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敏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21512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2014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27 万人。近5 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中的待业人数年平均达到179.8 万人。 2006 年, 全球职业规划师(GCDF)中国项目组发起全国首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择业困惑。这些数据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日益严峻。提高职业指导质量,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职业指导对象包括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为了促进个人的职业发展实现用人单位人尽其才的用人目标,提升就业质量,对学生个人和企业开展职业指导活动。在大学生迫切需要职业指导的当下,如何指导学生就业,为用人单位培养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
职业指导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如果一直把目光专注于学校的“就业率”,将职业指导工作作为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而忽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那么,即使解决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会产生毕业生跳槽率和职业不稳定的问题。 从长远发展来看,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各高职院校多采用合班授课、讲座的形式开展职业指导活动。 大课群体形式的职业指导,往往流于理论填塞,这就像机械车间加工的零件,只要设定好程序,无论原始面貌怎样,加工后的成品都是一个模样。这显然不符合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个性化特征,大学生因其所学专业、家庭情况、性格、兴趣、价值观、能力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务必要求职业指导人员能够进行一对一有针对性的精细指导。而资料显示,我国高校职业指导师资明显不足,师生比例达不到1:500(发达国家为1:200)。在此背景下,全面覆盖式的一对一职业指导很难实现。
职业指导师资力量除了数量稀少之外,在质量上存在很大问题。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均由学工部门等行政人员授课。这些学工老师虽然掌握来自一线的就业案例、熟悉就业流程,但因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而导致其无法腾出太多的时间对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提炼、总结,很难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得心应手。职业指导人员胜任特征的研究表明,一名合格的职业指导师不仅应该具备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还需要熟悉劳动力市场的政策文件,并掌握常用的职业指导方法和技巧。而以上这些,对于学工老师等行政人员来说,他们既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指导培训,又缺乏相应的学科背景及职业指导的实践经验,要想游刃有余地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难度可想而知。
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指导方面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两门课。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安排在第1 学期,《就业指导》安排在第4 学期。大学生在大一上学期还处于高考煎熬的后恢复期,再加上刚进入新环境的适应期,往往无暇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规划。而到了大二下学期时,已到了快要实习的时间,等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介绍求职准备时才发现自己还缺少技能证书、实践经历等相关能证明自己能力的材料,可再着手准备已为时晚矣。职业指导人员不应成为应急式的“消防队员”,职业指导工作也不应出现断代,产生真空期。
职业指导的对象包括求职者和用人单位,职业教育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特点及兴趣性格等为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全程职业指导;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之输送合适的人才。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应从求职者、用人单位两个角度入手,齐头并进。
2.1.1 针对求职者(大学生)
第一,对于大学生来说,职业指导工作需要做到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学生在教育影响下形成的认识职业、追求职业、争取岗位成就的一种心理活动。唤醒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在了解社会的同时产生自我认知的迫切需要,从而为学生自觉地自我探索做好铺垫。
第二,辅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学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价值观、技能之后,才能根据自身的情况作出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人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从而在行动上进行自觉主动的自我探索。
第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创业。为了让理想不变成空想,让行动向着既定目标的方向前进,职业指导工作应建立学生定期汇报制度,职业指导人员的检查督促,把职业指导对象分类精细化,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这些都将成为大学生的既定目标一一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
第四,职业指导工作应渗透到整个大学生活中,为学生提供全程职业生涯指导。以高职院校为例,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第三年去企业顶岗实习。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可依次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就创业指导的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能够在每一个学期得到思想、人文、自身发展方面的关怀。
2.1.2 针对用人单位
据调查数据显示,跟踪用人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其中较多的负面评价是眼高手低、动手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够。这些否定意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职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除了每年定期在毕业季开设校园招聘会之外,学校应与本地用人单位建立深度合作联系。只有深入了解了用人单位的需求,才能在职业指导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人才。
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开展了与中外多家知名企业的多模式合作,如下图所示。
此外,2013 年学院还与同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同程网)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同程学院。双方资深工程师、优秀教师同时担任同程学院教师,并且联合开发与现代服务业相关的课程和行业标准,共建实训基地,共同承担学生的教学、实习和就业,探索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体验式的培养模式。学院与企业的亲密合作,让大学生能够在大学期间就积累相应的与岗位需求相吻合的工作经验,这样的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事实证明,一所学校的职业指导人员的师资规模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是否能够优质就业、用人单位是否能够找到与岗位相匹配的人才。因此,职业指导人员的师资力量建设刻不容缓,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的关键议题。
第一,设置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工作岗位并增加适当的岗位名额,实现优质师生比,将对学生的精细化指导落到实处。
第二,加强对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培训,获取职业指导师等从业资格,将职业指导人员的职业素养训练落到实处。
第三,促进职业指导人员与用人单位的交流联系,从而获得第一手的就业信息资料,以生动的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职业指导课程的质量保证落到实处。
第四,加大对职业指导工作的经费投入,成立职业指导咨询中心、购买职业指导需要的相关测评软件及设备,将职业指导人员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后勤保障落到实处。
学生、用人单位、职业指导师资力量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高职院校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配合,因地制宜,既要有全面完善的理论指导,又要有切实可行的实操措施。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职业指导的内容、形式、方法上大胆探索、推陈出新,使职业指导工作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毕业生的优质就业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上,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毕业生在就业后有长足的后劲,实现其终身可持续职业发展。
[1]杜亚辉,试论如何实现高校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学理论,2014(11).
[2]杜玉昌,论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职业指导的途径与方法[J].青年与社会,2014(01).
[3]李秀文,高质量的职业指导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决策探索(下半月),2013(05).
[4]时先礼,努力培养职高生的职业意识——我谈职业指导课的体会[J].教学与管理,1997(02).
[5]王洁,论高职院校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现代妇女(下旬),2013(10).
[6]徐鑫鑫,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基于高职院校职业指导工作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7]朱敏,试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以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