”,因此与对举后项中的“做”意义相对。

2.X、Y的语义关系。X、Y在对举结构中分别作前后分句的宾语,一般由体词性成分充当,但是在网络语的“陈欧体”中,X、Y有时也由谓词性成分充当。

X、Y所指完全相同(4.6%),例如:

(23)“你有你的任务,我有我的任务,小家伙!”班长决定不肯放下背上的负担。(老舍《无名高地有了名》)

例(23)中,X、Y都是“任务”,重复出现以强调二者任务的重要性。

大多数情况下,X、Y所指相近相关(88%),例如:

(24)中国队首战土库曼斯坦队,你不了解我,我不熟悉你,踢起来只能是我打我的特点,你用你的特长。(1994年第4季度《人民日报》)

例(24)中“特点”与“特长”语义相近,表现出两队各有所长。

也有一些X、Y所指相反相对(7.4%),例如:

(25)你只看到我的舞蹈,却没看到我的汗水。你只知道我的光鲜亮丽,却不知道我的努力拼命。你说我收拾残局故意逞强,我笑你经历太少不懂坚强。你有你的活泼与张扬,我有我的沉稳与低调。你可以无视我的存在,但我会让你的眼睛充满我的光彩。出道注定是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争议与否定,但那又怎样,哪怕伤痕累累,也要跳的漂亮!我是郑允浩,我为自己代言。(陈欧体)

例(25)中的“活泼与张扬”与“沉稳与低调”语义相反,表现出了双方的性格差异。

综上,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最为典型的用法特征是:句法上,A、B为相同、相近的及物动词,X、Y为相关的名词;语义上,“你”“我”实指,A、B趋同,X、Y相关。在此典型用法基础上,扩展出一些相关用法。另外,“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中的代词除了“你”“我”之外,还可能是其它代词,如“他走他的,咱们办咱们的”中的“他”和“咱们”,“她做她的贵妃,我为我的皇后”中的“她”。其中的代词还有可能是名词,如“杨琳吃杨琳的,李涛喝李涛的,他俩谁也不言和”,甚至还有个别的动词,如“度假村太好了,看有看的,玩有玩的”,这些也是“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能产性的具体表现。

二“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构式义

构式具有“独立性”,即构式义一般不是前后对举项意义的简单相加,而是产生了新的整体义。新的意义与构成成分意义相差越远,其“独立性”程度就越高,构式化程度相应地也就越高[3]。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无疑具有构式的特征,且“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中A、B之间,X、Y之间关系的多样性,前后对举项之间关系的多样性等导致格式本身的意义、功能多样化和发展,并具有某种联系,这种用法的联系和发展就是构式化的过程。我们认为“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构式义是“对立”,可以分成两大相关功能类型:事实陈述、立场态度,具体语义类型有无交集、无矛盾、无统筹、无关联等,之间构成一个构式义从客观到主观的连续统。

(一)“对立”的构式义

前后对举项在形式上并列,但存在明显的对立关系,“对立”是其构式义。这种对立有时是通过X、Y的语义对立实现的。例(25)中“对立”语义很明显,既有“你”与“我”的对立,也有X、Y语义上的对立,从而使整个构式也具有“对立”义。

这种对立关系有时又是通过动词的对立(如“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或其他手段实现,例(2)是多个“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排比句,相对的变量并不是严格的反义,但更大的排比格式(语篇)赋予了格式的对立关系。

我们认为这个格式“对立”义产生的基础还在于代词(不管虚实)的使用,因为有时A、B之间,X、Y之间即使没有明显的对立义(反义关系),但整个格式能产生对立义。最为关键的是同一个代词的两次使用,形成了对立,如果是“你AX,我BY”,就不会必然产生对立的意义(如“你吃饭,我睡觉”);如果是“你A我的X,我B你的Y”,则重在表达双方的相关性或交集,也产生不了对立义。例如:

(26)一有时间,老师们就摆上棋盘,你吃我的马,我踩你的车。下棋的不亦乐乎,看棋的也津津乐道。(1996年3月份《人民日报》)

