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立忠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2)
创新形式下如何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
——从科研管理的角度分析
刘立忠
(徐州医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2)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科学研究的重视与投入科研经费的不断增加,高校科研工作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科研管理工作也变得日益艰巨、复杂。当前科研管理存在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确、管理的方式、方法较落后、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而疏于项目的结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通过创新科研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与竞争机制、开创丰富的激励形式、改变重科研成果数量轻质量的状况等措施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以便推进高校科研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研管理;高校;问题;分析
随着高校办学的不断发展,相应的职能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其科研在国家科技领域的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各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把握着高校科研工作的方向,明确科学研究的任务,对科研的具体工作作出全校性的调控,同时,针对具体科研项目的申报、监管、结项进行全面细致的组织管理。伴随着科研规模的日渐扩大,学科间协作增加,多种科研手段相互结合,多专业交叉等已成为科研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新形势,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艰巨挑战,同时其工作也受到各方面的广泛的关注。
一、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当前高校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得不承认高校相应的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则相对滞后,存在着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科研定位不清,科研方向不明确
科研创新性是我国科技界普遍存在的差距,尤其省属一般高校差距则更大,在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方面难以做出突破。迫于上层次、上台阶等方面的需要,高校的科研管理容易出现急功近利倾向。同时部分科研人员因为受到职称评定、科研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压力,亦容易产生科研盲目攀比、追高的现象。
2.传统的科研管理的方式、方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部分高校科研实力的快速提升与科研职能更好的发挥
在封闭的管理体制下,科研活动在实际运作中缺乏有效的跨学科整合与交流,科研力量分散,影响了学科的凝炼与特色发展及学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比如重视个人项目申报,忽视团队协作,不能提供正常需要的各学科的有意义的交流,教师很难形成不同学科间科研互帮互助的团队。这种情况与现在交叉学科、基础与应用结合的科学研究快速发展的状况不适应,较难获得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立项。
3.重视项目的申报、立项,疏于项目的管理、结项
当前的科学管理基本都是以“课题模式”运行,这种模式在日常管理上造成了管理工作异常的繁琐,使得相应的管理职能部门的工作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率和成绩。比如,近年来各高校的各级科研项目立项数量都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面对不断增加的科研项目,不断增加的项目经费、结项组织工作等等,而相应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却没有同步增加。这种形势下,科研处要保证立项,保证科研量稳中有升,短期内只能保证申报、争取科研项目数量的工作上来,而科研过程的监管、评价工作只能沿袭传统的体制,常常无力更新或完善,这对学校整体科研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的弊端。易导致教师盲目申报,甚至急功近利、学术造假等不端行为的出现;没有科研处有效的推动,比如对人员培养、团队建设、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易造成科学研究的前期基础薄弱,发展的后劲不足等弊端,科研的长期、稳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教师间科研交流限制在课题组范围内,无形中形成小团队工作氛围,影响学科整体的发展。
4.科技管理体系中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管
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管,导致科研的短期行为、人才流失,缺乏必要的组织与协调,造成重复研究、资源浪费,影响科技工作战略性的发展。甚至由于科研课题立项率的大幅提高,科研经费增长较快,致使科研经费监管相对困难,出现了不少项目立项之后,并没有开展研究或不能够按时结题,不仅浪费了指标,还对学校科研形象以及科研信誉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高校存在一些科研工作方面不合理的评价机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者的创造力。大多高校在科研管理、科研工作量考核中大多使用量化方法考核、鉴定科学研究工作,这本身违背了科学研究所具有的研究周期长,科学研究需要长时间潜心的钻研才能产出高水平、高质量研究成果的规律。这种评价方式无形中会迫使研究者产生浮躁心态,为了科研而科研,造成很难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低水平成果重复研究的现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滋生出各种学术腐败。
二、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的对策
1.要提高科研认识,强化科研意识,确立大学科研在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牢固树立正确的科研理念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自身的文化底蕴进行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注重培养高校自身的特色人才和专业。
2.要积极构建大学科研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不断拓宽科研经费来源渠道,高校本身要不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
营造有利于科研创新的外部良好环境条件,构筑科学研究的保障体系,保证高校科研职能的健康发展。
3.创新科研管理制度
积极调动各级部门参与科研项目管理的积极性,理顺体制,健全机构,明确责任,实现适当分权又相对集中的管理。建立由校领导宏观指导,各二级管理部门、项目负责人分工负责的三级管理体制,增加项目申报预算及合理使用科研经费的培训,加强基层管理部门对项目研究过程、科研经费使用的监管、监督。
4.建立健全考核与竞争机制
合理的考核与竞争机制能够有效发挥激励作用。引入自由公平竞争制度,健全并发展科研工作者的工作评测体系,形成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刺激改进高校各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进展状况,来实现对他们的动态激励和监督,尤其要注重对研究过程的监督和评价。科研管理的目的是收获高数量科研项目、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监管保证了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保证合理的研究过程,推动科研良性的发展,其工作的核心应该是对科研人员的培养、研究团队的建设、跨学科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实质性管理工作。
5.开创丰富的激励形式
高校科研管理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例如通过科研经费的配套、加大科研成果的奖励等形式来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以此来改善科研工作者的生活水平,从而使其产生更积极的科研动力。同时,也要注重精神层面的激励、奖励和引导,因为精神激励能够发挥科研工作者的内因带动作用,能够刺激科研者主动投身科学研究工作,从而自觉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引导科研工作融入到社会经济发展中,服务地方经济。
6.促进学科间的协作,孵化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科研工作中要注重高校之间互动交流合作,拓展与其他兄弟单位的实质性合作,通过学术沟通交流来拓展科研者的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和修养。
7.改变以往高校科研成果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成果奖励机制往往参照在较短评价周期内过度量化的指标,导致学术功利化,阻碍了科研和学术的正常发展。因此,在评价高校研究人员的成果时,不能仅片面强调研究成果的数量,而应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出高质量的成果。另外,科研工作的评价不能使用统一的指标,要因人、因学科而不同根据研究人员的不同的研究基础、不同研究层次、不同专业和学科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与激励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尽量避免短期行为。
8.提供信息化服务
学校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等信息传播手段,服务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加强科技处网站建设,建立覆盖全校的科研管理网络系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校内部科研管理和信息交流。另外,要加强建设高校和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平台,加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建立高校与企业的沟通机制。使科研工作者能够了解企业的科研方面的需求,企业也更深更全面了解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校科研技术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随着国家对科研资助力度的不断增加,高校的科研项目数量、获批经费逐年增加,以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例,面上项目共资助15000项,金额约119.35亿元,比上年增长5.47万元,重点项目资助平均强度比上年提高43.35万元。同时,各高校也分别设立优秀人才专项基金、校长专项基金等项目,加大优秀人才的资助力度,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促使学校的科技水平得到快速发展。面对新的形势,高校的科研管理必须要更好地适应当前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管理上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使高校科研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泽保.试论新时期高校科研管理[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崔钢.一般地方高校科研定位原则[J].中国高教研究,2005,(8).
[3]刘在洲,张云婷.高校科研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的反思与重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4).
[4]曹青林.基于TOC理论的高校科研管理流程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4).
[5]张仙伟,季钢,侯令忠.基于网格技术构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平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
[6]杨卫.2014年度报告.
责任编辑:雷三容
作者简介:刘立忠(1981-),男,徐州医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10-1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5)04-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