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芬,钱 波
(楚雄师范学院思政部,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在“原理”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
何绍芬,钱 波
(楚雄师范学院思政部,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教务处,云南 楚雄 675000)
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包括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原理”课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责任思想,在该门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应采取的有效途径是:实施专题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精心组织教学案例,增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搭建互动平台,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实践教学,创造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条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原理”课;责任思想;途径
党的十八大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1](P35)写入全国党代会的报告,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育人工作的新要求。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层次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方面应有更高的目标要求。高校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本文在对大学生社会责任的内涵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文以下简称“原理”)中蕴含着的马克思主义责任思想,研究了在该门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者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2]由此可知,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二是与这种责任和义务相适应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据此,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内涵作如下界定:
(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3](P329)大学生作为当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年轻人,除具备一般公民的社会责任以外,还承担着与其特殊身份相匹配的一系列责任和义务,这是客观的、确定无疑的。
1.自我发展的责任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社会责任感首先表现为对自我发展的责任。大学生自我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既包括身体、心理的全面发展,也包括思想、道德、智能的全面发展。从身心方面来说,主要指关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做到保持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乐观向上,热爱生活。从思想、道德、学识等方面来说,主要指有远大的人生志向、崇高的道德境界、渊博的学识才华、较强的能力素质。要求大学生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追求有价值的人生;提升道德境界,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加强学识修养,博览群书,勤学苦练,提高学识水平,增强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锻造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只有对自我发展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谈得上其它的责任,这是其他一切责任的前提和基础。
2.国富民强的责任
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历来有忧国忧民的传统。当代大学生处于国家发展的关键期,其历史责任更显重要。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时代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认为中国梦“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4](P49)。所以,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时代重任,必须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能够担当,才能使中国人民的梦想变为现实。
3.造福世界的责任
早在1956年11月24日,毛泽东就说过:“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5](P312)今天,随着“北京共识”的提出和“中国模式”的形成,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有学者预言:“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6]从现实情况看,当今中国的发展确实给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对世界的担当精神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当代世界面临的能源和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突出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所以,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世界责任是:弘扬中国精神、走好中国道路、唱响中国声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和谐发展。
(二)应具备的人格素质
如前所述,大学生肩负着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重大社会责任,必须具备与这些责任相适应的人格素质,才能算是有责任感的人。从责任担当的角度看,大学生应具备的人格素质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深刻的责任感知
大学生对自身应尽的责任内容及其意义应有深刻的认识,并且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正确应有正确的判断,以明晰哪些事情必须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这是尽责任的前提。
2.强烈的责任情感
人都有感情,大学生因年轻而更富有激情,应该把激情放在尽责任上,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发自内心地热爱,带着对责任的挚爱之情去履行责任,才能更好地激发内在动力,使履行职责的过程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提高履职效能。
3.坚强的责任意志
古人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足以说明责任意志的重要。坚强的责任意志将支持大学生去作出合乎规律的责任行为,不负重托;反之,柔弱的责任意志将导致责任行为缺失而使责任落空。所以,磨炼学生的责任意志是培养社会责任感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4.扎实的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是指大学生在责任情感的驱动下和责任意志的支持下,作出实实在在的努力,将责任内容和责任要求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以实际行动彰显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责任行为的社会责任感只不过是空头支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评判一个人有没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强还是弱,主要标志是看他有无扎扎实实的责任行为。
在“原理”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之所以可能,首先是因为这门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责任思想,这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真理力量。
(一)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与大学生的责任担当
“原理”课第一章和第二章集中阐述了唯物辩证法思想,引导大学生用唯物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处理问题,这些思想是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责任和探寻担责方法的理论依据。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大学生要全面认识自身的客观实际,认识自身的角色位置和现实状况,搞清楚我是谁?同时还要认识自身的发展历程,对自身的过去和将来有明确的认识,知道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对自己有了客观而全面的认识,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明确了。有些学生责任感淡化、精神状态不佳,其根源在于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没有完全搞清楚,尤其是不知道自己将来的去向。所以,大学生要学习掌握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做到从实际出发,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才能很好地去承担社会责任。
