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涛
程涛/贵州理工学院马列主义教学部讲师,硕士(贵州贵阳550003)。
网络的广泛使用已成为高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认知态度、社会角色的定位、行为方式,这势必会冲击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虚拟的网络世界,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进行一种新途径的探索。
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代大学生网络的使用情况,课题组面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6000份,回收有效问卷6000份,回收率100%。
80.71%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内,其中,29.81%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1-2小时;38.93%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控制在2-4小时。14.50%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在4-8小时。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使网络资源的使用更加便捷和广泛化。社交网站、即时通讯、门户网站、购物网站、是大学生群体最常访问使用的网站类型,其所占比例分别达到61.7%、51.2%、35.1%、24.6%;有 14.36%的学生是为了学习,14.54%的学生是为了聊天交友,14.09%的学生是为了听音乐和看电影,其次是收发邮件8.28%,玩网络游戏的7.44%,浏览新闻的是7.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生网络的使用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集中使用度不高,使用目的较分散,以社交、娱乐、学习为主。
观点表达的随意性、传递分享信息的便捷性、渠道选择的多样性是大学生应用网络的新特点。大学生常常转发或者扩大分享信息在群体中的影响范围。大约有七成的大学生会将自己在网上看到的感兴趣的信息分享或转发给周围的同学、朋友。尤其是新闻娱乐、时事热点、生活百科转载度最高。37.4%的大学生是原文转发或评论;而仅有15.3%的学生是通过搜索后对其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独立分析后才做出转发或者评论的行为。分享和转发是社会信息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速度的提升方式,然而缺乏独立思考与见解、原创性和技术含量较低是转发信息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很常见的现象。大学生往往将自己身边的趣事、新闻通过微信、微博来发布。上网聊天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个人爱好、随性调侃、学习交流、人生感受这几个方面。不难看出,大学生在网络中发布的信息主要以个人生活为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再则,大学生对于网络媒体的选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国内的新浪网、搜狐网是大学生关注社会时政要点的主要渠道,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通过政府官方网站了解新闻热点。这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必须坚持正确的导向,引导大学生学会筛选、过滤有效的信息。
首先,网络与当下的轮换。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常会将虚拟的我与现实的我进行替换。逃避、掩饰往往存在于现实社会中,反而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寄托于网络。“大学生在受到各种文化、信息影响,需要自主进行辨别、选择、认同的时候”[1],假如高校教师在思政课堂上不能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大学生就不能产生认同感,从而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面对网络信息的复杂化容易丧失自我,产生焦虑和迷茫。
某个阶段网络中常会出现反映社会热点问题的词语,例如,“海带”“蚁族”“海龟”“白富美”“高富帅”等,信息传播的高效使大学生理性思考趋于简单、思维肤浅。美国作家尼姑拉斯在《浅薄》中指出:“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造成了意识思维的短路,阻碍我们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的创造性思考。”[2]最近研究表明,集中的能力是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而网络化的生存状态使大学生不断分心,思维停留于肤浅的表层。
建构大学生网络群体组织应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要把握正确方向。首先,完善网络化的主流组织,建构有活动影响力的网络组织体。例如,在班级当中可以建立“E-CLASS”,这样可以使同学在网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社区和交流空间,同时通过网络也增强了现实当中班级的凝聚力。其次,发挥中间组织的作用。最后,完善学生组织监控机制。监控、把握大学生网络组织的方向性,辅导员在网络环境当中也要提升自身的魅力,成为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的意见领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了解大学生多层次的网络需求,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大学生也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充分反映、表达自己的内心需求。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交换彼此所掌握的学习信息资源,对于学生交友、聊天、情感方面的参与需求,或者是自主创业、网上开店等实现人生价值方面的交流。这些需求的交流和探讨真实地反映了当今大学生不同的精神需求和生活状态。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有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精神世界的需求,从而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网络是一个很宽广的平台,教师利用这个平台可以扩大思政教育的受众面,这种教育方式犹如涓涓细流,可以使平日被忽略的学生得到关注,也可以在网络交往中扭转某些大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观。当前,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充斥着大学生的网络世界,有时会使大学生内心产生彷徨、困惑、无所适从。在网络平台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迷茫和困惑,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思想困惑,做深做透这项工作。
网络传播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在网络中既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和信息的接受者。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在网络中要扮演好“把关人”角色,对学生进行引导。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人生经验欠缺、生活阅历较浅、对一些负面的网络言论和情绪极易受到影响的大学生,教师应关注一些网络名家的博客、微博、微信,这样便于了解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获取与学生更多的互动交流机会,并得到其信任。面对社会发生的极端性事件,要及时引导学生辨别各种网络谣言,将正能量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理性地辨别和筛选网络信息,学会去伪存真。要让学生了解网络中的道德和法律方面的规范,使其知道在网上“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逾越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不能随意传播虚假、负面的信息,维护互联网的纯洁性,做一个遵守网络基本道德的社会人。
[1]郑永廷,江传月等.主导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屈一平,尼古拉斯·卡尔.互联网让我们变得浅薄[N].成都日报,2011-02-18(10).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叶宇军.重视网络环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导刊,2011(6).
[5]中共武汉大学委员会.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传播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