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谷
这次“两会”,我们最深的体会,是锻炼了一支听指挥、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来自《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这支队伍还能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2015年是光明日报社的“提质转型年”,媒体融合是提质转型的重点。自2014年成立融媒体中心以来,光明日报社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等报道中多次探索媒体融合。在此基础上,光明日报社投入重兵,在今年“两会”报道中第一次实践了一次采集、多流程加工、多渠道分发的媒体融合,以卡通形象“小明”统领的融媒体报道,通过微信“炫融特刊”、微博“秒拍两会”、楼宇屏“光明都市传媒”等产品推出,极大地增强了“两会”报道的吸引力,8个传播平台上的各种媒体产品交相辉映,鲜活的报道形式和强大的新媒体推送能力,组合形成“排浪式”的传播效果。
今年的“两会”报道,光明日报社的上百名编辑记者和光明网的80多名多媒体编辑、技术设计人员一起,打了一场融媒体大会战。
“两会”期间,光明日报社在《光明日报》、光明网、手机网、光明都市传媒、微信、微博、光明云媒客户端、手机报等8个媒体平台上,发布“两会”报道万余篇,其中原创文字类稿件3000余篇、视频稿件200篇、音频稿件75篇、图解稿件22篇、图片稿件176组共1168张,转载稿件6000余篇,“两会”期间专题日均访问量近亿次;微信产品“炫融特刊”总转发量达720多万;发布相关博文1600余条,阅读量2300多万;发布现场“秒拍”视频104个,总播放量达1245万。
8个融媒体产品是光明日报社的媒体融合报道亮点。这8个产品分别是:卡通形象“小明”、微信融合产品“炫融特刊”、微博融合产品“秒拍两会”、视频融合产品“代表委员会客厅”、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以及图解融合产品“‘据’焦两会”,以及楼宇屏形态的光明都市传媒、摄影融合产品“视觉·光明图刊”,上述8个产品都是报纸的报道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产品。报道见报的同时,在新媒体上同时展现多形态、更丰富的信息,在用户体验上,力求更方便、更快捷,用户体验更佳。
众多全国人大代表以及全国政协委员,都肯定了光明日报社在“两会”期间的融媒体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说:“说到《光明日报》,总觉得是一份党和政府的报纸,一个严肃的面孔,但是现在一改这个印象,用一个青春的、时尚的、活泼的,年轻人能够接受的方式,建立和大家的联系和沟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我们不能让这些好的、容易接受的方式始终流传于民间,始终交给一些非主流媒体,我们的主流媒体也要占领这个阵地,这样使得比较严肃、甚至比较枯燥的新闻变得亲切可爱、便于接受。”
向技术创新要生产力,是我们一贯的工作经验。与一些中央新闻同行相比,光明日报社在资金、实力上都有不小的差距。如何才能在“两会”融合报道中出彩,我们将眼光聚焦到了新技术上。
2014年10月,光明日报社就在谋划“两会”报道,扫描了一遍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创新成果。首先在智能手机新技术中寻找,智能手机拥有最多的年轻受众,是媒体融合的必争之地。智能手机的新技术中,HTML5互动技术还没有在“两会”报道中运用过,但它可以实现很炫的用户体验,年轻人特别喜欢。光明日报社就提前行动,捕捉这次技术创新的机会,实现“弯道超车”。果然,采用这项新技术的“炫融特刊”一经推出,就频频获得好评。
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也是技术创新的产物。过去,《光明日报》一直开设有文字版的《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并已形成了品牌效应,是头版的重点栏目。这一次,我们想在已有的成功基础上再做一些创新。
一年多以前,光明网开设过一个有声栏目《五老评热点》,邀请“五老”人士(即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针对社会热点进行口语化的点评,很受欢迎。《光明日报》把《五老评热点》的传播经验移植过来,现场记录代表委员的参政议政之声,让过去单调的文字生动起来。
“两会”报道属于重大时政报道,要求极其准确。在过去的报道中,有不少年轻读者反映过于严肃。卡通人物“小明”的推出,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小明”出现在《光明日报》的“两会”报道重要栏目和新媒体产品中,带着读者、网友一起品读两会。
《中国新闻出版报》的记者注意到了“小明”,在3月5日头版对这一现象作了报道:“漫画人物形象‘小明’,不只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更代表了《光明日报》的拟人化形象。从这些虚拟人物的身上,可以看到国家主流媒体在改进政治传播方式上作出的努力。”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森林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超评价:“我觉得这个‘小明’和传说中的不一样,你们的‘小明’将法律、政策通俗化了。《光明日报》的做法很符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的‘主动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要求。”
