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晶晶 王雅洁 王 蔷 宋小平
生物制药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
蔡晶晶 王雅洁 王 蔷 宋小平
探讨特色专业建设及其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以某校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例,总结教学实践,并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专业内涵、建设专业标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凝练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建设特色专业的工作构想,认为坚持创新性特色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内涵 专业特色 生物制药技术
随着医学等的发展,生物制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速。合肥作为安徽皖江城市带中的省会城市,正积极打造“合肥生物医药板块”,在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建立了以安科生物、天麦生物、立方制药、华威药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等企业。我校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是根据安徽省生物制药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于2007年依托安徽省立方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设置的,2010年被评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充实专业内涵、建设专业标准、增强辐射能力、凝练专业特色等方面提出了特色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
为适应“职业能力与素质高,社会适应性强”的高技能人才培养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实现途径,确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双轮实训,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轮实训,学训交替”指的是“第1、2、3学期学生在学校学习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和部分核心能力课程,期间安排学生到生物制药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践1~2周;第4学期在学习部分核心能力课程同时,安排2个月在校内外生物制药实验实训中心完成生产单元技能实训和岗位综合技能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制药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顶岗实习,并进行职业拓展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职业标准”。
为了保证“双轮实训,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我们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和保障,建立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四个3”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方法体系以及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建设功能齐全、设备优良、特色鲜明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二是建立一支实际操作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素质实践教师团队,三是建立稳定的校外生物制药实训基地和长效管理机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涵盖基本实验技能、生产单元实践技能和岗位综合技能三方面;实践教学方法体系采用“教-做-考”三步曲;实践教学评价做到基本实验技能、生产单元技能、岗位综合技能三考核。
为了保证“双轮实训,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个3”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进行,实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从改革课程体系、探索基地建设模式、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等方面对专业内涵进行建设。
2.1 建立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我们紧紧围绕“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情境为支撑,以工作过程为基础”的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从培养目标入手,分析生物制药专业主要的面向岗位(群)及职业技术关键能力,并按照生物制药典型的生产过程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构建了适应“双轮实训,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由职业素质课程、职业基本能力课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组成。主要培养学生6项职业基本能力、4项职业核心能力、5项职业拓展能力和5项职业素质。
职业基本能力课程,如药用微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用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培养实验与化验能力、用药咨询能力、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能力、生物大分子物质的提取、分离与检测能力、生物活性成分的鉴定与检测能力等基本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如发酵制药设备与技术、生物分离纯化设备和技术以及生物制药综合应用技术等课程培养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处理仪器设备故障的能力、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安全防护等岗位迁移能力,如:制药设备,制药企业SOP、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生物制品知识等课程。职业素质模块课程教育贯穿了入学教育、课程教学、就业指导、顶岗实习、毕业教育等各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创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1~2]。
2.2 探索“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模式 以培养药品生产、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和经营管理等能力为主线,按照“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和企业进一步探索“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模式,努力创造“四个3”实践教学体系的条件要求,促进专业教学的改革,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内基地生产化就是校内实训室的新建和扩建以模拟仿真和实训为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车间、虚拟工艺、仿真软件,使基地与车间、车间与课堂真正实现一体化,最终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3~4]。按校内基地生产化的建设思路,我们依托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生物制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仿真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仿真生物制药技术实验实训中心按照药物生产的一般工艺流程设计为发酵技术实训室、生物药物提取分离实训室、药物制剂实训中心、药品质量检测技术实训中心及纯水制备室等。在实训中心开设的实训项目基本涵盖了药物制造业的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如在发酵技术实训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酵罐操作与维护能力、发酵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发酵液成份分析能力、染菌判断分析能力,对生产现场维护管理使环境整洁、符合生产规范、使生产有序进行的能力等。
校外基地教学化就是改变以往校外基地单纯用于学生实习的状况,根据专业规模和学生实习实训需要,不断扩大校外实训基地规模,重点建设具有教学场所、讨论场所、生产流程、实训设备、能批量安排学生实训,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合作培养,建立了4家教学化的校外基地,如立方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合肥市天麦生物科技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这些校外基地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参与生产,同时将部分核心能力课程带到基地,由兼职教师组织实施,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实现教学与训练、训练与生产的有机结合。