(27)当股票面市时,人们就茫然地“炒”起来了,相互起哄、相互抬价,你赌我的钱、我赌你的钱,结果都是自己的钱,国库从不添分文。(1994年《报刊精选》)例(26)中,“你吃我的马,我踩你的车”描绘出了下棋双方各不相让,相互厮杀,进而表现了下棋的激烈;例(27)中,“你赌我的钱、我赌你的钱”解说了前文“相互起哄、相互抬价”,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表达了双方相互之间的消极影响。

(二)从事实陈述到立场表达

1.事实陈述。有的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是对客观上的无交集或对立的事实进行陈述,这里的变量A、B、X、Y一般实指。例如:

(28)双方还可以达成某种协议,即协议声明,创造了协议上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新写法。这在国际关系史上也是独树一帜的。(迪克·威尔逊《周恩来传》)

上例中“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是对事实状态的陈述,两项之间多为并列关系,即使有对立关系,也是一种客观事实的对立。

2.立场表达。多数“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带有主观性,表达说话者的明确的立场态度。一般情况下,上下文中有先行句或者后续句与其相互映衬,共同表达语义。例如:

(29)福尔摩斯先生,不要插手这件事,这是个倒霉的差事,好几个人都已经自讨苦头了。我对你的最后忠告是: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两不相干。(麦可·罗伯森《福尔摩斯先生》)

例(29)中“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与后文的“两不相干”语义相关,凸显说话者撇清两人关系的决绝的态度。

3.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举格式“你A我的(X),我B你的(Y)”能够陈述事实,也能够表示主观性的立场态度,但并不是随意的,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语言学上便叫做隐喻(metaphor)。隐喻是指事物和事物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投射,即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抽象概念的方式[4]。“你A你的(X),我B我的(Y)”通过隐喻的方式,把事实陈述用语投射到说话者的主观立场中,使表达言简意赅而又生动形象,也是一个主观化的过程。例如:

(30)这样,不同方向的车流,可在不同高度的马路上互相穿插跨越,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不发生干扰。(《中国儿童百科全书》)

例(30)中的格式“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中的“路”是实实在在具体的马路,客观描写了不同的车走不同的路这一事实;而例(29)中的“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并不是说要真正地去“走路”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其语义发生了转变,这里的“你的路”“我的路”表示人生的路,传递出说话人的立场(不想与对方有任何关联)以及对听话者(福尔摩斯)实施警告的言语行为。

4.两个决定因素。决定构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是“陈述事实”功能还是“立场表达”功能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成分虚实,包括代词的虚实,A/B、X/Y的虚实;语境制约。当常量、变量都是实义的时候,又没有语境强制要求,一般是陈述事实功能,有语境要求则具有立场表达功能;两者皆为虚,则毫无疑问是立场表达功能;一为虚一为实(甚至还有一项为虚一项为实的情况)则介于两者之间,可能是陈述事实功能,也可能是立场表达功能,有语境要求则必然是立场表达功能。例如:

(31)江浩一叠连声的说,往小屋外面冲去:“你去吃你的牛排,我去吃我的海鲜,咱们过两天见!”(琼瑶《雁儿在林梢》)

(32)新闻局不怕麻烦,要审查出版社“第三地区的版权授权书”;出版业魔高一丈,你审你的,我出版我的——要看授权书吗,给你看吧,反正你也不一定看得出真假。(《读书》)

(33)一股深深的乡土情谊从他心里升腾起来,多年的积郁,也随着这股乡土气翻卷着,他不禁感慨地说:“邢老汉,你有你的苦处,这我知道,可我有我的难处,又找谁说呢?今天晚上没事,咱俩就聊聊。(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例(31)中常量和变量都是实义词语,语境没有特别要求,格式主要在陈述事实;例(32)常量和变量都是实义词语,但整个话语处在虚拟的语境状态下,也有主观性;例(33)常量是实义词语,变量为抽象词语,格式前后项之间不仅有插入语“这我知道”,而且还有转折连词“可”,主观性的立场表达功能一目了然。

