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济林,周丽敏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101)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宗旨。在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由原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转变为能迅速掌握并适应不断变化环境下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等素质,用人单位对医学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视和加强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增强医学生未来职业选择能力和发展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是社会赋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基础教育功能,也是医学类高职院校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
职业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的并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主要是指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必须具备的医学专业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医德和人文素养的能力[1]。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学类高职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聘请麦可思数据公司对2013 届护理、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助产、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口腔医学、生物制药技术、医药营销、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追踪调查。从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基本工作能力掌握情况、核心知识掌握等方面展开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学院2013 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中,分别有74%、66%的人认为大学帮助自己在“健康卫生”、“职业道德”方面得到提升较多;而提升较少的方面为“人文美学”(27%);另外,还有3%的人认为大学对素养提升“没有任何帮助”。
图1 2013 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大学期间的素养提升(多选)
学院2013 届毕业生认为重要度较高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 (73%)、疑难排解(72%),其相应的满足度分别为82%、79%。
图3 2013 届毕业生35 项基本工作能力的满足度
以口腔医学专业为例,该专业毕业生对五门核心课程的重要度评价(均为100%)均较高,满足度评价(50%~62%)均低于本校平均水平。
图4 2013 届主要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和满足度评价
学院2013 届毕业生接受的求职服务主要是“职业发展规划”(60%)、“大学组织的招聘会”(58%),其有效性(分别为59%、58%)均较低;有23%的人接受了“辅导求职策略”求职服务,其有效性(84%)最高;另外,有14%的人表示“没有接受任何求职辅导服务”。
图5 2013 届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求职服务并认为其有效的人数百分比
从以上调查分析来看,学院2013 届毕业生职业素养总体上还是比较乐观的,学院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的有效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基本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也存在某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随着社会对医药卫生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医学类高职院校逐渐扩大招生规模,增设社会急需专业,但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教师数量不足、实训室建设滞后、教学条件难以得到保障、学生实操机会明显减少等。加上原有的课程体系相对陈旧,未能及时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及医学科学的发展状况,导致很多医学高职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达不到职业要求。口腔医学等专业的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足度不相匹配,反映了高职生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
良好的语言是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良好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21 世纪高职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执业技能[1]。目前,许多高职医学生缺乏对“健康”新定义的深刻理解,缺乏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低估了社会、环境、心理等因素在医疗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病情上,忽视了患者情感的需要。由于很少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缺少被关爱的感觉,这样容易引起患者的误解,导致医患关系紧张[2]。从调查情况看,被认为重要度较高的基本工作能力是有效的口头沟通和疑难排解,其满足度还不是特别高,参加面试技巧训练的学生中,其有效性比例偏低,说明学生在沟通能力方面还是比较欠缺。
调查显示,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提升起较大的帮助,但医学生的包容精神、科学态度、人文美学等方面则提升不多,这折射出传统人文教育的缺陷。以医德教育为例,目前大多数医学高职院校对医学生医德素质培养的理论教育,主要是通过医学伦理课程进行,由于尚未建立系统的医德素养培养计划和目标,不能够使学生接受持续的医德素养教育,他们对医德内涵的掌握也是比较粗浅;医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重点集中在积累临床经验,其医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来自于周围医务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但由于医院工作量的繁重,许多带教老师对实习生进行医德方面的教育几乎没有。同时,由于缺乏完整的医德考评体系,实习过程中的医德素养培养与学生医德素养的需求存在巨大矛盾,这不仅影响了医学生爱岗敬业、医者仁心、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职业职责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也不利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给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理论课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未来职场的需求来展开,而不是一个教案使用一辈子。与此相适应,信息化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成为理论课教学的主要依托。以案例教学为例,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以提高学生临床实际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对案例的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此教法运用得比较广泛,思政课亦可借鉴。作为医学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除了要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要结合医学职业教育的特点,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医药卫生人才。在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演绎相关理论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入医学人文相关案例,将医学人文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做到思政课教学与 “爱心”、“人道”、“博爱”、“奉献”、“救死扶伤”、“关爱生命”等“白衣天使”精神的传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应当扩展,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一二年级的实践表现,应当涵盖专业实训实习的表现等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计划应与专业实训实习教学计划融为一体,在专业实训实习的教学计划中,安排一定时间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专用课时,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把医德考核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其中。在实践成绩的评定上,预留一定的空间,等到学生实训实习结束再最后评定实践成绩。 通过整合校内校外教育教学资源,拓展和延伸思政课教学的时空维度,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职业性,切实促使医学生把救死扶伤的医德理念内化为他们良好的行为品质[3]。
在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人文课程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多开设一些人文课程、思政课,诸如《医学发展史》《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健康心理学》《卫生法律法规》《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将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育人的全过程。在实习前,还可以增设《医患沟通学》等课程,系统地教授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巧,课程设置应包含如何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的喜好对医疗诊断的影响、评估医患关系处理方式对医疗结果的影响等[4]。只有不断地丰富人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情景式教学相结合,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才能不断增强医学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
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本校的教师除了精通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外, 还应 “一专多能”,如取得相应岗位工作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每年定期到相关单位增加一线工作经验,思政课教师也应当到相关单位“接地气”;二是增聘生产一线的岗位能手、经验丰富的管理者到校讲课,增加兼职教师比例,聘请相关专家为学术委员会委员等,改善师资队伍结构;三是在学生实训实习期间,聘任优秀员工作为带教老师,负责传授实际工作技巧、分享人生成长经历、引导学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评定学生实训实习成绩等[5]。
[1]杨俐玲.论医德的内涵与当代医学生医德培育目标[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4-27.
[2]陈佳龙.新时期医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和教育模式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4(6).
[3]胡济林.凸显职业能力培养的卫生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3-75.
[4]汪小莎.高职院校医学生职业责任感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42-146.
[5]许晶晶,李彬彬.医学生医患关系认知现状及其对专业学习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1):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