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泽民,聂素民
(1.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311300;2.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310012)
思政课提升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路径研究
万泽民1,聂素民2
(1.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临安311300;2.浙江财经大学,浙江 杭州310012)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肩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必须具备进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实现提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素质能力;新路径
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担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则是打造这支民族复兴主力军的灵魂工程师。教师们既然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职业,就必须明确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矢志不渝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作为自己崇高的职业追求。美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托马斯·杰斐逊指出:除了教育外,任何东西都不能促进一个国家的繁荣、强大和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实现自身的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大学‘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价值取向”[1]。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课程,事关中国道路的拓展延伸、中国力量的积聚勃发、中国精神的凝结彰显。
大学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重托,报效国家和人民必须具备进入社会需要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否则一切愿望都是空中楼阁。
大学生的素质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作风、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身体等方面,经过学校教育、培养、锻炼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属性,能对大学生的各种行为起到长期的、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内涵丰富,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思想道德素质,集中体现在思想、政治、道德三个方面。其一,思想素质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后形成的理性认识,包括思想认识、思想觉悟、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等。其二,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的政治理想、信仰、立场和观点在心理形成,通过言行表达出来的态度,是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具有的基本品质。其三,道德素质反映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包括受教育程度、科学精神、科学水平、精神状态、文化修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素质是进入社会就业创业必备的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必要的组织管理能力等。身体心理素质,即大学生需要具备健康强健的体魄,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以及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也不能发展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写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思维能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是人的能力结构的核心,是各种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取决于他的智力水平,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思维方式。因为,正确与否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组织管理能力是大学生走进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依靠团队力量完成设定目标的基本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发挥协作精神,一种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必然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信任和相互合作的。因此,大学生应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既能领导别人,又能被别人领导。学会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合作、沟通以及有限度的妥协,才能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适应复杂激烈的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获得双赢。创新创业能力是个人能力实现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创新创业在当下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大学生的人生追求。而创新创业能力是在多种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已知信息,创造新颖独特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新思维、新产品的能力,也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因素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制约所形成的一种合力。同时表达能力在社会交往和创业中不可或缺,要凭借知识和文化的技巧与灵活程度,准确、鲜明、生动运用语言或文字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抒发思想。
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素质中蕴含着能力,能力表现中又能充分体现素质。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是大学生进入社会创业创新的基础,基础不牢,则一事无成。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培养、提高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同时又作为基础课程,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和基本素质必定起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的课程。大学生只有通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认清人类社会发展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才能自觉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1 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突出政治性、理论性,也同样具有知识性。所谓“政治性”则是指:思政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所谓思政课程的“理论性”是科学的理论,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所谓“知识性”是思政课程传授的知识是人类用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原理,是各学科专业学习和科研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其次,思政课程是高等院校实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培养教育人的基础保障。思政系列主体课程,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所有学科的内容,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而深厚,是其它学科专业课程所无法容纳的。最后,思政课程是构成全面发展人才知识框架的奠基课程。思政课程的基础知识必须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教育相结合,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和渗透到大学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大学教学实践证明,“在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运用和发挥思政课所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离不开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学生分析和研究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方面的问题。”[3]所以说,在高校教育教学模块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又归属公共基础课,与语文、体育课同为一类的必修课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所有课程设置中是最能直接体现大学教育理念的,这也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特个性所决定的。
2.2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坚守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相得益彰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习近平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4]好的教师,能够改变学生一生的选择。德高为师,学高为范是一个教师的座右铭。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比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师更需要具备信仰的魅力、理论的魅力、教学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才能担当起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自身塑造的重任。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尤其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所谓政治底线,就是加强政治修养,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思想上与党中央时刻保持一致,增强政治信念的坚定性、政治立场的原则性、政治鉴别的敏锐性。所谓法律底线,就是必须做到心中有法,模范守法。所谓道德底线,就是强化道德修行,坚持廉洁自律,做到干干净净教书,兢兢业业育人,把道德修养外化为自发的行动,内化为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德明志、以德服人、以德立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坚守这三个底线,才能在不断增强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中增强政治定力,切实做到带头讲政治、顾大局,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师德,真正实现在自育中育人,在律己中育人。
2.3 科学运用体验式教学理念,提高课程实效性
以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拓展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运用综合教学方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和研究。体验式教学方式也分课堂内和课堂外两大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正能量,不能完全靠灌输,要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标,必须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千方百计使抽象的理论有人气,接地气,教师需要精心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验式教学活动。在课堂内学生自己走上讲台成为主角,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参加课堂的辩论,模拟情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活跃氛围,调动学习的情趣和激情,师生在互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各种公益活动和社会调查活动,在自己亲身体验中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单纯的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当代大学生非常渴望生动鲜活的思政课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综合运用研究式、讨论式、辩论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历史观、国情观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热情。”[5]当然,不论哪种方法与手段的运用都必须遵循教学规律,依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定要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相互统一,教与学的统一。
途径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行无缝对接。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要求学生在共同参与中体验、感悟教学内容,达到知识转化为智慧、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的目标。理论教学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是专题式、案例式,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具体的个案,影像画面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感知正能量;实践教学采用的方式方法主要是研究式、讨论式,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辩论、自由发言,实践体验为主,弘扬主旋律,传送正能量。课堂教学过程始终由教师主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实现自身的社会角色转化中内化情感、坚定信念、指导行动,进而实现知与行的统一。通过内心体验、互动交流、认知提升、实际应用,课堂整个教学环节立足于双向互动沟通,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整体教育合力。
途径之二,提升和拓展学生“四能”素质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所谓“四能”,一是“能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二是“能做”。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调查,体验现实社会生活。三是“能写”。学生坐下来能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考的结果,用文字比较准确地表述出来,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书面报告成果。四是“能讲”,学生能主动走上讲台,用流利的语言,把学习调查的成果或现实社会中的理论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交流或者开展辩论。四“能联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学生在学习中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获取知识的洗礼,美好心灵得到净化,正能量得到传递,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和人民。
途径之三,由思政课小课堂教学延伸到社会大课堂,拓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渠道。一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符合教学的客观规律。课堂理论教学的封闭性与社会实践课堂的开放性于不同的平台进行互补,相互渗透融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和吸引力。学生通过自我认知、体验和思考,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循环往复,逐步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为理论提升提供丰富的素材,真正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就是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二是思政课教学与校园文化融为一体,提升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品质。充分利用党课、文娱活动、演讲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主题班会以及团学活动等平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延伸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又促进校园文化的开展。三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素质,增强综合能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解决当代中国复杂问题的指导思想。思政课教育引导培养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使其主动关心社会、走进社会、贴近实际,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进入竞争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坚定广大师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改革的新思路,在于坚持以推行体验式教学为突破口,理论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三大课堂联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讲求实效,合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创业创新能力。
[1]胡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3).
[2]习近平.致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贺信[N].解放日报,2013-11-09(02).
[3]纪红波 王学军.浅议高校“思政课”的应有属性[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7).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02).
[5]光明日报评论员.以高度的使命感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光明日报,2015-01-22(02).
[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N].光明日报,2015-01-20(01).
责任编辑 李 燕
G618
A
1674-5787(2015)04-0104-04
10.13887/j.cnki.jccee.2015(4).28
2015-05-12
本文系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改革项目“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编号:KG2013571)及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研究成果之一;浙江省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改革项目(KG2013582)。
万泽民(1955—),男,江西抚州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聂素民(1960—),女,江西金溪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