(三)从“无交集”义到“无关联”义

“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内部不仅有功能的差异,在语境中具体语义类型也并非“对立”那么简单,而是多样化,我们分为无交集、无矛盾、无统筹、无关联几种不同而相关的构式义,下面是具体的分析。

1.无交集。“无交集”义的“你A你的(X),我B我的(Y)”列举事实,前后对举项是并列关系,对比意味很弱。前后项的语序常常是自由可变的,只是按照人们的语言习惯,倾向于先说对方,后说自己,即“你”在前“我”在后。例如:

(34)爱情,这不是我们常常谈起的话题吗?你谈你的向往,我谈我的陶醉。(戴厚英《人啊人》)

上例中“你谈你的向往”与“我谈我的陶醉”是两个不直接有交集的对象,说话者只是在陈述两个相关而不同的、对立意味较弱的事项。

2.无矛盾。完整地说,是在语篇中有“对立无矛盾”义,即看上去两个话语项似有对立矛盾之处,但作为说话人,有鲜明的立场态度,认可两者的并存状态。例如:

(35)有时,交响乐和摇滚乐的舞台相距不过百米,似有“对着干”的架式,其实不然,它们相互并不构成威胁,你演你的,我演我的,由听众按自己的“口味”来选择。(1994年《人民日报》)

在一般人眼里,“交响乐舞台”与“摇滚乐舞台”离得太近,势必影响生意,“你演”与“我演”之间形成了对立,但在说话者看来,并非如此,持一种积极的立场态度,认可两者并存的状态。

3.无统筹。完整地说,是在语篇中有“对立无统筹”义,指的是按常理对举格式两项之间本来应是统筹、一致的关系,事实却是背道而驰,在说话者眼里,形成了对立关系。例如:

(36)如果不是这样,而是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经济秩序就必然混乱失控,改革方案和措施就无法顺利实施。(1994年《人民日报》)

按常理,“你(政府)说”了,“我(地方)就应该按你说的干”,但实际情况是“地方还是按原来的方法干”,导致两者之间形成对立关系。说话者往往对所述现象持较为消极的立场态度,批评为主。

4.无关联。本是有关联的人和事,说话者要求撇清或解除这种联系和关系,带有强烈的主观态度,例如:

(37)我对她发出最后通牒,要么回家好好过日子,既往不咎;要么好聚好散,干脆分手,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当我的孤家寡人——这种有老婆与光棍汉一样的日子我早就过够了。(陆步轩《屠夫看世界》)“我”和“她”本为夫妻关系,但说话者说出“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就是要解除这种联系和关系,立场鲜明。

“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在具体语境中能表达这些有联系又有差异的用法,决定是哪种语义的因素除了语境、成分实指性(能够区分“无交集”义的“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外,主要还受到变量关系、立场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其一,变量相同或相近,构式可能是“无矛盾”义或“无关联”义;动词具有统筹关系(特定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可能是“无统筹”义。

(38)反正也没有回天之力,后来,郭孔辉干脆想开了:你批你的,我干我的,咱们来个两不耽误。(1994年《报刊精选》)

(39)大师兄:够了!我过我的生活,你点你的火,总之你不要再烦我了!我要养家糊口啊大哥!(电影《少林足球》)

(40)用现任连长周晓容的话说,就是“人总得有个追求”,于是,她带头在全连叫响了一个口号:“你当你的万元户,我守我的大铁桥!”(1995年《人民日报》)

例(38)中“批”和“干”之间有隐含的统筹关系,构式是“无统筹”义;而例(39)中的“过生活”“点火”,例(40)中的“当”“守”是相近或相关的词语,分别是“无关联”义和“无矛盾”义。

其二,消极立场与积极立场。当变量相同相近,构式是“无矛盾”义还是“无关联”义难以区分,还可以从立场的积极和消极角度进行区分。例如:

