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伤病员救治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

2015-03-19 20:00:50宋洪利刘晨阳孙海昕施弘宇冯俊铎
武警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伤病员伤情救援

宋洪利,刘晨阳,孙海昕,施弘宇,冯俊铎,杨 戈,蔡 航

突发事件中伤病员救治信息管理现状及改进构想

宋洪利,刘晨阳,孙海昕,施弘宇,冯俊铎,杨 戈,蔡 航

突发事件;救治信息;管理

近年来,由于国内各级医疗机构现行救治信息的传递和管理模式的落后现状,导致在各类突发事件伤病员救治、后送过程中,无法快速、准确管理和传递救治信息,不利于及时救治和事件处置后期对伤病员救治、后送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因此,如何利用现代计算机和无线通讯技术数据汇总、分析功能,搭建伤病员救治信息和伤情评估信息化平台是各级医疗救治机构必须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1 相关概念

1.1 分级救治 又称阶梯治疗,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俄罗斯军事医学科学院奥别里教授结合俄军士兵伤员救治过程提出的[1],是战时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分工救治的总称。

1.2 医疗后送 是指各级救治机构对伤病员进行救护、治疗和后送的全部工作。其目的是提高伤病员治愈率和归队率,减低致死率和残废率。

1.3 救治信息 是救治机构记载和传递伤病员伤病情况及救治经过相关信息的总称,是上级救治机构处置伤病员的依据,其作用是为了保持伤病员救治的连续性和继承性,也是救治工作结束后总结经验教训和进行伤情研究的重要资料。

1.4 信息平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相关信息产业迅猛发展,美军相关研究机构联合硅谷IT公司率先将计算机和电子设备引进到伤情记录体系,并逐步应用于研制各种用于作战人员伤情的采集、记录、传输、分析的信息系统与设备[2,3]。

1.5 创伤死亡曲线 因创伤及创伤并发症造成死亡的时间变化曲线即为创伤死亡曲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创伤死亡曲线从三峰模式转变为单峰模式。

2 伤病员救治信息传输管理现状

2.1 分级救治模式形成 主要是医疗后送模式的演变过程,从最早的就地治疗到后送治疗,直至不同阶段和梯次的分级救治。该模式最早应用于军事救援任务,20世纪末期,随着区域性军事冲突减少,突发性事件比例上升,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分级救治体系,例如美军和俄军均采取5级阶梯救治,我军沿用3级阶梯救治,并且也都将其应用于非战争伤病员救治过程[4,5]。

2.2 救治信息发展历程 在医疗后送演变过程中,各国均在分级救治体系中不断完善伤情记录机制,救治和伤情信息由最早的就地治疗的“口头传递”逐渐演变为格式化的纸质表格、卡片和标签,其存在与使用的历史时间跨度较长[6]。但在近代局部或区域性战争中,医学救援人员发现,传统的纸质伤情记录单已经不再适合时代发展,也不利于保存、汇总和分析。美军在越南战争后对战场救护工作进行总结时发现,由于战场前沿的一、二级医疗机构所救治伤员的伤情和救治记录资料由于载体限制,导致相关信息严重残缺不全,甚至有所遗失,导致失去了对许多伤员实施有效的黄金救治时间。这些问题的暴露,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络、无线通信、传感发生器和生物工程等技术发展,有力推动救治信息传递向现代化、信息化和数据流过渡,从而有效促使创伤死亡曲线由“三峰模式”逐渐向“单峰模式”转变[7]。

2.3 国内救治信息现状 国内分级救治体系研究一直较为滞后,这与近一时期内国内和区域性军事斗争较少,军队医院执行战争和非战争救援任务频次较低有一定关系。虽自汶川地震后国内仅依托城市急救中心和120急救电话建设了创伤救治体系,少数大城市建有依托综合性医院的创伤中心[8,9]。但是,在此类事件的分级救治过程中,从救援现场的一级救治单元到区、县级医院的二级救治单元直至市、省级医院的三级救治机构均无有效、健全的协调沟通机制,也无相关系统数据平台、仪器设备记录创伤情况和救治信息。因此,改变传统的卡片式、表格式纸质伤情记录信息载体十分必要[10]。

