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伟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 贵阳550001)
语言学与美学视角下的《捣素赋》
张新伟
(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捣素赋》从宫女的形美、声悲、情哀三个层次描写宫女捣素的情景,是一篇反映古代宫女命运和悲情的杰出赋作。赋作里面有大量成熟的对偶句,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排比等让人应接不暇。作品从三言到八言不等,而尤以四、六言为主,学者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与美学会通的角度去探讨《捣素赋》。
关键词:形式美;悲剧美;虚与实
《捣素赋》作为较早或者说最早接触到宫女题材的赋作,其开创之功无疑是巨大的。单单从赋的形式来看,本身也是美的化身。因为精彩的赋,本身就是美文。曹明纲先生《赋学概论》一书认为潘岳、陆机之赋是骈赋真正形成的标志。他认为骈赋有四大特征,分别是:第一,同样结构的词句两两并列;第二,词句普遍讲求偶对;第三,音韵协调(更加强调偶句用韵);第四,用典使事,雕饰藻采。如果用此四点来分析《捣素赋》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也有些合理。不合理是因为时代上有差异,班婕妤是西汉末人,而骈赋真正形成是在西晋。合理是因为我们仅立足于分析这篇赋的形式美。至于作者是否为班婕妤,我们暂时可以放在一边,而且学术界似乎对于《捣素赋》的作者归属依然争执不休,故此本文仅分析这篇赋的形式美。
一、形式美
1、同样结构的词句之两两并列
通览全篇,我们不难发现,几乎都是同样结构的词句两两并列使用。例如首段前三句:“测平分以知岁,酌玉衡之初临。见禽华以麃色,听霜鹤之传音。伫风轩而结睇,对愁云之浮沉。”[1]309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有了同样结构的词句两两并列使用,才使得偶对、协韵、用典和藻饰等有了各显其能的载体。赋文开篇描写秋天景色的悲凉、凄清,如禽华麃色、霜鹤哀音、愁云惨淡等,便是衬托宫女寂寞、凄冷的心境,同时也为该赋奠定了悲剧美的感情基调。
2、词句讲求偶对
作为一篇美文,精彩的偶对自然也是俯拾即是的。且看“燕姜含兰而未吐,赵女抽簧而绝声”一句。“燕姜”对“赵女”;燕姜也就是燕地的美丽女子,赵女自然也是赵地曼妙的美人。而燕赵又往往并列而举,此处仅仅是偶然为之吗?“含兰未吐”对“抽簧绝声”同时指美妙的音乐、歌声,此处毫无疑问又用了互文的手法。“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2]309一句,“曳”对“振”为动词对动词,“罗裙”对“珠佩”是名词对名词。“绮靡”对“精明”自然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可谓异常工整。赋篇也刻画出了宫女们受命去打扮,演出时光彩照人的一面。至于描写到宫女们美丽的容貌,更是字字珠玑。如“皎若明魄之生崖,焕若荷华之昭晰;调铅无以玉其貌,凝朱不能异其唇;胜云霞之迩日,似桃李之向春。红黛相媚,绮徂流光,笑笑移妍,步步生芳。两靥如点,双眉如张。颓肌柔液,音性闲良。”[3]309这一小节,除了对偶精美以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令人应接不暇。“皎若”、“焕若”“似”等句,自然是明丽的比喻,其他如“无以”、“不能”“胜”等句,则又属于夸张手法的运用,自然也包括后面的“笑笑移妍,步步生芳”。这几句比喻、夸张手法交替使用,再配之以精彩的偶对,重叠字的使用如“笑笑”、“步步”等,可以说是把宫女美丽的容貌活灵活现地展现了出来。我们读之无不为其悲惨的命运投以同情的关怀,洒下以凄怆的泪水。接下来是哀怨感人的捣素声,如泣如诉般让人不忍卒读。“于是”连接词之后便是四个简练三字词组。每个词组都又可以继续划分为两个部分,于是就有了四个动词:投、扣、择、争;四个精彩绝伦的词组:香杵、玟砧、鸾声、凤音。乐器之美、音乐之美,恰恰也是女儿之美。而一想到女儿的美在深宫中孤寂荒凉,不得让人产生悲情。“梧因虚而调远,柱由贞而响沉”[4]309一句,又是一组工整的偶对,说明了质地不同所表达的音乐也不同。正所谓“散繁轻而浮捷,节疏亮而清深。含笙总筑,比玉兼金;不埙不篪,匪瑟匪琴。”[5]309捣素声声,让人肝肠断。时而像笙的独奏、时而似筝的合弹,还可与金玉乐器相媲美;它既不是陶土烧制的乐器,也不是竹制的箫笛;既不是拨弦乐器,也不是抚弹瑶琴。那么它到底是什么乐器呢?它又何以会发出如此让人难以释怀的美妙音乐呢?读者自可以忖度。如此美妙、凄婉的音乐,连大自然也给陶醉了——“翔鸿为之徘徊,落英为之飒沓。”