2.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唯物辩证法在承认物质客观性的同时,也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但也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探索和研究,才能获得真理,把握规律,并利用规律去改造世界。这是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的生动教材,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世界上并非消极无为,而是可以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只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责任,就能改变现状,开创美好的未来,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它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各个方面、多种属性和多重关系的统一体,不仅自身内部各要素不可分割,而且与周围其他事物也存在复杂的联系;事物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所以,要求我们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从整体的联系上和动态的发展中把握事物。这对于大学生把自己放在社会群体当中认识自己、从历史发展过程中考察自己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有利于他们认识自身内部德智体之间的联系和自身与周围其他人群包括家人、同学、老师、学校、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联系。在全面承担与自身有关的各种责任的同时,抓住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把握大局,抓住重点,把主要精力放在承担主要责任上;也有利于他们把自己置身于历史发展中来考察肩负的责任,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确立远大理想,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
(二)人的本质理论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原理”课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中关于“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有关章节中,都涉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深入阐述这一理论,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他人、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意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命题:
1.劳动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7](P129),劳动或实践是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适应环境,而人却能够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创造性劳动、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生产工具,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改造自身。这一思想启发大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将劳动既当作做人的准则,也当作应尽的责任,勤学善思、探求真知,攻坚克难、勇于创业,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写的人。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P18)人的本质离不开同社会的关系,离开社会关系的人,只具备了人的身躯而不具有人的本质,人的语言、思维、劳动等社会属性都是在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人的社会关系主要是生产关系,由此产生和决定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各种关系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人的本质。这一观点启发学生,作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处理好各种关系的关键问题是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承担工作责任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承担家庭责任便于处理家庭关系,履行法定义务就不会受到法律制裁,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总之,让学生懂得:人是社会的人,不折不扣地承担社会责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具有人的本质。
3.人的需要即是人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离开了人的需要,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3](P514)。由此推之,人的需要如果得不到合理满足,人就不具有人的本质,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他人来满足自身的需要,自身也就理所应当地承担着满足他人需要的责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作为个人来讲,要把满足他人、社会的需要作为天职,同时,在自我需要的满足上则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态度,做一个有责任感的、真正的人。
(三)人类解放理论与大学生的世界责任
在“原理”课教材中,从绪论部分开始到哲学、政治经济学直到最后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从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讲清这一理论是增强学生对世界、对人类负责的最好方法。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理论内容丰富,从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方面看,主要讲清三个方面的问题:
1.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是人类解放的基础和历史前提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存和人类解放的第一个前提,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存和人类解放都失去了现实的基础。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够为人类解放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从而消灭贫穷,实现共同富裕,使每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实现真正意义的人的解放。大学生只有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承担起发展生产力的艰巨任务,才能更好地为人类作贡献,为世界尽责任。
2.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人类解放以消灭阶级、使全人类获得自由为目标,是一种最为全面和彻底的解放,没有全人类的彻底解放,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人的解放。所以,无产阶级只有消灭阶级差别和对立,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解放全人类作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他说:“无产阶级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8](P262)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而成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理应承担起人类解放的使命,这是大学生对人类的责任、世界的责任。在现实中,大学生应处理好自由和责任的关系,自由是一种获得解放的权利,责任是对他人、社会的义务,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承担起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尽责任是获取自由的前提。
3.人类解放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的根本任务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要求做到“四个最”,即:人与物的最终融合、人与自然的最佳整合、人与人的最优关系、人自身的最美和谐。如此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本身又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决定了人类解放的长期性,急于求成只能是事与愿违,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地前进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由此启发学生,处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的青年人,应该满腔热忱地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在人类解放的历史长河中留下青春的风采,承担起人类赋予的神圣职责。
(一)实施专题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责任认知能力
现行的“原理”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为一体,内容多,课时少,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专题,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学习任务,并且有所收获,能够在重点内容的讲授中很好地去认识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根据教材的章节结构,笔者认为教学内容可整合为十六个专题,即:“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世界、马克思恩格斯的人生历程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世界的物质性和一切从实际出发、人的本质和实践的重要性、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矛盾分析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与改革、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党的群众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资本论概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通过这样的系统讲授,学生可以在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较好地感知方方面面的责任,提高对责任的认知能力,增强紧迫感。
