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巧利 李金萍 申 鑫 罗茂月 李 记
◇生育与妇幼卫生◇
职业女性母乳喂养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综述)
易巧利 李金萍 申 鑫 罗茂月 李 记
随着职业女性人数的增多,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问题也日益凸显。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明显低于非职业女性。职业女性的母乳喂养率受多层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母亲自身、家庭、工作场所及社会。要改善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状况,也要从这几个层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母乳喂养 职业女性 干预措施
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明确指出:在最初6个月应对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以实现婴儿的最佳生长、发育和健康,并继续母乳喂养至2岁或以上[1]。母乳喂养已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是一个社会公共健康问题[2]。遗憾的是,20世纪70年代起母乳喂养率下降的国际化现象开始波及我国,并呈现持续下滑趋势。随着城镇化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未来职业女性的人数会越来越庞大,产后工作成为导致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率下降的重要原因[3]。
随着时代发展,世界各地的母乳喂养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加工作是重要原因。WHO有数据证明,全球2013年0~6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的比例低至38%。美国研究显示,分娩后3个月内返回工作岗位的母亲,其母乳喂养率会下降16~1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会缩短4~5周。泰国研究发现,停止工作和继续工作的女性的平均母乳喂养时间分别是12.8个月和6.9个月。
我国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2012年,卫生部发布信息显示,我国母乳喂养率仅为30%,远低于《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确定的纯母乳喂养率达到50%的目标。2011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称中国近70%的女性参与就业,职业女性的比例全球最高。职业女性往往本身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比较高,而研究发现产妇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高,母乳喂养率越低[4]。张悦等[5]在全国17省开展问卷调查,在不愿意坚持母乳喂养的原因中,47.8%是因为需要上班。黄迎等[6]对368名上海职业母亲的研究表明,6个月时职业母亲母乳喂养率为72.8%,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平均(8.45±0.33)月,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平均(3.89±0.11)月,低于非职业妇女(4.04±0.23)月,断奶的主要原因是乳汁少或无乳汁和上班工作紧张。另有研究显示,上海2013年的已返岗母亲中,12月龄任何形式母乳喂养率为17.5%,48%母亲工作后继续母乳喂养的时间<3个月[7]。
2.1 母亲层面 一项巴基斯坦的研究表明,母亲自身对母乳喂养有利的特点包括:母乳喂养知识,产前的母乳喂养决定,工作期间的母乳喂养计划,与上级(雇主)开放式交流的能力,家人的支持,婴儿日托的工作人员以及自身的母乳喂养决心。而不利特点则有:缺乏勇气,对工作时间进行母乳喂养感觉窘迫或羞涩,尤其是在男性同事面前[8]。美国的一项研究强调为职业母亲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母乳喂养规划,以及树立起对母乳喂养积极态度对职业母亲坚持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国内的研究也表明,在母乳喂养知识中,是否知晓工作后如何成功继续母乳喂养的问题对返岗后继续进行母乳喂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9]。还有些职业母亲错误地认为返回工作岗位后就不能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因此他们不能与雇主讨论自己母乳喂养的意向及如何在工作场所提供母乳喂养支持[10]。职业女性往往收入较高,经济条件较好,但这可能反而会导致母亲产生通过经济上的投入来弥补人工喂养缺陷的心态。
2.2 家庭层面 良好的家庭支持对成功实施母乳喂养是非常有效的。Elissa York等[11]的研究证明了家人、朋友的态度和行为对母亲的母乳喂养意向具有很大影响,尤其是丈夫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婴儿的(外)祖父母。日本的一项研究显示,由于母亲可能因为照顾宝宝和家务劳动而不堪重负,所以父亲在家的时间越久则越能减轻妻子的负担,母乳喂养也会更加可行[12]。
2.3 工作层面
2.3.1 工作场所硬件条件的影响 国外一项关于职业女性的研究显示,在社会和工作场所支持不足甚或缺失的情况下,纯母乳喂养想要持续是很困难的[13]。黄迎等[6]的研究也表明单位有地方挤奶的职业母亲其母乳喂养持续时间较单位里没有地方挤奶的长。工作场所的母乳喂养硬件条件包括:专门的育婴室,工作场所或附近有婴儿托管,私密清洁的挤奶空间、挤奶设施和便利的存奶条件等,这都会极大的影响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体验。
2.3.2 领导和同事的影响 在评估领导对母乳喂养认知的重要性时,对母乳喂养益处认知较好的领导,会向同事传播这种理念和认知以及对工作场所母乳喂养行为的认可。当领导和同事对在工作场所进行母乳喂养有较高的认可和接受度,妈妈们对于在工作场所进行母乳喂养,就会有更好的体验和心态,压力就会越小。周围同事的母乳喂养理念和实践经验,也会对职业母亲产生影响。
