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文献所见杖刑考辨

2015-03-19 20:16:05王启涛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隋书吐鲁番大头

王启涛*

(西南民族大学 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所,成都 610041)

“杖”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种刑罚。敦煌文献斯610《启颜录》:“曾有一人犯罪,合决杖。柳真见其罪状,大嗔,索杖欲打,即脱犯罪人衣裳于庭中坐讫。”[1]9在从事敦煌吐鲁番法制文献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以下杖刑,试论之:

【重杖】严重的杖刑,杖六十之内。73TAM509:8/2(a)之四《唐宝应元年(762年)六月康失芬行车伤人案卷》:“仍各请求受重杖廿者,具捡如前,请处分。”①考《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帝于是顾谓领左右都督田元曰:‘吾杖重乎?’元曰:‘重。’帝问其状,元举手曰:‘陛下杖大如指,(捶)楚人三十者,比常杖数百,故多致死。’”《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宝应元年,诏曰:‘凡制敕与一顿杖者,其数止四十;至到与一顿及重杖一顿、痛杖一顿者,皆止六十。’德宗性猜忌少恩,然用刑无大滥,刑部侍郎班宏言:‘谋反、大逆及叛、恶逆四者,十恶之大也,犯者宜如律。其余当斩、绞刑者,决重杖一顿处死。以代极法。’故时,死罪皆先决杖,其数或百或六十,于是悉罢之。”

【痛杖】惨痛的杖刑,杖六十之内。斯2073《 山远公话》:“于是远公直至相公面前,启相公曰:‘但贱奴伏事相公日浅,未施汗马之功,辄入寺中,有乱于法会。蒙相公慈造,未施罪愆,今对众前,请科痛杖。’”[2]267考《文献通考》卷一六六《刑法考》:“至唐而后,复有重杖、痛杖之律,只云一顿,而不为之数,行罚之人得以轻重其手,欲活则活之,欲毙则毙之。”②

【荆杖】指荆木做成的刑杖。斯4654+伯2721《舜子变》:“象儿取得荆杖到来,数中拣一条麁牞,约重三两便下是,把舜子头发,悬在中庭树地,从项决到脚月+秋,鲜血遍流洒地。”[2]201荆木可以做成刑杖,《吕氏春秋·直谏》:“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索隐:“荆,楚也,可以为鞭。”《梁书》卷八《昭明太子统传》:“太子性仁恕,见在宫禁防捉荆子者,问之,云以清道驱人,太子恐复致痛,使捉手板代之。”《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原注:“杖有大杖,法杖、小杖,皆用生荆。”《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理狱占辞,不加荆朴,随问款对,据事平科。”荆条柔软,可以弯曲。杖包括荆条和竹板,打人的背、臀和腿部。

【大杖】斯4654+伯2721《舜子变》:“大杖打又不死,忽若尧王敕知,兼我也遭带累。解士把我离书来,交我离你眼去。瞽叟报言娘子;‘他缘人命致重,如何打他鞭耻,有计但知说来,一任娘子鞭耻。’”③又有“鞭杖”。《隋书》卷二五《刑法志》:“鞭杖杖督之罪,悉入赎停罚。”

【生杖】指用新砍伐的木条所作的荆杖。斯2614《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狱主闻语,扶起青提夫人,提拔卌九道长钉,铁鏁鏁腰,生杖围遶,驱出门外。”[2]1033斯 5437+ 伯 3627(1)+ 伯3867+伯3627(2)《汉将王陵变》:“发使交人捉他母,遂将生杖引将来。”[2]69斯 5511《降魔变文》:“王敕所司,生擒须达,并祇陀太子,生杖围身。”[2]560考《淮南子·人间训》:“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检《隋书》卷二五《刑法志》言:“凡死罪枷而共+手,流罪枷而梏,徒罪枷,鞭罪桎,杖罪散以待断。”至南朝梁武帝(502—549)时,才把杖刑列入刑书,作为一项正式的刑罚手段。梁颁有“棰杖令”,杖以荆条制成,分大杖、法杖、小杖三等。《隋书》卷二五《刑法志》记载:“杖皆用生荆,长六尺,有大杖、法杖、小杖三等之差。大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围八分半;法杖大头围一寸三分,小头五分;小杖大头围一寸一分,小头极杪。”根据《隋书》卷二五《刑法志》的记载,北魏开始把杖刑与鞭刑、徒刑、流刑、死刑并列,为五刑之一。北齐、北周沿袭魏制,北齐杖刑分三等:三十、二十、十;北周杖刑分五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北周、北齐均允许以金赎杖刑。隋代废止鞭刑,以杖刑代之,另立笞刑,以代替原来的杖刑。隋杖刑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凡所犯重于五十笞者,则入于杖刑。唐代杖刑同于隋。唐律规定:杖皆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讯囚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常行杖,大头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五厘。《唐律疏议·断狱》“决罚不如法”规定:“决杖者:背、腿、臀分受。”“杖长短粗细,不依令者笞三十。”

