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分析

2015-03-19 10:03臧伟伟伍新春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5年3期
关键词:大学新生相关因素

臧伟伟??伍新春

摘 要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出现的时间、原因以及未实施自杀的原因、当时的精神状态。方法:通过问卷测查和访谈的方法对115名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26.09%,12.17%的学生曾有自杀计划,考虑到父母或亲人是未实施自杀的重要原因,21.74%的学生呈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结论: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自杀意念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

关键词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相关因素

分类号 G444

在任何一个国家,自杀都排在正常死亡与非正常死亡的十大原因之内。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研究发现,15~24岁年龄段中,自杀是青少年三大死因之一,自杀问题已经成为困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樊富珉,张天舒,2009)。

自杀是指采取有意伤害自身生命的行动而导致伤亡,自杀意念是指有自杀想法但尚未采取行动。自杀意念的出现和高风险自杀相关,自杀意念持续的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最终自杀的风险就越高。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的早期的心理活动,是导致自杀行为发生的心理过程的必然阶段(黄俊秀,王志中,2010)。因此,自杀意念的研究对于探索自杀心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关于自杀意念的研究,多采用问卷法进行实证调研,探索自杀意念和其他相关变量的关系,较少有研究采用访谈的方法深入探索有自杀意念学生的心理状况。

本研究选取刚入学的新生,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进行测量,筛选出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并对其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以期了解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相关因素的特点。

1 概念界定及资料收集

1.1 概念界定

本研究对自杀意念的界定主要是通过大学刚入学的新生心理测查中,大学生人格问卷的第25题“想轻生”,若选择“是”,即初步认为这些学生具有自杀意念。经过后期的访谈,进一步了解这些学生的状况,如确曾有过自杀意念,则认为这些学生有自杀意念。

1.2 资料收集

在2010~2013年四年的新生测查中,对所有的新生采用UPI问卷进行测量,从中选出第25题“想轻生”选择“是”的学生。以心理咨询中心的名义邀请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对学生进行访谈的咨询师均持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有一定的心理咨询工作经验,并参加了心理咨询中心统一组织的关于危机评估的培训。

四年间共邀请学生243名,前来参加访谈的学生188名,其余学生因联系不上,或者经过耐心解释仍有疑虑不愿前来,或者在约谈之前已开始在中心进行咨询,因此未对其进行访谈。另有73名学生自述目前各方面的状况都很好,否认曾有自杀意念,或自述填问卷时有事,是随便填写的。也将这部分学生的资料予以删除,最后共有115名学生的资料进入了结果的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基本信息

这115名学生中,男生74人,女生41人,男生占64.35%。本科生95人,研究生20人,本科生占82.61%。理工科学生99人,文科学生11人,管理类学生5人,理工科学生占86.09%。

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3年这四年间,存在自杀意念的人数有所增加。综合这四年,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0.5%。另外,在这些新生中,研究生新生存在自杀意念的人数也有所增加,到2013年,研究生新生存在自杀意念的比例达到了20%以上。

2.2 出现自杀意念的时间

从表2中可以看出,有13名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就出现了自杀意念,也有一些学生的自杀意念是间断性或持续性的,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在大学以后仍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占所有学生的26.09%。而在大学之前就曾出现过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1.73%,其中,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中学时出现过自杀意念,尤以高中时期为多。如果再加上不明和间断性以及持续性中可能在大学之前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

2.3 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

首先,对在大学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在大学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业压力问题,对大学的学习方式感到不适应,进而开始自卑,或者产生无价值感以及对未来的绝望感;另一类是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恋爱关系,表现为失恋或关系中出现矛盾冲突等。

其次,对在中学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学生中学时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学业压力,大多数学生提到因成绩不理想或成绩下滑而感到压力很大;其二是家庭问题,例如父母要求较高、家庭关系不和、家庭暴力、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等;其三是生活的无意义感,或者经常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等。多数学生提及的是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的综合作用引发的自杀意念,例如成绩下滑,感觉对不起父母时会有自杀的念头。

第三,对在小学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小学阶段出现自杀意念的被试,通常会引出家庭问题,但其对于原因的说明往往非常模糊,或者非常抽象,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因此较难进行概括。

第四,对出现持续性、偶发性自杀意念的学生进行分析,其原因具有多样性。例如有名学生提及有20多次自杀念头,原因是父母不和,离开父母就自由了;有的学生提到不明原因的无意义感和无价值感;有的学生提到遇到某类刺激性事件时会有自杀意念;也有的学生提到习惯用“死”来逃避困境;有的学生是因为抑郁而情绪低落,经常会有自杀意念。总而言之,这类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和前面几类有相似的地方,比如家庭问题,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等。也有学生说明是对自杀比较好奇,由于没有收集到更加详细的信息,无法明确其背后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第五,对于研究生新生出现自杀意念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入学后的不适也是重要原因。另外也有研究生提到和导师的矛盾影响了其对于研究生生活的适应。