2.3 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1~2]由于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模式重新搭建,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教学手段多种多样。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多采用理实一体化现场教学法、任务驱动、岗位轮训式的教学方法等,在发酵制药设备与技术、生物分离纯化设备和技术以及生物制药综合应用技术等课程重点探索“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重于“教”。“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主要运用生产设备,在实训中心现场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其次引用模拟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训,教师设置好参数之后,学生自己使用电脑,在多媒体教室练习。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体现了“双轮实训,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四个3”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
2.4 开展专业建设标准的研究[5~8]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专题研讨等方式开展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标准的研究。首先,课题组邀请来自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物制药企业的岗位能手对专业性质与内涵,培养目标,知识结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并借我校每年举办的“安徽省医药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之际,对药学类毕业生及医药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意见,许多专家根据自己多年来从事教学、科研、生产、工程设计、管理等工作实践经验,并结合面向21世纪生物制药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为专业标准的制订积累了多方面的资料。接着,召开专题研讨,组织多年来从事药学教育、科研、生产、工程设计、管理等方面专家及制药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多次研讨、论证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生物制药专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群、从业人员的准入标准和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标准等主要问题。最后,构建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标准,如《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知识点》、《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手册》和《生物制药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等。
与合肥市天麦生物科技公司、南京金斯瑞生物科技公司联合订单培养的模式,完善了“双轮实训,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利用生物制药实训中心开展药品检验工、医药商品营销员和西药药剂员等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增强了社会服务能力,扩大了对安徽省及泛长三角区域城市的辐射作用。与中国科技大学安徽省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展应用型课题研究,以毕赤酵母表达人源干扰素-IgG Fc片段融合蛋白(rhIFN-Fc)为模型,研究毕赤酵母表达蛋白的代谢过程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平衡关系,建立毕赤酵母宏观动力学模型和批过程的补料模型,为毕赤酵母的发酵工艺提供充分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自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以来,我们创新了“双轮实训,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初步开展了专业建设标准的研究;依托“生物制药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和4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探索“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基地建设模式,形成了以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为龙头,药学专业为主干,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侧翼的专业群。
回顾生物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立足于地方经济是专业长期生存和的基础条件;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坚持创新性特色建设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服务于社会是专业社会影响力的最终体现。
1 宋小平,王迎新,蔡晶晶,等.发酵工艺技术“333”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 126~128.
2 宋小平,王雅洁,蔡晶晶.基于能力提高的发酵制药设备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药学教育,2011,27(3):28~30.
3 沈良峰,高文华,万文,等.改革实践教学 强化学生综合能力[J].中国地质教育,2006,4(6):127~129.
4 刘惠坚,徐月华.建设车间式实训室 创新专业技能实现途径[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l):36~38.
5 马建辉,许晓东,冯友梅.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10):1~5.
6 杨振宏,杨书宏,宋守信.国外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分析与借鉴[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2(2): 61~66.
7 杨连生,蒲彧.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问题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6):20~24.
8 王联晓.理性构建高职教育中的课程标准[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8,20(2):105~107.
Discussion on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Pharmacy,Anhui Medical College,Hefei 230601,Anhui
CAI Jing-Jing,WANG Ya-Jie,WANG Qiang,et al
It aims to discuss issues concerning distinguishing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Take 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specialty in a univeristy,a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ite,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ity in terms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 reform,enriching specialty connotation,speciality construction criteria,strengthening social service function and refining specialty features,maintaining that adherence to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nd elevation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quality are cru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eciality cours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Specialty connotation;Specialty characteristics;Bio-pharmaceutical technology /
R9-4
A
1671-8054(2015)02-0084-03
(编审:刘文华)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合肥 230601
安徽省教育厅质量工程项目“生物制药特色专业”(编号:20101191)
宋小平,女,教授
2015-01-12收稿,2015-03-10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