[6]309如果说鸿雁传信,尚能体会人世间的真情,让人为之徘徊不前的话,那么落花又如何解释呢?龚自珍曾说“落红岂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7]5落英未必无情,它也被这哀婉的音乐感动了。“调非常律,声无定本。”[8]309如此美妙音乐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几回听。而偏偏世间听到了天籁。所以“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9]309这音乐该有多大的魔力!最后一段更是一连用了十四组对偶相对比较工整的句子来诉说宫女不幸的悲惨命运。如“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10]309、“渐行客而无言,还空房而掩咽。”[11]309等,千载之下,读之无不让人为之动容。
3、音韵协调
这篇赋作较普遍地采用了偶句用韵。总结下来大约用了14个“韵集”。2即押韵的两个或多个“主元音+韵尾(如果有韵尾的话)”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作“集”),谓之“韵集”。铺陈于下:临/音/沉/心/;轻/声/庭/明/;丽/晰/;脣/春/;芳/良/;音/沉/深/金/琴/;本/近/;合/沓/;卷/晚/;琴/音/吟/;性/病/镜/;匹/日/;襟/心/;泄/结/咽/。
语言学认为元音是乐音,辅音是噪音。韵文之所以称之为美文,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押韵。不押韵显得有些杂芜和凌乱,而一成不变的押韵又难免流于呆板。真正的美文是在一个韵集内要“同齐”,而不同的韵集之间,则要有“异别”,如此才会有一种参差错落的美感。本篇赋,作者一共用了十四个韵集,或两、三句换韵,或四、五句换韵。总之作者于悲情中从容地换着韵,而我们也被陶醉了。此外,作者一系列的双声、叠韵、重复字,如荷华、初成、遐夐、芳菲、参差、掩咽;含兰、绮靡、精明、靡丽、徘徊、飒沓、窈窕;笑笑、步步等,这些字的运用,为本篇赋的形式美也增添了不少光彩。
4、用典使事、雕饰藻采
这篇赋作如行云流水般,用典也可谓鬼斧神工,让人咨嗟称赏。如描写捣素声的哀婉时,“钟期改听,伯牙驰琴,桑间绝响,濮上传音;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12]309相信大家对于前两个典故都很熟悉,伯牙、钟子期数千年以来被引为知音的典范,一曲高山流水,万古流芳,如天籁般令人神思。但是当听到凄美的捣素声时,伯牙恨不得弃琴不弹,钟子期当然也不在聆听这位知己了。桑间、濮上多男女欢爱的音乐,隐隐透露着一股浪漫气息,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相传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对孔子门徒子夏说过下面一段话:“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13]588较魏文侯稍晚的齐宣王则说得更坦率:“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14]24他们的评价,无疑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僵化凝固的雅乐的厌弃,对活泼、清新的俗乐的热爱。相反,维护并力求恢复雅乐的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则“恶郑声之乱雅乐也”[15]187。系统反映儒家音乐思想的《乐记》里也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16]561正由于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有极特殊的地位,“郑卫之音”便一直被作为了靡靡之音的代名词。当听到捣素声时,桑间濮上的亡国之音也戛然而止了。萧史、周王相传也是两位音乐奇才,却也被美妙的捣素声吸引了。至于说到宫女不行的悲惨遭遇,又有“若乃窈窕姝妙之年,幽闲贞专之性,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17]309一连用了四个《诗经》中的典故。“符皎日之心”化用《诗经·王风·大车》中“谓予不信,有如皎日”[18]61的诗句。诗中小伙子对着姑娘发誓说:“穀则异室,死则同穴。”[19]61然后指着太阳为证,用以表明其心。“甘首疾之病”化用《诗经·卫风·伯兮》中“愿言思伯,甘心首疾”[20]52的诗句。诗歌描写了妇人怀念丈夫归来,盼望之情就像旱祈甘霖一样,而老天仿佛在和她开玩笑,总是“杲杲出日”,于是妇人又说非常非常思念,就是想得头痛也是甘心情愿的。“歌《采绿》之章”,《采绿》是《小雅》中的一首诗,诗歌描写了妇人怀念远出的丈夫,并设想丈夫回来要打猎钓鱼等一系列活动时替他整理工具,陪他钓鱼等。反映了她对丈夫真挚而热切的爱。“发《东山》之咏”,《东山》是《诗经·豳风》中的一首诗,诗歌借一征人的口吻,虚实结合,描写了征人三年后归途中及到家后的景况与心境。文中用典还有很多,不再逐一举例。
