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芬,刘 云
许秀芬/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贵州遵义563002);刘云/遵义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学生(贵州遵义563002)。
随着积极心理学在西方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们生活的幸福度。有研究发现,在20—80岁间,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也就是说,20多岁的大学生个体主观幸福感应该处于一个高峰阶段。但在48个国家和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平均数。[1]这也许是因为不同文化环境的影响。
幸福感是社会进步的深层尺度,人们达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水平之后就开始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幸福就成为生活中更有价值的追求目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的评估”,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就主观幸福感自身来说,它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与消极的情感三方面的变量。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是满意、在生活中就越以积极的情绪去对待每件事,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就越高;反之,就会越低。
1.人格特征。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以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三个维度为基础,将人格特质分为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易怒,多血质的人精力旺盛有活力,粘液质的人行为懒惰、迟缓,抑郁质的人悲观,易忧伤。其中,抑郁质的人主观幸福感指数最低,胆汁质其次,而多血质的人幸福感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多血质的人体验到的总是积极的情绪,而抑郁质的人体验到的总是消极的情绪。有研究显示,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系数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系数最高。在大学生中,女生的幸福感指数要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在师范院校中表现最为明显。[2]
2.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社会认知的核心理论之一。自我效能即“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于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简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人们对于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或者很好地适应环境改变的一种信念。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效能感也会跟着增长。[3]这也表明,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人们对于自己应对某一特定情境的能力会越来有信心,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解决事情的成功率也会越来越高。余鹏等的研究也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4]当自我效能感越高时,主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缺少丰富的历练,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缺乏信心,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就比较少。有关研究也表明,低自我效能感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比较常见,[5]大三、大四的学生逐渐开始对自己的能力、目标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要比低年级的大学生更有信心去应对外界刺激。
3.归因倾向。归因,是指主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原因的分析和解释。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动机、品质、态度、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罗特在韦纳的基础上将倾向于进行内归因的人称为内控者,将倾向于进行外归因的人成为外控者。内控者相信“人定胜天”,外控者总是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于外界环境所引起的,是典型的“环境论者”。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单方面自身努力或者外界环境、偶然机遇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社会角色的不同会使每个人的归因方式有所不同,作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更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大学生更倾向于将事情的成败归为外部因素的影响。
1.社会支持。和谐的家庭环境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如果在社会关系中经常指责或者批评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而且也会使自身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相反,拥有亲密或高品质的人际关系的人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水平。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自尊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严标宾、郑雪等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也会通过影响自尊来间接地影响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6]即高自尊感的人有着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生活事件。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良性事件与积极情绪相关,恶性事件与消极情绪相关。大学生会因为自己在学业上所取得的成就而体验到快乐、自信等积极情绪,一段时间之后,他们会不再满足于这个成绩,因而这个事件对情绪的影响也会消退。在消极情绪方面,人们因为遭遇失败或不幸事件而体验到负面情绪也只会短暂停留。尽管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但是人们的情感状态也不会回到原点。
3.经济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就是经济状况。研究表明,家庭提供的生活费较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指数低于一般的大学生。[7]低收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指数都低于普通学生,也就是说,经济状况不好不仅使大学生缺乏自信,还使他们在社会中缺少支持,这样,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就是消极情绪,从而降低主观幸福感指数。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科学准确地确立人生目标和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认识、完善自己,对生活有科学的预测、评价和理解,以便在遇到各种生活事件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归因。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学校要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认知水平,培养情感控制能力,帮助他们正确了解自我、定位自我。一方面,帮助他们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既不盲目自信,也不浑浑噩噩;另一方面,引导他们通过及时的自我调适,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2.丰富校园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化日益多元化,对大学生的知识面和适应社会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所以应尽可能多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视野,这有助于他们尽快融入社会,提高主观幸福感。
3.构建和谐班级。班集体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社会支持可以为个体提供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班集体的团结友爱不仅会让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1]严标宾,郑雪,邱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报告[J].心理科学,2003,26(5):851-855.
[2]郑雪,王玲,邱林,严标宾.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2):112-114.
[3]王才康.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2):214 -215.
[4]余鹏,宿淑华,李丽.大学生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1):42 -44.
[5]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 -64.
[6]严标宾,郑雪.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49(3):60-64.
[7]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4):294-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