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2015-03-20 02:06姜少凯梁进龙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回族汉族总分

姜少凯,梁进龙

(1.杭州技师学院, 杭州 311500;2.张家口学院 人文社科系,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从2004年起,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开始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1]2007年西部农村初中寄宿生比例已达53.6%,[2]解决了许多农村学生的入学难问题。但同时寄宿生与家人相处时间减少,家庭缓冲空间也相应缩小,他们受到的亲情浸润、家庭熏陶也相对减弱,尤其是寄宿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能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外的研究者对寄宿制的利弊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但多数都是从案例、观察中得来的,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寄宿制能锻炼儿童的自立能力,能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和适应,对心理发展没有重要影响;也有人认为小学生寄宿会成为儿童一生的噩梦,会严重影响儿童的个性发展。

有关寄宿生问题的研究,不论在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上,也不论是在教育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学研究上,都尚处于初始阶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所以,研究旨在掌握当前甘肃省寄宿制与非寄宿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并分析探讨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为进一步探讨有效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整体抽样法选取甘肃省陇南、定西、平凉、张掖、甘南、酒泉和白银六个地区32所中小学校寄宿和非寄宿学生3 446名,其中寄宿生1 367名。

(二)研究工具

1.个人基本情况问卷

采用自编的个人基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民族、性别、是否是寄宿生、学生类型、寄宿时间、学校类型、家庭所在地等项目。

2.情绪—社交孤独问卷[3]

情绪—社交孤独问卷是由Grabosky和Vincenzi于1987年提出的孤独四种类型多维量表。这四种类型是:情绪与社交孤立(状况),情绪与社交孤独(感受)。每个陈述都有四级评分,从3(通常如此)到0(很少如此)。本研究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主要用于测量中学生的孤独感。情绪孤独得分<6表示无或几无孤独;6-10分表示一般的情绪孤独;11-14分表示高于一般人的孤独;≥15分表示情绪孤独问题严重。相应的社交孤独分值为0-4,5-9,10-13,≥14。

(3)儿童孤独感量表[3]

由 Asher,Renshaw和 Hymel在 1984年编制,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和对社会不满程度的量表,适用于小学3-6年级的学生。此量表共有24个项目,量表采用1~5级评分,累计得分高的表示孤独感-社会不满较重,孤独感量表总分≥46分为存在孤独感。16个孤独项目a系数为0.80。

4.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4]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HT)是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教授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中小学生不安倾向诊断测验》修订而成的。全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测验共有100个项目,在这100个项目中含有八个内容量表和一个效度量表(即测谎量表)。八个内容量表分别是:孤独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社交焦虑、身体症状、过敏倾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等。每个项目后面有“是”和“否”两个答案,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总量表分在65分以上者,即可认为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一)甘肃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1.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

(1)寄宿与非寄宿学生的差异比较

表1 教师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描述

对寄宿与非寄宿中学生的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心理健康总分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上表1所示,社交孤独、情绪孤独、社交焦虑、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自责倾向和恐怖倾向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性别差异比较

表2 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

表2显示,中学生情绪孤独、社交孤独和孤独倾向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社交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生得分均显著低于女生。

(3)城乡差异比较

表3 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家庭所在地上的差异

对城镇和农村中学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以及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上表3显示,社交焦虑、过敏倾向和冲动倾向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社交孤独、情绪孤独、孤独倾向、学习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心理健康总分在不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即农村中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中学生。

(4)民族(汉、回、藏族)差异比较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学生的学习焦虑、社交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心理健康总分、社交孤独在民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事后多重比较(LSD)表明,回族中学生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孤独倾向、过敏倾向、冲动倾向和情绪孤独在民族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表4 中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民族上的差异

2.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差异比较

(1)寄宿与非寄宿学生差异比较

表5 小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在是否寄宿上的差异

对寄宿与非寄宿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各维度、心理健康总分和孤独感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5显示,学习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社交焦虑以及心理健康总分在是否寄宿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寄宿制小学生的身体症状、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孤独总分均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而冲动倾向显著低于非寄宿小学生。

(2)性别差异比较

表6 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上的差异

对男女小学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表6显示,学习焦虑、社交焦虑、孤独倾向和孤独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女生的自责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过敏倾向以及心理健康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冲动倾向则显著低于男生。

(3)城乡间差异比较

对城乡小学生孤独感总分、心理健康各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在社交焦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孤独总分和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同家庭所在地小学生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过敏倾向上,农村小学生得分显著低于城镇小学生(p<0.05),在自责倾向上,农村小学生显著高于城镇小学生(p<0.05)。