二、悲剧美
自古红颜多薄命,尤其是选入宫中的。上自皇后、妃子、下到婢女很少有人不是悲剧地过着一生。最典型的皇后莫过于“金屋藏娇”的陈阿娇,最终的结局却是长门之内深深地叹息。终日过着以泪洗面的生活,《长门赋》相传便是一代才子司马相如根据她的故事改编的,而她比被吕后整为“人彘”的戚夫人似乎又好了不知多少。宫廷里不仅仅有男子帝王将相的争权夺利,也有妇女们为争宠而不择手段的阴谋。有些人翘首以盼,却只能换来“美人迟暮”,只能让自己如花般的妙龄与青春葬送在高高的、阴森的围墙之内。班婕妤在得宠一段时间之后因为汉成帝又有了新欢而备受冷落。由此请求自居长信宫侍奉太后。才得以保全性命,但与打入冷宫又有何异?漫漫长夜,如何才能打发。是以“托捣素以见意”[21]87。 《捣素赋》极尽铺张地写出了捣素女子的美丽动人,捣素声的美妙动听,捣素女的“幽静贞专”。这也正是赋的一个基本特征——“赋者,铺也”22]134。读完《捣素赋》你会惊叹作者的才气,你会体悟到一种镂金错彩的美。开篇描写秋的肃杀,正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23]182开篇便奠定了悲咽的感情基调。但是作者并不是简单地一笔带过,而是在秋季里,凭栏而立,迎着秋风,看着秋云(也即是愁云),听着秋雁哀鸣,由物及人,由大自然的肃杀联系到自己的悲苦命运。至于描写宫女的容貌时,更是不惜笔墨。娇美得像升到山崖的明月,鲜艳得似骄阳下盛开的荷花,不察香粉,不抹口红,却依然风姿绰约。又胜过那五彩斑斓的云霞,恰似那风姿婀娜的桃花。整体的美感有了之后,再是具体的描绘。朱唇黛眉交相辉映,绮罗香带溢彩流光。微笑起来两个小酒窝仿佛是精心点就,一双蛾眉自如的上下伸张。正是这样的美,惊心动魄。才会“笑笑移妍,步步生芳。”才“颓肌柔液,音性闲良”[24]309。篇名叫《捣素赋》,所谓捣素,既要有人在捣,必然就会有声,捣素声声催肠断啊。接着就是那凄婉的捣素声。因为是闲良的宫女,自然也要配之香杵和玟砧。否则岂不是美中不足,岂不大煞风景。捣素声“不埙不篪,匪瑟匪琴。”[25]309却可以奏出人间天籁。鸿雁传情,鸿雁是通人性的。闻听悲音,不胜感慨,徘徊不前,落英缤纷为之伴舞。闻听此音,又是“钟期改听,伯牙驰琴,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26]309又是“桑间绝响,濮上传音。”[27]309不也是对捣素声的倾倒吗?不也是用来衬托捣素声的声声悲吟吗?当说到捣素女的幽静贞专时,又有“符皎日之心,甘首疾之病,歌采绿之章,发东山之咏”[28]309等等,但越是这样,越能说明是悲剧。鲁迅先生对悲剧有一句精辟的概括:“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29]203宫女正处人生妙龄,却深陷高高的围墙之内,憔悴了容颜,枯萎了芳心。百无聊赖之际声声捣素,仿佛天籁,却难遇知音。这本身就是对美的亵渎,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三、虚与实
“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在’,引起我们的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30]37这篇抒情小赋,也深谙虚实之妙。我们当神游在文章的虚实之间,仔细体味其中的美妙。秋季、秋风、秋云、秋月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实实在在的,宫女百无聊赖时“望明月而抚心,对秋风而掩镜”等等也是实的。她们风姿绰约的容貌描写、捣素所产生出来的绝妙声音以及产生的影响则是虚的,需要我们读者去体悟。关于虚实,先秦的儒道两家多有论述。老子认为虚比真实更为重要,没有虚无,就没有真实,就没有世界。正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1]217儒家更多地从实际出发,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32]60,强调内容与形式的并重。孟子也说“充实之谓美”[33]310,但又强调“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34]310圣而不可知也就是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儒道在虚实的问题上是相通的。作者也深谙虚实之妙,我们若不能领悟,岂不寒古人之心。