2.4 自杀行为或计划

在访谈的学生中,有14名学生提到有自杀计划,占所有学生的12.17%。学生常提到的方式是割腕、跳楼以及服药。另外,有学生虽然没有明确的计划,但是提到“被动自杀”,例如某一天不明原因地消失,或者突然出了交通意外等,希望以非自我主动的方式结束生命,但是这些计划都比较模糊,基本还停留在念头的层面。

2.5 选择不自杀的原因

有15名学生提到虽然有自杀的念头,但是肯定不会选择自杀,或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当时没有实施自杀的原因是“想到父母或亲人”。

2.6 所伴随的精神状态

在所访谈的学生中,有25名学生表现出焦虑或抑郁状态,占所有学生的21.74%。除此之外,有3名学生长期失眠,睡眠质量不高,具体原因不明;有3名学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强迫;另有5名学生疑似有一定的人格缺陷,有2名学生存在饮食障碍。

3 结论

3.1 大多数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在中学时即出现,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超过60%的学生的自杀意念都出现在大学以前,而又以高中为最多。如前文所言,15~24岁这个年龄段是自杀死亡的高风险时期,而这个阶段正是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阶段。在研究者所做的另外一项对于学生自杀意念的调查中发现,在大学以前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占73%,而中学阶段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占62%。由此可以看出,中学阶段是出现自杀意念的高风险时期,应重视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12月7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进一步强调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确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建立心理辅导室等。心理健康不应等到大学时才关注,而应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得到重视,才能做到未雨绸缪、良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非是大学这一阶段的节点教育。

3.2 学业压力和家庭问题是高中时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扮演复杂角色

从访谈中发现,高中学习压力大是经常被提到的原因,如果再加上父母要求严格,或者亲子关系不良,对学生而言就是雪上加霜。我国高考的应试制度,造成学生生活以及自我价值感来源的单一化,这时候学生很需要家长的支持和鼓励,但若学生感知到父母的态度也是要求为主,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走投无路或者绝望的感觉。另一方面,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12~18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而高中阶段由于繁重的学习压力,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功能脆弱的学生容易在压力面前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家庭问题是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学生之所以选择不自杀,也是因为觉得对不起父母,不能让父母伤心,可见父母在学生自杀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比较矛盾。这一方面可能和我国重视家庭的传统文化有关,另一方面,如前文所言,若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没有解决自我认同的冲突,就会导致他们无法顺利进入亲密和孤独的冲突阶段(18~25岁),从而导致自我认同混乱和亲密关系的双重问题,这可能也是大学阶段人际关系问题凸显的重要原因。在这一特殊阶段和特殊时期,父母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家庭小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压力,多为孩子提供支持和肯定,与孩子携手一起渡过难关。

3.3 大学入学后的学习不适是出现自杀意念的重要强化因素,应重视新生的学习适应问题

学生往往不会简单因为学习不适就产生自杀意念,但是若大学学习存在严重不适,很容易加重原有的问题,增强自杀的意念。当然,之所以入学后的学习适应问题显得如此重要,也可能和我校是一所工科院校有关。大多数的学科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投入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同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适应。如前文所言,高中时学生的自我价值来源比较单一,学习容易成为唯一的核心力量和支柱,而当到了大学,唯一的学习也不再是价值的来源时,学生原本脆弱的自我功能就有可能出现坍塌,对大学生活失去兴趣,对自我失去认同,认为生命失去了意义。

所以,大学应重视新生教育,帮助其尽快适应。尤其要探索有效途径,使得学生能从学习方式方法、学习态度方面顺利过渡,这对于学生的大学适应以及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4 应重视研究生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其教育内容要和本科生有所不同

从前文数据可以看出,研究生新生中出现自杀意念的学生有增加的趋势。虽然研究生也存在入学不适、学习压力大等问题,但其表现和本科生有所不同。研究生学习是大学学习的进一步延伸,很多选择攻读研究生的学生对自己在学业上或未来就业上的期望较高,如果现实中遇到困难,其相应的挫折感、无意义感也更强。另外,导师在研究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处理好和导师的关系是研究生面临的重要一课。因此,在研究生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加强学术危机以及和导师的关系处理等主题。

3.5 自杀意念可能会伴随一定的精神障碍,大学要重视学生精神障碍的识别和治疗

从前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可能伴随有一定的精神障碍,尤其是心境障碍。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率的急剧攀升与精神障碍多发有关。据估计,在美国,90%的自杀青少年,在自杀当时患有某种精神障碍,而抑郁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最佳预测源之一(Kutcher & Chehil,2011)。这提示我们,新生入学的心理测查中,应重视对其精神障碍的识别和治疗,以避免学生可能出现的极端行为。

以上的讨论是基于115例有自杀意念的新生的分析,由于访谈时间较短,数据的收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学生可能会故意隐瞒其自杀意念,掩饰一些重要信息,而有些访谈中并未明确所有的信息,例如学生出现自杀意念的时间等,这些都造成访谈数据的不完整。

参考文献:

樊富珉,张天舒(2009).自杀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黄俊秀,王志中(2010).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11),1384-1386.

Stan Kutcher,Sonia Chehil(2011).自杀风险管理手册(西英俊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猜你喜欢
大学新生相关因素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大学新生实验室安全教育探究
一例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案例报告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