【棒脊】杖打脊背。斯1399王梵志诗《双盲不识鬼》:“双盲不识鬼,伺命急来追。赤绳串著项,反缚棒脊皮。露头赤脚走,身上无衣被。独自心中骤,四面被兵围。向前十道挽,背后铁鎚鎚。伺命张弓射,苦痛剧刀锥。”[3]64请比较斯0778王梵志诗《沉沦三恶道》:“沉沦三恶道,负特愚痴鬼。荒忙身卒死,即属伺命使。反缚棒駈走,先渡奈何水。倒拽至厅前,枷棒遍身起。死经一七日,刑名受罪鬼。牛头铁叉扠,狱卒把刀掇。碓擣硙磨身,覆生还覆死。”[3]37“棒”作为杖,见于史籍,《隋书》卷二五《刑法志》:“或有用大棒束杖,车辐革+奚底,压踝杖桄之属,楚毒备至,多所诬伏。”④文献中又有“棒脊”,即“杖脊”,是杖刑中最重的一种,《宋史》卷二百《刑法志二》:“知州张荣、推官江嗣宗议取为首者杖脊,余悉论杖罪。”也可以是“鞭脊”,《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决流刑鞭笞者,鞭其背。五十,一易执鞭人,鞭鞘皆用熟皮,削去廉棱。鞭疮长一尺。笞着齿臀,而不中易人。”无论是用棒杖击背脊,还是用鞭子击背脊,都会让人吃不消。宋洪迈《夷坚甲志·人死为牛》:“两疽相对,宛如杖疮,其深数寸,隔膜洞见肺腑。”难怪伯 2653《燕子赋》(一)有这样的记载[2]377-378:“正见雀儿卧地,面色恰似坌土。脊上缝个服子,髣髴亦高尺五⑤。既见雀儿困顿,眼中泪下如雨,口里便灌小便,疮上还贴故纸⑥。‘当时骨+彦骨+彦劝谏⑦,扌+幻扌+戾不相用语。无事破啰啾唧,果见论官理府。更被枷禁不休,于身有阿没好处?乃是自招祸祟,不得怨他雨+蝇祖。’雀儿打硬,犹自(落)谎漫语:‘男儿丈夫,事有错误,脊被揎破,更何怕惧。生不一回,死不两度。俗语云:‘宁值十狼九虎,莫逢痴儿一怒。’如今会遭夜莽赤推,总是者黑妪儿作祖。吾今在狱,宁死不辱。汝可早去,唤取瞿鸟+谷+鸟。他家头尖,凭伊觅曲。咬啮势要,教向凤凰边遮嘱。但知免更吃杖,与他祁摩一束。’”

这里附带论及“五下”。“五下”即杖打五下,轻刑。72TAM215:017/4-1《唐残书牍》:“今被□例差[遣],被打五下,立限令般。问不具。”[4]247伯 2653《燕子赋》(一):“如今及阿莽次第,五下乃是调子。”[2]377请比较《太平广记》卷三八○“张质“(出《续玄怪录》):“检状过,判官曰:‘名姓偶同。’遂不审勘,本典决五下,改追正身。”)。’”又请比较“十下”(可属于重杖),72TAM187:194(a)《唐高昌县史王浚牒为征纳王罗云等欠税钱事》:“依问□[正]张曲,得欵:上件户先寄住蒲昌,昨去二月内,却还到州,即拟输纳税钱。其人到此,遂即疒 +尔患,[4]550久违不纳。请限三日内输纳。如有推延,阿曲请受重杖十下者。依捡曲威下弟一限钱,前后纳外,更欠一千三百文。于今违限不纳[者],牒件捡如前,谨牒。”[4]20773TAM506:4/34《唐乾元二年(759 年)赵小相立限纳负浆钱牒》:“右件通三限如前,如违一限,请夫妇各决十下。如东[西]逃避,一仰妻翁[代][纳]。牒件状如前,谨牒。”