3 搭建管理平台的基本构想

3.1 总体设想 在传统分级救治体系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无线通讯技术等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探索信息化救治信息载体在突发事件中的应用,有效加强伤病员在特殊条件下的创伤救治情况评估,推动医疗救援演练和研究,改变原有的分级救治中伤病员信息无记录、记录困难、缺失以及信息无法有效传递、查询、留存、统计等现实困难。

3.2 具体目标

3.2.1 建立数据信息平台 采取甲骨文公司Oracle数据库的分布式处理功能,设计和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数据库系统平台,作为区域分级救治指挥中心汇集、分析、调配伤病员数据信息平台;充分保证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具备开放性和可扩充性,研究分级救治数据库架构组成,设计存储过程和触发器,形成该数据库建立方法,达到数据安全可靠的目的。

3.2.2 无线通讯技术应用 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的特点,作为记录伤情和救治信息的电子载体,建立与数据库信息平台交互通信,并编制标准化操作规程。同时,现有无线网络通信系统建设完善,无需独立建设网络通信基站,建设成本低廉。

3.2.3 手持终端程序开发 使用开发工具在技术相对成熟、基于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手持终端机开发界面友好的Windows CE 6.0应用程序,并通过开发工具设计器进行实时反映数据变更,强化伤情记录的数据程度完整性和连续性。在终端程序开发过程中,预留Web应用和软件升级接口,保证手持终端机及其配套软件操作简单、易于推广。

3.3 远景规划 通过数字化救治信息载体的初步应用和区域性伤情救治信息平台的搭建,逐步完善分级救治理论体系,从数据集成、信息交互、统计分析的角度,解决现有创伤救治体系中伤情信息报告失准、登记杂乱、记录粗糙等现实问题,开展极端气候和暂无网络信号覆盖等特殊条件下伤病员创伤情况评估,逐步建立一个军地通用、安全稳定、准确有效的分级救治数字化系统平台。

[1] Gunderson,E. K. E.etal.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fleet marine force combat casualty information system held at san diego[J].Californiaon,1984(4). 133-135.

[2] Sheesley,D.The quick first responder reference system[J].Mil Med,2002,167(1):19-21.

[3] Garland F C.Medical situational awareness in theater advanced concept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project proposal[R].ADA433641.

[4] 季玉峰,刘松君,连 平.美军战场卫勤信息系统建设成就与不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7):615-616.

[5] 马 兴,谭映军,李运明,等.后送方式对芦山地震伤病员诊疗的影响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9(8):706-708.

[6] Ashkenazi I,lsakovieh B,Kluger Y,etal.Preh pital managenlerlt of earthquake casualties buried uncler rubble[J].Prehosp Dis Med,2005,20(1):122-133.

[7] 梁华平,王正国.战伤分级救治体系对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J].医学救援系统建设与管理,2008,3(1):34-35.

[8] 张雁灵.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行动及战略思考[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9,34(1):1-6.

[9] 张 琴, 宛云英. 深圳市2007~2011年突发事件院外急救分析[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 9(10): 866-868.

[10] 辛阔林,徐昕明.军队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评估[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4):338-340.

(2015-05-13收稿 2015-09-20修回)

(责任编辑 张 楠)

宋洪利,硕士,主任医师,E-mail:38105754@qq.com

150076 哈尔滨,武警黑龙江总队医院疾控科

R821.43

猜你喜欢
伤病员伤情救援
紧急救援
哈哈画报(2022年5期)2022-07-11 05:57:52
伤情驱动在卫生分队演训中的初步探索
3D打印大救援
学生天地(2020年1期)2020-08-25 09:01:44
基于排队论的战时伤病员急救建模仿真研究
阳澄湖三十六个伤病员的由来
解放军健康(2017年5期)2017-08-01 06:27:42
384例急诊军事训练伤伤情及心理应激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眼外伤围手术期护理50例效果分析
救援行动
打包式分诊模式在突发群体伤病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