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90后”大学生互联网认知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以绵阳师范学院学生为例

2015-03-20 02:06张思雨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

冯 帆,叶 岚,张思雨

(绵阳师范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现代社会中比较活跃的群体。大学期间,他们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期。在大数据时代,良莠不齐的信息铺天盖地,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容易使其失去正确的判断。这就需要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帮助他们在众多复杂的思想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

对于互联网使用而言,互联网络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的互联网网民在2014年6月达到6.32亿,其中25周岁以下的青年网民数量的比例为30.7%[1],我国的互联网使用人群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逐渐超过美国。拥有高等学历的受用者和应用者已成为中国网民的中坚力量。

为更加有效地掌握当前“90后”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以及“90后”大学生的互联网认知和价值取向,我们对绵阳师范学院“90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抽样问卷调查,问卷总数共计500份,回收问卷497份,除开废卷等,最终有效问卷达490份,即有效率为98%。②

一、绵阳师范学院使用互联网的途径

(一)以娱乐等方式为主,技术应用较少

“90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的途径主要集中在:及时聊天占17%,听歌、看视频等娱乐占17%,浏览网页信息占16%,网络购物的比例占13%,收发电子邮件的比例是12%,而其他途径所占比例基本接近,但是使用电脑技术所占比例只有4%(见表1)。

表1 互联网使用途径

即“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75%左右的将其用途定位于娱乐等方式,注重自身体验,而用于学习和进行技术研发的比例较小。

(二)使用互联网的时间较长,有一定的依赖性

“90后”大学生中,每天上网时长达到两到五小时的人数占43%,一到两小时的人数比例是31%。认为自己对网络有一定依赖的学生所占比例为38.57%,认为自己十分依赖互联网的人数的比例为12.75%,而那些认为没有依赖、只是为了学校的工作而使用网络的人数的比例为11.53%(见表2)。

表2 网络使用时间表

可见,本校“90后”大学生对互联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但对互联网的依赖性不是很严重。

(三)对互联网和学习的关系褒贬不一

现代大学生最终以学习为主,50.1%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可以促进学习,通过互联网可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从而丰富和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在使用互联网娱乐的同时,也能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但在实际中却很少有人将互联网资源用于学习。然而,22.5%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是阻碍大学生学习的障碍物,应该尽量脱离网络,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习方面,只有学习成绩的不断进步,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积累,才能为将来的就业带来优势。同样,27.4%的人认为使用互联网对学习的影响的看法存在褒贬不一,他们认为应该适度的使用网络,在一定的区间内,互联网对学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当超过一定的范围区间时,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而这个区间却很难把握。“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2]对待同样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有不同的观点,但无论如何都应该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导下看待问题。

二、互联网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增长见识,开拓视野:20%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利于开拓视野。互联网能够将各种各样的信息汇聚在一起,使其具有储存海量信息、超快链接、缩小时空等优点,从而使大学生更加全面和快捷地了解各种知识,进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2.扩宽交往范围,增强交际能力:13%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能拓宽人际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交际聊天软件争相出现,如QQ、微信、微博等。“90后”大学生借助这些聊天软件,改变了以往基于业缘、血缘、地缘关系存在的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虚拟的互联网交际世界也为“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个交际平台,让他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情地释放个性。

3.培养新的思维方式:近13%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和树立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的发展使不同的文化汇集在一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3]立场不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在与人的不断磨合接触中,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人思维的影响,从而容易引发“头脑风暴”现象。这样更利于“90后”大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培养新的思维方式。

4.激发理性爱国热情:近10%的“90后”大学生认为通过互联网的使用,可以正确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党的章程和社会主义的最高理想,进而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意识。网络资源的共享性,便于“90后”大学生遍览世界各地的新闻报道。渠道畅通、实效性强的新闻资讯,能够让他们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识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差异,唤醒并激发其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尤其是激发理性爱国热情。

(二)消极影响

1.缺乏自主性,无自控能力:7.75%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能够导致人们缺少自制力。互联网作为交际手段,具有明显的媒介特征。在传播学中,传播媒介有一定的麻痹作用,“如果过度沉溺于大众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4]如果“90后”大学生缺乏对互联网合理使用的自控能力,就很容易嗜网成瘾,沉迷其中而无力自拔。

2.缺乏独立思考能力:20.21%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会导致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世界里,信息的准确性无法辨别,所以极容易被牵着鼻子走。这一趋势在学生学习中体现得较为明显。“90后”大学生为了能够迅速地完成作业,受固有的惰性影响,常常在互联网上查找答案,甚至是在网上直接抄袭一篇论文。长期地循环往复,造成无法独自完成,总是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想法就是在互联网上寻找解决办法,以致于“90后”大学生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3.盲从现象严重:约8.9%的学生具有盲从的现象。互联网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很多东西的消费方式就是网购。随着网购的盛行,各种网络优惠活动的推出,盲从现象愈发严重。2013年的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创造350亿的销售额,2014年的淘宝“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更是创下了571亿的交易额记录。消费者的盲从行为对此次的交易额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很显然这是一种畸形的心理现象。