(二)精心组织教学案例,增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实效性
“原理”课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难懂,为避免单调乏味,提高教学实效性,在各专题中,应适当选择典型案例辅助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增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选取或编写案例。对于一些经典的带有普遍性的案例,可以反复使用,在教学中注意收集整理;对于有些时代感很强的内容,需要教师从现实社会中精选或结合实际原创自编。无论是传统案例、现实案例还是自编案例,都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是具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专业实际来选取或自编案例,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也有利于学生分析现实问题,激发学习兴趣。二是具有时代感。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要关注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学生解疑释惑,让马克思主义走入现实社会、走近学生生活,增强教学实效。三是具有科学性。案例的选取或编写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内涵,并且要做到难易适中、数量适度,成为专题教学的有力支撑,过于深奥难解或过于简单粗浅都不是好案例。在完成案例选取和编写工作后,教师要在课前反复推敲,对案例的使用做到准确无误,并且对于案例展示的方式是课前印发还是临时展示、是个人分析还是小组讨论等都要周密筹划,在实施过程中,要掌控学生的讨论活动,时间、人员等都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三)搭建互动平台,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学生对社会尽责任需要积极主动的态度,是一种自觉行为。在“原理”课教学中如果缺乏互动,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教师应搭建互动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上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并将此迁移到其他方面,强化责任意识。“原理”课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应在两个方面下工夫。首先是课内互动。这主要是指课堂讨论的设计与组织、有关内容的讲授与评述、课堂作业的评价、课堂发言的评述等,通过这样一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习上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由此对学习高度负责,主动学习。其次是课外互动。劳逸结合是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科学方法,教师、学生都需要休闲娱乐,“原理”课教师要带着对学生的真挚情感,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将自己与学生联系在一起,与学生交朋友。比如,可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或参加有学生在场的球类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红歌演唱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得到休闲娱乐的同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增进师生情感,让学生感到“原理”课教师可亲可爱可近可信,从而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还可以开设“原理”课公共邮箱,一方面师生可以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发表个人的评论、看法等,从而在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对话平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另一方面,也便于师生将自己读到的有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好文章传到公邮里,通过公邮向大家推荐相关的好书,共享精神资源,提高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效益。
(四)加强实践教学,创造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条件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需要理论的熏陶、理性的认识,更需要实践锻炼,在实践活动中强化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活动履行社会责任、奉献社会,将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原理”课的教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要突出课程性和理论性。重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消化和吸收所学理论,并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熟练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现实问题;重在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增强理论自觉、理论自信进而增强实践自觉,反思责任,践履职责。“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安排上,要改变以往那种以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为主的一般实践活动形式,要增加有针对性的专题研讨和课题研究,也可结合实际开展理论宣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素养、加强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从而增强承担社会责任的本领。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单行本)[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
[2]杨茹,丁云,阚和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毛泽东文选: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6]王义桅.中国模式既发展中国又造福世界[EB/OL].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 cn/n/2014/1111/c40531-26004996. html 2014.11.11.
[7]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责任编辑 刘祖鑫)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Lessons of “Theories”
HE Shaofeng & QIAN Bo
(IdeologyandPoliticsDept.,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TeachingAdministrationDept.,ChuxiongNormalUniversity,Chuxiong, 675000,YunnanProvince)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clude obligations they should assume as well as corresponding self-discipline and personality while in university lessons explaining all sorts of theories the Marxist idea of responsibilities is contained. The effective way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se lessons of theories should, therefore, include: 1) adopting theme-teaching method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cognition capability; 2) carefully selecting cas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3) providing an interactive platform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and 4) adopting teaching practice to create chances for the students to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university student,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 lesson, idea of responsibility, approach
楚雄师范学院2013年教育科学研究专项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项目批准号:JKZX1312;楚雄师范学院“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立项研究项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创新——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ZHXM14037。
2015 - 09 - 16
何绍芬(1965—),女,楚雄师范学院思政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钱波(1965—),男,楚雄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
A81
A
1671 - 7406(2015)010 - 0059 -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