结语
以《捣素赋》为代表开启了一个秋夜捣衣的母题,同时诗文赋中也开始普遍地去关注一个弱小的而又悲苦的群体——宫女命运的探索。而形式美上的成熟无疑也是读者所关注的重点,文章正是试着从语言与美学会通的角度做了一些分析。
参考文献:
[1][2][3][4][5][6][8][9][10][11][12][17][24][25][26][27][28]龚克昌、苏瑞隆等·两汉赋评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309.
[7](清)龚自珍·龚自珍己亥杂诗注[M].刘逸生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5.
[13][16](清)朱彬·礼记训纂[M].绕钦农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588、561.
[14][33][34]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24、310、310.
[15][3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7、60.
[18][19][20](宋)朱熹注·诗集传[M].赵长征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61、61、52.
[21](宋)章樵注·古文苑[M].北京:中华书局,1985:87.
[22]刘勰·文心雕龙[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134.
[23](宋)洪兴祖撰·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2.
[29]鲁迅·鲁迅全集·坟·论雷峰塔的倒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03.
[30]宗白华·美议·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7.
[31]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9:217.
(责任编辑:颜建华)
收稿日期:2015-03-10
作者简介:张新伟(1989~),男,安徽临泉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3-0009-03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s and Esthetics to Analysis“DaoSuFu”
Zhang Xinwe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Guizhou ,China)
Abstract:“DaoSuFu” is an essay which from the maid’s physical beauty、sound sorrow、feeling sad the three levels to describe the maid dao su.It is an outstanding fu on description ancient maid’s tragic fate and feelings.There are a large number of mature antithesis sentence ,thetorical devices such as metaphor,hyperbole,personification,parallelism ar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The article’s words from three to eight,especially in four,six words.Scholars rarely from the linguistics and aesthetics point of view to study on “Dao Su Fu ”.And this is precisely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u can spread through the ages.
Key words:the beauty of form,the beauty of tragedy,Virtual and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