注释:

①所引吐鲁番文献据唐长孺主编图录本《吐鲁番出土文书》,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全文同。此处文献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第4册第333页。又请比较OR.8212/1867M.Tagh.i.16a唐典弥残牒:“□重杖。如更□□□日典弥□。”录文据沙知、吴芳思《斯坦因第三次考古所获汉文文献(非佛经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第2册第264页。72TAM187:194(a)唐高昌县史王浚牒为征纳王罗云等欠税钱事:“如有推延,阿曲请受重杖十下者。”此处文献据《吐鲁番出土文书》第4册第207页。

②又参考刘俊文《敦煌吐鲁番唐代法制文书考释》,中华书局,1989年,第573页。又有“讯囚杖”和“常行杖”的区别。考《唐令拾遗》第三十“诸杖之制”:“诸杖皆削去节目,长三尺五寸。讯囚杖,大头径三分二厘,小头二分二厘,常行杖,大头二分七厘,小头一分七厘,笞杖,大头二分,小头一分半,其决笞者,腿臀分受,决杖者,背腿臀分受,须数等;拷讯者亦同。笞以下愿背、腿均受者,听。即殿庭决者,皆背受。”参(日)仁井田升原著、栗劲、霍存福、王占通、郭延德编译《唐令拾遗》,长春出版社,1989年,第727页。

③录文据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中华书局,1997年,第267页。《魏书》卷一一一《刑罚志》:“理官鞠囚,杖限五十,而有司欲免之则以细捶,欲陷之则先大杖。”

④沈家本指出:“压踝杖桄,当自为一事,疑是以杖桄压踝也。《说文》‘桄’下段注:‘玄应曰:桄音光。古文横、片+黄二形,《声类》作‘车+光’,今车床及梯举+木下横木是也。是凡横木皆可以桄。称压踝,必以木横用,故谓杖桄矣。”又:“时有司折狱,又皆酷法。讯囚则用车辐狗-句+刍杖(沈注:《通典》作纟+刍,疑是纟+刍之伪,《博雅》:拘也)夹指压踝,又立之烧犁耳上,或使以臂贯烧车金+工。”沈家本撰《历代刑法考》(邓经元、骈宇骞点校),中华书局,2006年,第1214-1216页。

⑤今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六《养牛马驴骡第五十六》:“治马瘙蹄方。以刀刺马足+宛丛毛中,使血出,愈。……又方:取炊底釜汤净洗,以布拭水令净。取黍米一升,作稠粥;以故布广三四寸,长七八寸,以粥糊布上,厚裹蹄上疮处,以散麻缠之,三日,去之,即当差也。”石声汉译:“将一升黍米煮成稠粥,在三四寸阔、七八寸长的旧布上,糊上粥,厚厚地裹在蹄上生疮的地方,用散麻缠上,过三天,解开,应当就好了。”北魏贾思勰著、石声汉校释《齐民要术释》,中华书局,2009年,第545-546页。敦煌文献《燕子赋》又有“疮上贴个故纸”,可以比较。

⑥“服子”为肿块,与后面“口里便灌小便”、“疮上还贴故纸”相吻合。《魏书》卷七一《夏侯道迁列传》:“为洗浴者视其尸体,大有杖处,青赤隐起二百下许。”

⑦骨+彦骨+彦:苦求力争。柳宗元《酬韶州裴曹长使君寄道州吕八丈大使因以见示二十韵》一首:“秉心方的的,腾口任??。”

[1]窦怀永,张涌泉.敦煌小说合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9.

[2]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69,201,267,377,378,560,1033.

[3]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37,64.

[4]吐鲁番出土文书:第4 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20,247,550.

[5]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6]王启涛.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M].成都:巴蜀书社,2012.

猜你喜欢
隋书吐鲁番大头
相逢吐鲁番
民族音乐(2019年2期)2019-12-10 13:14:55
近十年《隋书?经籍志》研究综述
晚清吐鲁番协理台吉
大头葱(5)
大头葱(3)
大头葱(4)
大头葱(1)
吐鲁番地名新探
语言与翻译(2015年2期)2015-07-18 11:09:56
杨坚的儒学阅读及其对“大一统”思想的发展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诗类比较
文教资料(2014年24期)2014-12-18 00: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