(4)民族(汉、回、藏族)差异比较

表7 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在民族上的差异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习焦虑、社交焦虑、自责倾向、身体症状以及心理健康总分上,不同民族小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事后多重比较(LSD)表明:在学习焦虑上,回族学生得分均显著高于汉族和藏族(p<0.05);在社交焦虑上,回族学生显著高于汉族(p<0.05);在自责倾向上,回族和藏族学生均显著高于汉族(p<0.05);在身体症状上,回族学生显著高于藏族(p<0.05),藏族学生显著高于汉族(p<0.05);在心理健康总分上,回族学生显著高于汉族(p<0.05)。

三、讨论

(一)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寄宿小学生孤独感显著高于非寄宿小学生。黄朝晖等研究也认为,住校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住家生。[5]这也符合我们的研究,许多寄宿生来自于偏远山区,有些还是留守儿童,远离亲人的关心和照顾,过早地独立生活,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困苦、艰辛和压力,他们忍受着对父母的相思之苦,忍受着内心世界的孤独与寂寞,同时又面临着学习的压力。但是,由于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和挫折不知如何是好,只能自己默默承受,往往显得较为孤独。

(二)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性别比较

研究显示,中小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小学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中小学男生。女生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早于男生,她们感情丰富细腻,内心体验深刻,对外界刺激感性高,她们善于观察生活范围内的各种人和事,感觉敏锐,自我意识逐步增加,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特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师长、同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其心理变化复杂、波动性也容易受影响。比较明显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爱美,对衣着的穿戴讲究;二是怕苦、累、脏,且羞于在别人特别是男生面前出丑;三是对于美的评判,很多女生认为体育锻炼会使其变得强壮而失去“柔美”。因此,女生更容易出现害羞、自卑、恐惧等心理,心理健康状况低于男生,但是由于男生天生好斗,遇到问题时易于冲动,传统文化对女生的要求是文静、淑女,因此女生的冲动倾向显著低于男生。对比之下,男生比女生视野开阔,心胸宽广,更乐于吐露心中的不快。

(三)寄宿与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城乡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城镇中学生在孤独感和心理健康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农村中学生,这表明城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而城市与农村小学生在孤独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一般来讲,农村青少年要么从小娇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或“小公主”,但在外懦弱,要么被父母疏远,这些青少年一般比较内向腼腆,常常因孤独而烦恼。他们在和大家在一起游戏、学习或做其他事情时,往往经验不足,经常会感到不如别人进而会体会到挫折或失败。因此,他们觉得还不如一个人玩。这样下去,就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当别人在嬉戏打闹玩耍时,自己就只能在旁边成为看客,可能就会体验到被别人排挤的不良情绪。久而久之,这样会恶性循环下去,遇到人多时不敢参与其中,甚至有的同学会出现社交恐怖的情况。由此出现敏感、自责、恐怖倾向,严重者可能会有躯体上的症状。

(四)寄宿和非寄宿中小学生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民族比较

研究表明,首先,回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汉族中小学生。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对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重视,回族父母也比较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应地,由于本研究选用的回族学生都是在汉族学校中上学的学生,他们首先要适应汉族学校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学习,由此遇到的困难较多。此外,因为生活在汉族学生的环境中,他们对朋友的选择是有限的,一般小学生还是喜欢跟同族的学生在一起,所以回族小学生的朋友较少,社交焦虑度较高,造成他们比较自卑,由此自责倾向得分显著高于汉族小学生,导致回族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低于汉族小学生。本研究选用的藏族学生太少,不足以说明藏族和汉族小学生的问题。

其次,回族中学生的社交孤独感显著高于汉族中学生。目前回族中学生已经能适应这种由大多数汉族学生组成的校园环境,但与汉族学生的交往由于生活习俗的不同始终不能无所顾忌,他们有时候因为信仰还会自动脱离汉族学生群体,这也使得回族中学生依然存在较高的社交焦虑,缺少朋友,孤独感较高,由此引发焦虑、不安全、缺乏归属感,产生恐怖感。

[1]什么是西部地区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EB/OL].(2005-08-19)[2014-12-10].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aoyu/8216/42366/42378/3072917.html.

[2]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5年间[EB/OL].(2009-08-24)[2014-12-10].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8/24/content_11936526.htm.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Z].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601-605,605-609.

[4]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手册[Z].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5]黄朝晖,陶芳标,郝加虎.生活满意度在农村学生住宿类型与孤独感中调节/中介效应的分析[J].中国流行病学杂志,2009(3):222-226.

猜你喜欢
回族汉族总分
Study on Local Financial Supervision Right and Regulation Countermeasures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汉族和维吾尔族心肌梗塞患者心肌酶活性测定的比较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