2.3.3 工作因素的影响 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比例和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明显低于无业母亲,从事兼职工作的母亲与无业母亲在母乳喂养比例和母乳喂养时间长短上却没有明显区别。日本一项研究表明,与分娩后离开工作的母亲相比,那些分娩后1年内返回工作岗位的母亲在母乳喂养率上并没有显著差别,但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却要短1.654个月[12]。由于工件的压力,职业母亲在产假一结束就上班,有的甚至会在产假没休完就返回工作岗位。在返岗后,面临着工作与母乳喂养兼顾的挑战,职业母亲往往会选择工作而放弃母乳喂养。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也会影响到母亲是否选择继续母乳喂养。
2.4 社会层面
2.4.1 产假和哺乳假时间的影响 产假和哺乳假过短,很可能会迫使母亲做出过早放弃母乳喂养的决定。产假与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之间呈正相关,城乡产假小于6个月的母亲,其断奶危险性分别是至今都未开始工作的母亲的1.508和2.191倍[14]。产假时间越长意味着职业母亲亲自哺喂婴幼儿的机会越多,越有利于母乳喂养的持续[6]。Sara B等[15]的研究表明,母亲在工作时间能够离岗去给宝宝哺乳,是促进职业母亲返岗后进行母乳喂养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哺乳假虽有明确规定,但要离岗回家完成哺乳后再返岗,对很多职业母亲几乎不可能。而多数工作场所并没有提供育婴室和婴儿托管条件,所以法律规定的哺乳假在实际操作中的意义不大。
2.4.2 专业人士的影响 初产的母亲往往会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很多困惑,需要从医护专业人员处获得帮助。专业人士提供的信息和指导意见,能够得到职业母亲的重视和认同,从而可以增强职业母亲的信心和执行力。
2.4.3 媒体宣传的影响 目前母乳代用品的广告很多,且多存在故意美化甚或夸大的情况,却很难看到对母乳喂养的宣传。这就会对受众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模糊了母乳与人工喂养的差别;而对于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职业女性而言,在进行母乳喂养有困难时就可能会更轻易地放弃母乳喂养而选择母乳代用品。
针对职业女性母乳喂养率普遍下降的情况,WABA(国际母乳喂养行动联盟)在1993年就提出了一个名为“对母亲友善的职场倡议”来支持职业母亲进行母乳喂养。到2007年,有超过100个国家和许多企业股东参与到“对母亲友善的职场倡议”活动中来,并随之把爱婴的理念也带入到职业女性的工作环境中。我国于1988年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为90天,2012年通过《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草案)》,将女职工生育享受的产假延长至98天,并规范了相关待遇。要切实促进母乳喂养,需要制定一个多层面的母乳喂养策略来帮助母亲应对在进行长期性纯母乳喂养时遇到的挑战。每项措施的实施程度,则可能会对母亲是否能够实施母乳喂养产生决定性影响[16]。综合国内外经验,干预措施具体如下:
3.1 母亲层面
3.1.1 提高母亲和家人对母乳喂养的认知,强化信念 对母乳喂养优势的清晰认知,能使母亲和家人树立起牢固的信念,可以面对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所以政府部门应利用各种媒体资源,持续广泛地宣传母乳喂养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法律对哺乳假的规定,政府和社会提倡并支持母亲在返岗后继续进行母乳喂养。医务工作者应当担负起宣传教育的责任,多向哺乳期母亲提供帮助和指导,并要针对一些常见的认知误区进行纠正。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利用好网站、QQ群、微信,微博等职业女性喜爱的信息化手段,使工作更便捷高效。
3.1.2 帮助职业女性处理好工作和母乳喂养的关系,增强其信心 对哺乳期的职业母亲而言,提供知识宣讲和就如何处理好工作与母乳喂养的关系进行指导,是促进职业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最主要的干预措施。帮助母亲做好母乳喂养规划,明确喂养时间,制定适合工作的母乳喂养程序,积极学习在工作环境中进行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工作与哺乳之间的矛盾,建立起母亲继续母乳喂养的信心。
3.2 家庭层面 母乳喂养的宣传教育不能忽视家人,尤其是丈夫。对家人的宣传教育,可以提高母乳喂养的家庭支持度,使家人更加理解母亲。尤其是在返岗后,家人要更加主动地与母亲进行沟通,去关心和帮助母亲,积极配合母亲完成母乳喂养,使母亲能获得更好的母乳喂养体验。尽管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但Miki Kobayashi等[12]研究表明,使父亲有一个灵活的工作条件可以促进母乳喂养。
3.3 工作层面 一项被广泛讨论的举措是要在工作环境中对母乳喂养提供支持[17]。工作场所应设置私密清洁的哺乳和挤奶空间,提供挤奶器、存放母乳的冰箱和其他辅助母乳喂养的设备;尽可能配备育婴室,提供婴儿托管服务,聘请专业人员照看婴儿;在工作安排上要为哺乳妈妈多考虑,兼顾时间和地点上的灵活性,设置更多的兼职岗位,考虑职务分担等。由于管理人员能够帮助提高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率,因此在工作场所提高管理人员对母乳喂养益处的认知,是一个必要的干预措施。有文献强调对管理层的干预措施不能仅局限于向他们提供相关信息和知识,这种干预措施必须强到足够改变他们对母乳喂养的负面认知。
3.4 社会层面 国外研究显示政府政策和社会支持对于促进母乳喂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符合成本效益[18]。母亲的社会支持度越高,其母乳喂养自我效能水平就越高,这能够使母亲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应对母乳喂养中的挑战。在时间上应进一步为职业母亲提供便利条件,比如延长带薪产假、哺乳假和午休时间;或采取更加灵活的方法,如母亲可选择降薪甚或停薪来延长产假,哺乳假的时间可以由母亲本人更灵活地支配等。在设施方面,应在公共场所提供母乳喂养所需的外部条件。政府还应通过政策制定和执行来确保母亲在母乳喂养方面的权益,要限制母乳代用品的宣传,避免向职业母亲传递错误消极的哺乳理念。
总之,职业母亲返岗后想要继续母乳喂养,还是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这就需要采取有综合的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职业母亲的母乳喂养率,从而提高我国婴儿的健康状况水平。