(41)面对这种竞争十分激烈的局面,“万佳”的总经理吴正波心平气和地对记者说:“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道,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共同繁荣。(1994年《报刊精选》)

(42)许凤那眯着的眼睛突然明亮了,她正面地逼视着胡文玉,冷笑了一声说:“咱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从今以后,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我只恨我自己瞎了眼睛。”(雪克《战斗的青春》)

上例中,动词AX、BY同时为“走路(道)”的情况下,两者的格式义却有差异,例(41)是“无矛盾”,可以并存,而例(42)是“无关联”,互无联系。可以从立场的积极、消极角度进行,积极态度为“无矛盾”,消极态度为“无关联”。

从构式化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以上几种语义之间是呈主观化的连续统(见图1):

三“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的语法手段及语体特征的复杂性

从我们收集的语料以及“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自身的特点来看,不能简单将之归结为口语构式或书面语构式,正式体构式或非正式体构式,因为该构式具有书面正式体的一些特征,也具有口语非正式体的一些特征;当然我们也发现在口语、书面语以及网络语言中该格式用法的一些差异,这正是语体语法的表现。

(一)表现正式体特征的语法手段

1.结构的韵律性。从我们搜集到的语料来看,A、B多为单音节词,占总语料的97.4%。A、B一个为单音节、一个为双音节,仅占语料总数的1.7%,A、B同为双音节仅占语料总数的0.9%。前后对举项中音节数量不相同的只有13条,仅占总语料的5.8%。换而言之,前后对举项音节数量相同的情况占到了总语料的94.2%,充分表现出了对举格式的形式美。

文炼指出:“人类社会的各种节奏有客观的基础,同时伴有主观的安排,语言方面的节奏属于后者。”[5]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节律上的特点也反映出汉民族在语言使用上的心理偏好,这其中尤以平仄搭配和前后押韵为常见,这也是现代汉语正式体的特征之一。例如:

(43)你有你的湖泊大厦,我有我的野猫乌鸦。(百度百科“陈欧体”)

(44)你有你的欢乐谷,我有我的柳叶湖。(百度百科“陈欧体”)

(45)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陆步轩《屠夫看世界》)

例(43)中,对举前项的“厦”与对举后项的“鸦”一个为仄声,一个为平声,同押“a”韵;例(44)中“谷”“湖”前为仄声,后为平声,同押“u”韵;例(45)中,“道”为仄声,“桥”为平声,同押“ao”声。对举格式看上去简约明了,读上去朗朗上口,突出表现了形式韵律之美。

我们通过对176个——不计重复“你A你的(X),我B我的(Y)”,其中包含X、Y完全相同的情况——X、Y共现的格式进行了相关考察,结果是前后项押韵且平仄搭配运用的语料共有111条,占X、Y共现语料的63.1%,从而反映出人们对韵律平衡的追求。

2.X、Y的指称化。变量X、Y为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情况最为常见,也可以是谓词或谓词性的短语。但在格式中与代词构成“NP的VP”结构,总体还是体词性的。例如:

(46)你有你的温柔,我有我的宽阔。你有你的规则,我有我的烈火。你曾经靠着我,让我觉得幸福太多。(百度百科“陈欧体”)例(7)中的“轻蔑”“坚持”是动词,例(46)中的“温柔”“宽阔”为形容词,但在格式中,进入“NP的VP”结构后都表指称。“NP的VP”指称化也正是“去句化”的手段之一,能够提高构式的语体正式度。

(二)表现非正式体特征的语法手段

1.口语成分的插入。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中的谓词A、B通常由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单音节词充当,例如:说、干、讲、吵、搞、抽等,例如:

(47)柳若松道:“随便你到哪里去,随便你去干什么。以前我就不管你,以后我更不会管你了,从今以后你姓你的秦,我姓我的柳,我们互不相关,你也不必再回来了。”他的话已经说得很绝。(古龙《圆月弯刀》)