4.主观臆断,缺乏客观思维:约2.5%的学生认为互联网能使人主观臆断。作为一种获得所需信息最快捷的方式,互联网也有一些不被关注的信息主动地出现在自己眼前。由于“90后”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的意识尚未正式形成,很容易被这些片面的信息或者观点误导,使多角度看待问题的客观思维很难得以发挥。例如:手机销售商大肆宣传自己产品的优越性,一些学生就只看到这一面,往往忽略其产品的一些问题。这往往造成浪费以及客观思考问题的意识的弱化。

综上所述,在“90后”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认同互联网给自身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和助推,认识到互联网于自身成长的促进作用,也有部分同学由于过多地看到或夸大互联网的负面影响,而对互联网产生畏难和排斥的情绪,这明显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就必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学生的互联网使用认知进行引导,使其全面认识互联网并有效利用互联网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对“90后”大学生的培养举措

(一)培养网络自主管理能力

据对中国不同年代大学生的认识和分析来看,大学阶段的业余时间相对较多,致使使用互联网的时间也相应的增加,从而出现大学阶段的网络自主管理能力不及高中阶段的网络自我管理能力的现象。一方面,对于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而言,受高中阶段的“上大学就可以随心所欲”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快适应无人监督、自我管理的模式。再加之,脱离高中阶段长期疲乏学习的状态,在大学课程轻松、作业少的情况下,使大多数刚入校的“90后”大学生懈怠放松,形成一种“大学就是娱乐场所”的思维,从而沉迷于互联网之中。

在了解“90后”大学生对大学所持有的错误的观点后,学校应该首先重视并纠正其“随心所欲”的心态,培养其自主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互联网的使用教育,避免“90后”大学生被现代互联网所操控。另一方面,虽然“90后”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初步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在受到大学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身错误观点的影响下,就会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故此学校应该积极提倡并要求学生善于独立思考,乐于冷静思考,增强独立自主性,在现代浮躁的社会中坚持保持独立性,而作为“90后”大学生更需要自主管理能力,保证自我的生活学习规律作息正常,能够做到自学、自强以及自制。

(二)加强引导,走出网络虚拟世界

13%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络利于增强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其中20%的“90后”大学生认为互联网能开拓自己的认知视野,17%的“90后”大学生认为借助于互联网络能够及时了解外界信息。在这些“90后”大学生中,部分学生以此为借口,而沉迷于互联网络虚拟世界中。究其原因,大多数是在社会中或人际交往中受到挫折,遭遇到周围人的冷漠,而没有及时分析原因,找寻解决方法,就不自觉地转向网络交往,对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朋友热情大方,但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却很冷漠。因此,“90后”大学生应该重视现实生活,充分认知网络不是交往的全部,而只是交往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学校一方面应加大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组织各类型的文体活动,增强“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拓宽自我视野。另一方面,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帮助治疗“90后”大学生的挫折感和失败感,使其能够依旧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并且在挫折困难中总结成长。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使用素质

在互联网络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网络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道德建设上的困惑。网络处于伦理道德的规范体系中,理应对道德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但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导致“90后”大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不负责任的在网络上发表任何信息,甚至在网络上匿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者通过欺骗他人的行为取得自我需要的财物等,使得阻碍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进程。所以,在“90后”大学生使用互联网早期阶段,应加强网络责任意识教育,使其明确自我的主体意识、掌握权利和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树立伦理道德规范体系,提倡在网络中做到思想文明、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同时,要努力探索网络伦理道德的性质和规律以及原则和规范,构建一整套适用于现代互联网络信息发展的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为“90后”大学生使用网络信息系统营造良好有序的道德环境。

(说明:感谢潘昱州副教授对本工作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注 释:

①指从1990年到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大学的中国公民,其性格具有自信、独立、充满激情;知识丰富、对个人发展有规划、责任意识强;思维比较活跃,思想早熟,喜欢追求富有挑战、新奇和变化的生活,兴趣爱好范围广等特点。

②之所以选择本校2012级和2013级的学生,而没有选择2011级和2014级的学生的原因,是因为2011级的学生因顶岗实习及实习等原因,大多数已经离校,而2014级学生刚刚入校,尽管不排除大多数都在使用互联网,但由于进校之初的新鲜感和好奇感,对互联网的使用还处于摸索阶段,故没有纳入本次调查。因此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2012级和2013级这两个年级的“90后”大学生范围内。同时,本校的理工类的学生较注重实际操作类的技能培养,而艺术类的学生因其专业特征,对互联网的需求暂时低于其他专业类的学生数量。相反,文史类的学生就比较注重信息的丰富性和真实性,他们对互联网的关注度就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类的学生的数量。所以,此次调查的文史类的“90后”大学生数量所占比例要大于理工类和艺术类“90后”大学生的比例。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EB/OL].(2014-07-10)[2014-12-15]http://wenku.baidu.com/link?url=nF_TXVPnWozq5nbHKyAtOxl1WUDw_w1BtWwVd9b6PcvLOIEy_m6HaXAIYX-lcp5x8xycCxaCmZwnv6uV9Q AeuddPEEHN 9LKVephKU441ce7,2014年7月.

[2]姬昌.白话周易[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5:124-125.

[3]孟宪强.三色堇——《哈姆莱特》解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40-441.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6-117.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