1 WHO.婴幼儿喂养全球战略[EB/OL].http://whqlib doc.who.int/publications/2003/92415,62218-chi.pdf, 2012-2-24.
2 Eidelman,Arthur K.Breastfeeding and the use of human milk[J].Pediatrics,2012,129(3):598~601.
3 Fein SB,Mandal B,Roe BR.Success of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employment and breastfeeding.Pediatrics 2008,122(2):56~62.
4 纪若思,朱丽萍,华嘉增.母乳喂养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1,26(1):149~151.
5 张悦,王惠珊,姚礼明.我国城市产妇母乳喂养知识、态度与喂养行为的关联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5):363~366.
6 黄迎,何萍,黄璧琨,等.职业母亲婴幼儿的母乳喂养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 (2):142~145.
7 胡巧珍,蒋泓,李沐,等.上海地区婴儿母亲返岗及工作场所母乳喂养支持状况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1778~1781.
8 Shela Akbar Ali Hirani,Rozina Karmaliani.The experiences ofurban,professionalwomen when combining breastfeeding with paid employment in Karachi,Pakistan:A qualitative study[J].Women and Birth,2013,(26):147~151.
9 李金萍,易巧丽,刘素婷,等.职业女性母乳喂养体验的质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9): 30~33.
10 Maria Enrica Bettinelli.Breastfeeding policies and breastfeeding support programs in the mother's workplace [J].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2012,25(S4):81~82.
11 Elissa York,Elizabeth Hoban.Infant feeding intentions among first time pregnant women in urban Melbourne,Australia[J].Midwifery,2013,29(7):787~793.
12 MikiKobayashi,EmikoUsui.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nd parental employment in Japan[DB/OL].Review of Economics of the Household,2014-04-02.
13 Shela Akbar Ali Hirani,Rozina Karmaliani, Thomas Christie,et al.Perceived Breastfeeding Support Assessment Tool(PBSAT):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with Pakistani urban working mothers[J].Midwifery,2013,29(6):599~607.
14 黄璐娇,曾果,李鸣,等.成都地区城乡母乳喂养持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J].卫生研究,2012,41 (5):760~764.
15 Sara B.Fein,Bidisha Mandal,Brian E.Roe,et al. Success of Strategies for Combining Employment and Breastfeeding[J].Pediatrics,2008,122(2):56~62.
16 MariaEnricaBettinelli.Breastfeedingpolicies and breastfeeding support programs in the mother’s workplace[J].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and Neonatal Medicine,2012,25(4):81~82.17 Shela Akbar Ali Hirani,Rozina Karmaliani.Evidence based workplace interventionsto promote breastfeeding practices among Pakistaniworking Mothers[J].Women and Birth,2013,26(1):10~16.
18 Valeria Skafida.Juggling Work and Motherhood: The Impact of Employment and Maternity Leave on Breastfeeding Duration:A Survival Analysis on Growing Up in Scotland Data[J].Matern Child Health, 2012,16(2):519~527.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influence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s of working women's breastfeeding
Department of Nursing,School of Medicine,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65,China
YI Qiao-li,LI Jin-ping SHEN Xin,et al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working women,the breastfeeding problem of working mothers isincreasingly prominent.Compared to those who don't attend work,lower initiation rates and much shorter duration of breastfeeding are generally observed among working mothers.The breastfeeding of working mothers is influenced by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including the mother herself,family,workplace,and society.To promote breast feedingpractices among working mothers,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s should be implemented at those levels.
Breastfeeding;Working women;Interventions /
R174.4
A
1671-8054(2015)02-0093-04
(编审:羊乐霞)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护理系 湖北 430065
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重点研究项目(132RB133)
李金萍,女,硕士
20
15-01-18收稿,2015-03-02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