“你的”“我的”在词汇语义上是羡余的,插入格式中,除了构式的建构外,也是“泛句化”手段之一,会降低构式的语体正式度。例(4)、例(47)中“你的”“我的”的插入痕迹很明显,例(4)中是插入到合成词中间,例(47)中是作为姓氏的定语。

2.X、Y隐现情况。在“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中,X、Y是变量,不仅意味着可以是不同的成分,还意味着可以不出现。X、Y隐去的情况是多样的,有X蒙后(Y)省,有Y承前(X)省,还有两者都根据语境省略,前者最少见,后者最为常见。其中,承前省、前后都省的情况体现了非正式体的特点(蒙后省则是另一种情况,后文分析)。另外,不管是X省或Y省还是两者都省,必须有一个条件,那就是X、Y具有一致性,这是基本条件。例如:

(48)一位女中学生,则满不在乎地朝那位轻蔑她们的红卫兵瞟了一眼:“你有你的偶像,我有我的,何必非说天上只有一个太阳,多缺乏想像力呀!”(唐灿《从毛泽东到“四大天王”》)

(49)好在他有点阿Q精神:“别人赚钱不等于我赔钱,你赚你的,我做我的,互相都没因果关系,反正市场机会永远有。”(应健中《腾龙戏“珠”》)

从省略的角度来说,省略的成分都是可以轻易地补出来。

(三)不同语体的差异

一些用法在对话、叙述以及网络语体中有很明显的差异。

1.X、Y隐现的差异。在非正式的对话语体中,X、Y一般为语义相同或相近的普通名词或名词性语素,且省略的情况很多。在我们所搜查到的语料中,对话语体共有语料60条,其中X、Y隐去的情况共有46条,占对话语料总数的76.7%。这与人们力求简明经济的心理有关,而且听话者可以根据当时语境有效地理解说话者的意思,化解歧义。例如:

(50)“先胖不算胖,后胖压塌炕。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粲然一笑。“我过去是有点傻,不过咱允许人犯傻是不是?今后聪明了就行了。”(王朔《玩的就是心跳》)

而在叙述语体以及网络“陈欧体”体中,X、Y一般都不相同,也不省略。

另外,同样是隐去,前项中的X蒙后省与后项Y承前省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正是正式体的表达方式(欧化,是“开放性”特征),而后者是典型的非正式体表达方式。例如:

(51)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徐志摩《偶然》)

(52)从一开始这一切就是错误,难道你就不能放我走吗?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这不是很好吗?(于晴《红苹果之恋》)

两种省略的差异一目了然,所以,蒙后省只能出现在正式性的语体中,而承前省一般用于非正式体。

2.常量虚实的语体差异。“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出现在对话语体的频率很高,此时格式中的“你”“我”一般指代听话人和说话人,为实指较多。例如:

(53)蛇腰怕都有瓜葛,她亲眼看见他搂过水蛇腰的腰啊,可是……可是她还是硬朗朗地甩出了一句话:“梁大牙,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是不会跟你走的。”(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有学者称“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一般只用于对话语体中,在叙述语体中很少见,但通过我们对语料的分析统计发现该格式在叙述语体中也很常见,在我们所掌握的语料中共有33条,占总数的15%。此时格式具有很强的描述性,其中的“你”“我”一般虚指或泛指,指代某一个团体或者其中的某一个人。例(6)中,“你拿你的金牌,我抢我的冠军”中的“你”“我”泛指不同的国家。

而网络上的“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主要是陈欧体,比较有特点,最为常见的是A 和B同为存现动词“有”。这里的“你”和“我”介于虚实、确认不确定之间,“我”指代说话者所代表的一类人,而“你”则作为对立一方存在,例如:

(54)你只看到我在节目中的内涵,却没看到我深夜书海中的求索,你有你的科班出身,我有我的后天努力,你嘲笑我不会英文,我可怜你只会一门方言。(百度百科“陈欧体”)

