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阳
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二下《学棋》一课时,有两个片段引起了我的深思。
[片段1]教师导入,并让学生了解“秋”是什么样的人后……
师:跟这样的名师学习,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呢?两个学生结果怎样?
生:一个学生认真听讲,专心致志,成功了;另一个学生三心二意,没有成功。
师:答得不错!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段,看看两个学生不同的结果。(约15分钟后提问)为什么两个人会有不同的结果?
[片段2]映示局部插图:认真学习的学生
师:图中这个学生是怎样认真听讲的?
生:他在认真听。
生:然后,他还认真看。
生:然后,他在认真看师傅摆棋。
生:然后,他还仔细想。
生:然后,他还想师傅为什么这么布棋子。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这就叫“专心致志”!
“片段1”中,教师的提问,目的在于让学生找出两个学生的不同结果,然后引出下文。第一个回答的学生答案不仅正确,还包括了两种不同结果产生的原因。然而,教师对这位学生清楚、完整的回答,不做详尽评价,直接进入了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再看“片段2”,教师提问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专心致志”一词的意思,学生的答案基本都正确,不过,五个回答这一问题的学生中,有四个选择了用“然后”开头,这个词用得特别显眼;同时,教师评价中“这就叫‘专心致志”中的“这”,显然是将之前学生的回答连成一串来理解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混乱的表达顺序,教师为何不加以纠正或指导呢?
在课后和教师的交流中,教师的一句话,指引了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懂得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带着这句话,重新审视以上两个场景:“片段1”中,虽然学生已经答出了结果产生的原因,但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围绕“明白道理”这一目标展开;“片段2”中,学生的表述虽然存在明显问题,但这并不在教师的教学目标中,所以,教师选择接受了答案中对“专心致志”的解释,而对表达中的语病选择了忽略。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片段中问题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教学目标。
那么,怎样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呢?
一、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语言文字
在现在的很多语文课堂中,教学目标都是表述成为“使学生懂得……”或“激发学生……”等词语为开头,而引导展开的句子,在这样的句子中,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激发是目标的重点。这一目标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出在以此目标为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们知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然后,二者之间才可能开始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螺旋上升,绝不可能在完全没有习得知识技能的情况下产生情感态度。所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本身,立足于语言文字,教学目标确定时,应当首先考虑从语言文字方面入手,哪怕一词一句,细细品味,就是语文。
二、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听说读写
我们提倡个性阅读,提倡个性理解,但是理解显然必须建立在语文技能掌握的基础之上,而语文技能的简单表述就是听说读写:听懂,说清,读顺,写通。如果不具备这些技能,所有有关理解、情感的讨论都是形而上学,都是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听说读写,必须思考对此四方面怎样训练、如何促进,而不是只思考如何让学生明白道理?语文课不是只为了懂道理。
三、 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是接受。接受书本范文中的知识,从而扩大阅读量,能够理解和课文同类型、同水平,甚至是超水平的作品,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表达,表达的机会大于接受。所以,语文课的目标不仅仅是训练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使用语言文字的习惯和能力。其三,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有了好习惯,能力自然强。因此,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必须基于对学生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明确以上三个原则的前提下,再重新审视本文开始的两个教学片段,可作如下修改:
【片段1】教师导入,并让学生了解“秋”是什么样的人后……
师:跟这样的名师学习,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呢?两个学生结果怎样?
生:一个认真听讲,专心致志,成功了;另一个三心二意,没有成功。
师:答得不错!这位小朋友还说了一个道理,大家听明白了吗?谁来说说?
在确定大部分学生都明白道理后,剩下时间,或读或写,或任何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可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片段2】出示插图局部:认真学习的学生。
师:图中这个学生是怎样认真听讲的?
生:他在认真听。
生:然后,他还认真看。
生:然后,他在认真看师傅摆棋。
生:然后,他还想。
生:然后,他还想师傅为什么这么放。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这就叫“专心致志”!但是,有四位小朋友用了“然后”,表示顺序的还有没有其他词?可以换这些词说一说吗?
或者指导有顺序看图再说话,或者指导抓重点读图,或者指导联系课文看图,或者指导用关联词说图——任何一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作者单位:南京市秦淮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