在报道中引进卡通人物,是《光明日报》在媒体融合中一个全新的尝试。看衬衣领带、有点萌态的“小明”,名字取自《光明日报》的“明”,是《光明日报》的拟人化形象。“小明”是刚刚参加工作两三年的青年知识分子,关心祖国的兴盛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增强用户体验,《光明日报》的融媒体小编也是“蛮拼的”,给“小明”配了音,先后设计了40多个不同场景中的形象,还用动画技术让画面上的每个元素都动了起来。“小明”有了招牌式的音容笑貌。
“小明”说什么话也很讲究。从内容筛选到设计再到定稿,光明日报社国内政治部记者殷泓深有感触:“每个内容和场景都经过了反复修改,从策划到成型,前后经历近10天。整体出来之后,大家还要一起校对查阅,每一句话都要确定是否通顺,每一个数字、文字都要仔细打磨,转化为‘小明’的语言。”
“两会”开始,《光明日报》的融媒体产品“炫融特刊”推出第一期“深改元年篇”,一经推出,其流畅的交互式阅读体验便在微信朋友圈里形成“刷屏式”传播效应。截至3月15日晚,“炫融特刊”已推出9期,其中《深改元年》《元宵》《点赞法治中国》《总理送大单,亮点一起看》《小明与立法法不得不说的故事》《小明带你读懂数字里的司法公正》等6篇被各大新闻网站首页争相推荐。
每期“炫融特刊”都会精选5~8篇适合微信阅读的精华内容,用HTML5技术进行深度加工,在页面上融入音频、视频、图片、图表、音乐和互动调查等融媒体的元素,并将核心观点条目化,使得页面形式更加适合微信阅读,方便用户之间的分享。同时,大大丰富用户的视听感受,让新闻报道由简及深,让订阅用户有亲临新闻现场的体验。
“炫融特刊”不仅获得了上级单位的肯定及媒体同行的赞赏,更得到了广大代表委员的点赞。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杨道喜认为,“炫融特刊”非常活跃,很有可看性。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李稻葵表示:“‘炫融特刊’抓住了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这正是媒体所需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炫融特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对于老百姓把握一些教育或者其他领域的热点问题、方针政策,很有好处。”
《光明日报》上会记者在现场用手机记录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通过《光明日报》官方微博账号,第一时间传递两会现场的最新信息,刮起了一场“视频微旋风”。政协开幕第一天,宗庆后、吴超、姜昆、陈思思、巩汉林、梅葆玖等政协委员的“秒拍”报道就迅速发布,新颖的形式与及时的发布让秒拍视频热度居高不下。
“秒拍两会”的特点是方便,记者用手中的智能手机就可以完成所有的视频采访。因此,不少“秒拍”视频是原先只做文字工作的报社记者完成的。
在“两会”中,《光明日报》的一大批记者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视频创作。很快,就有记者发现,用iPhone手机拍摄,可以克服手抖的影响,画面还特别清晰,而且音质也不错,如此等等,大家不断寻找改进视频效果的技巧,兴趣盎然。本来,报社在会前给上会记者规定了每人完成两件融媒体作品的任务,还担心可能完不成,但大家最后完成的远远超过了任务要求,甚至因为后方处理能力的局限,不得不限制前方记者“秒拍”的数量。
“秒拍”的好处是快,适于抢新闻。每段视频的长度控制在60秒以内,在现场就可以瞬间传到编辑后台。后方编辑经过简单加工,就可以通过统一的微博账号发给数百万“粉丝”,是传播效率最高的新媒体报道形式之一。访问量最高的一条“秒拍”,是周涛委员关于深入阅读需回归纸质书的建议,点击量达300多万次。
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光明日报社的楼宇屏系统——光明都市传媒专门打造了适于在办公楼宇内展示的《2015两会特刊——楼宇版》,有效地利用上班族等待电梯的“碎片时间”,传播“两会”新闻报道,成为“两会”融合报道中的一个亮点。
光明都市传媒在“两会”期间设置了《代表委员话改革》《“两会”快报》《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小明带你看“两会”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等7个栏目,单日更新频次约10次,制作视频节目已超70期。《2015两会特刊——楼宇版》的每档节目都突出了“小明”的卡通形象,既使得报道更加生动有趣,也在视觉识别上与《光明日报》、光明日报微信、光明网上的“小明”形象呼应起来,增强了“融”的受众体验。
考虑到楼宇屏的传播环境,光明都市传媒的编辑将前方记者发回的文字、声音、图片以及微博秒拍等“原料”素材,进行深度加工和视觉包装,将单个视频压缩到30秒左右,使之更适合办公楼宇的上班族驻足观看。在《小明带你看“两会”之秒拍》《炫融特刊(都市屏版)》栏目中,编辑们在视频中加入了智能手机上的触屏、滑动等特效,以体现“秒拍”来自两会现场的特性。在《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栏目中,编辑们还对光明网同名栏目只有声音和文字的报道方式作了视觉化处理,并对音频素材进行剪辑,提炼出代表和委员们最为核心的观点,还增加了屏幕上的字幕,使得匆匆而过的上班族也可以“一目了然”。
这次“两会”,我们最深的体会,是锻炼了一支听指挥、肯吃苦、能打硬仗的队伍——他们来自《光明日报》和光明网。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这支队伍还能在媒体融合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两会”之后,《光明日报》已经开始总结融媒体报道的经验。《光明日报》副总编辑、“两会”报道领导小组组长李春林表示,“小明”不能休息,在今后的重要报道中,要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小明”在提升融合报道传播力、影响力中的作用。可以肯定的是,读者还会在《光明日报》今后的融合报道中常常见到“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