“我”是代表说话人的一方,而“你”则是指与之对立的另一方。

(四)“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语体特征的复杂性

从宏观上看,“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在语体特征具有复杂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正式体和非正式体中都有一定量的分布;构式本身的特征又兼有正式、非正式两个方面的特征。另外,就“你A你的(X),我B我的(Y)”格式分布的语体来看,都不是典型的正式体或非正式体,换句话讲,典型的正式体、非正式体都不大可能会用这种格式,这也是其复杂性或者说语体特征不显著的一个表现。

但就其在某种具体语体中的用法来看,又体现了语体语法的特征,如非正式体中的X、Y常隐去,而正式体中X、Y很少隐去,再如非正式体中“你”“我”偏向于实指,而正式体中“你”“我”偏向于虚指或任指,而后者正是“去事件化”的具体手段之一(“去对象化”),这正是正式体的特征。

结语

对举格式“你A你的(X),我B我的(Y)”的典型句法形式是:A、B为相同的及物性动词,X、Y为相关的名词,格式独立成句;其典型的语义特征是:“你”“我”实指,A与B趋同,X与Y相关等。格式有较强的能产性,有明显的构式化倾向,有“事实陈述”和“立场表达”两种功能,在语篇中具体表义有多种类型:无交集、无矛盾、无统筹、无关联等,构成一个对立义的连续统。从语体分布以及该格式的用法特征来看,其语体特征较为复杂,但在细节上也反映出“正式—非正式”的特征差异。

注释:

①参见吕韦华《你”“我”对举现象浅析》,《汉语学习》1998年第1期第7页。

②参见李丽君《“你A你的(X),我B我的(Y)”对举格式研究》,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③语体—构式语法既是一种语法理论,也是一种语法分析框架,基本思路是认为语体是原型范畴,基于一组特征束建立了以正式度为基础的“正式—非正式”语体系统。“去句化”(去时体化、去对象化、陈述指称化、弱谓化及论元槽位丢失等)和“泛句化”(缩略、插入、转代、回声、征派等)是两类反向的语法手段,可以拉高或降低语法的语体正式体,语法后果是形成书面构式和口语构式,分别成为正式体(构式)语法和非正式体(构式)语法的标记。此观点源于笔者文章《语体正式度特征与语法手段》,2015年该文在邵阳师范学院召开的“名词及其相关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宣读。

参考文献:

[1]周荐.论对称结构[J].语文研究,1991(3):22-29.

[2] Goldberg,Adele E.构式:论元结构的构式语法研究[M].吴海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3]朱军.构式“独立性”的成因[J].湘潭大学学报,2011(3):117-121.

[4]孟祥英.汉语待嵌格式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5]文炼.汉语语句的节律问题[J].中国语文,1994(1):22-26.

(责任编辑:刘英玲)

Constructionalization and Complex Stylistic Feature of “Ni(你)A Ni(你)de(的)(X), Wo(我)B Wo(我)de(的)(Y)”

ZHUJun LILij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tan 411105, China)

Abstract:The most typical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rastive format“ni(你)A ni(你)de(的)(X), wo(我)B wo(我)de(的)(Y)”are as follows:Syntactically,“A”and“B”are the same or similar transitive verbs while “X”and“Y”are relative nouns; semantically,“ni(你)”and“wo(我)”refer to actual accounts ,“A”and“B”tend to be the same while X and Y are relative. On the basis of the typical usage, the contrastive format develops some relevant usage. For example, on the basis of“opposite”mode, the contrastive format develops some specific semantics, such as“no intersection, no contradiction, no coordination, no relation”, which constitute a subjective sequence. Accordingly, the contrastive format have functionally two types of expressions——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rom the stylistic distribution and us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 the style is comparatively complicated, but it also reflects the differences of“formal- informal”on the details.

Key words:contrastive format; constructionalization; productivity;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014(2015)06-0100-09

收稿日期:2015-0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语语体语法研究”(09CYY034)。

作者简介:朱军,男,安徽芜湖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功能语法和文化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