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茂礼,李欣红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试析《道德经》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启示
陈茂礼,李欣红
(重庆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重庆 401331)
我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它对人全面发展五个要求具有提纲挈领的指导作用,并对促进人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道德经》中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道德经》;全面发展;德育;智育
老子的《道德经》是独具一格的思想伟作。其内容广泛,蕴含了代表道家学派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具有工具性、目的性,注重人的单向性发展。而人的特征要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发展,是教育的趋向目标。当下教育忽视教育的整体性、统一性。《道德经》中包含了对人全面发展的诠释。
1.1 德育万物,以德育人
1.1.1 尊德、贵德、厚德
“道”是老子思想的源头,也是《道德经》的核心。万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由道化育。“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1]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但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自恃功高,而是任其自然生长,以无私的品格使万物得以畜养,使万物能够与道融为一体,也使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能够和谐统一,这符合大自然生长的规律。没有道的生,德的养,人、自然、社会难以在复杂的气候中和谐统一。中国古代思想天人合一,天道有多高,德性的修养就有多重要。“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德便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基础。因此,当下教育要重视道德教育,重视学生道德的养成。
1.1.2 修德基础:守中知止
道、天、地具有如此深厚博大的道德,人们应该如何去效仿?《道德经》中不乏具体的品德:有“上善若水”的“贵柔”之道,有“致虚守静”的人生之理,有诚信爱民的治国之要,还有“居弱不畏”的辩证思想。这些处世之道都以“中正”的态度为基础,“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自咎。”[1]此句可知老子的“中正”态度,与儒家中庸思想无异,都认为万事万物都应遵守适度的法则,超过限度去追求更多的私利,往往事与愿违。修养德性,应当适度行事,知足常乐,为而不争。在成功后,功成而不居;在失败后,败而不衰。顺其自然,在守中知止的基础上,人的优良德性便会慢慢养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习并运用适度法则,要求学生运用“守中知止”的方法,处理与他人、社会的关系。
1.2 培育智力,良法教人
老子有虚怀若谷、永不知足的求知态度,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实践方法,还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方法,对当下教育有指导意义。
1.2.1 虚怀若谷的求知态度
开发学生智力,应要求学生有谦虚求知的态度。求知态度虽非智力因素,但却是学习的前提。教师也应有永不知足的教学态度。“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1]知道自己还有不知道的,是明智的态度;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了,是不明智的,圣人正是担心这种不明智,因此才明智了。如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名言“自知自己无知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我们都应该自知、谦虚,应头脑清醒、戒骄戒躁、自我改进,健全心智是学习和教育的出发点。
1.2.2 提倡实践和辩证的思维
在生活与学习中,人们都要面临区分现象和本质的难题。在学习实践中,应当认真观察分析事物,透过形形色色的表象分析和把握实质。春秋时期的老子,早已洞察了本质与现象的区别,并提醒我们:“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践方法,即在面对纷繁的世界时,要透过其虚幻的表象,深入其本质,不为假象所惑。大成者看似残缺,但他的力量不可穷尽;充盈者看似空虚,但其功能无穷;正直者看似弯曲,灵巧者看似笨拙,善变者看似迟钝。由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认清本质的方法是永远也不会过时的,对于智力的开发也不可或缺。老子看到了事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双方及矛盾促成事物的发展,启示后人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
1.3 体、美、劳全面发展
道家学派之始,杨朱曾以“拔一毛而利天下而不为”闻名,在此不论其保全自身的极端利己主义,其贵生、养身之道是人们全面发展过程中要予以重视的。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题海战术”“赢在起跑线上”等思想给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道德经》十三章:“故贵以身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1]在这里,老子指出只有先爱惜自己、重视自身健康的人,才能够担当重任。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心智才是一个完整的人。
美育讲求真、善、美三者和谐统一,培育学生的美育观,能够激发其创作力和欣赏力。道家主张以美启真、返璞归真,美学讲求的对称美、和谐美,这是对立统一的结果。《道德经》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1]辩证的美学观。其言美与丑是相对而言的,可以相互转换,没有丑就没有美,无美便无所谓丑。如果一味地追求美,企图超越美的限度,美就可能变为丑。这种辩证的美育观对当今美育思想发展仍具有重大意义。
劳育观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劳动即实践。农民辛勤耕作才有硕果;学生需勤奋学习,努力实践才有收获。《道德经》倡导无为,这是一种看似是无所作为,可其实质是无所不为,以致有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1]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不做事,而是按规律做事,才能国富民丰。治学过程中,应按规律进行实践,才能有成就。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唯有劳动实践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2.1 “为学”与“为道”,缺一不可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将德育与智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既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又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道德经》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1]知识和技能与日俱增,修养德性越深厚,欲望会越来越少,心境也随之平和,减少欲望,不再急于追求物质满足。老子强调了“为学”与“为道”的不同目的和作用。学习专业技能知识是决定人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基础,道德修养养成是教育人们成其为人。“为学”与“为道”二者不可或缺,对于教育中过分追求学生分数而忽视学生德性养成的问题,应当加以重视。俗话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此话虽有些极端,但也能鞭策教育工作者应注重德才兼备的教育。德才兼备的人才是社会所急需的健全人才,现代教育应当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为目标。
2.2 “行不言之教”的自然主义教育——人的自然全面发展
《道德经》反映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自然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遵循自然规律而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老子主张教育者不要过分要求学生学习,要顺其自然。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学习方法,讲解知识,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在教育活动实践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让学生在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平衡发展。不应追求分数而忽略其他方面的发展,不应让应试教育束缚孩子的自然本性,对大学生远离父母生活难以自理、儿童缺乏爱心、青年心理不健康等现象应当反思。老子“无为”的教育观具有先见之明。
“教育作为促进人发展的一种手段,赋予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能力,使人不断地社会化和个性化。”[2]人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个性品格全面发展,也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人需要接受适应一定社会背景的教化的全面发展。个人不是在孤立的环境成长,而是在社会中参与实践,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需要学会交往技能和提高道德情感,这样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自然主义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3.1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学生的价值
一个完整的人是自由和独立的。回溯历史,人们受到原始自然、封建制度、现代机器的压迫,人失去了自由。教育也是发现人的价值的过程。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使人在社会中既能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生活质量,又能创造高度的精神文化,提高生活品位。人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教育也是发展人的“独立个性”的活动。“‘独立个性'是指体、智、德、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即全面发展的个性。”[2]《道德经》指出,个性的自由发展不只是提高能力,而是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3.2 在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教师应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发掘学生的潜能
《道德经》倡导人本主义教育观,提倡人自由发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抑制其自然个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教师应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其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促进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3.3 让学生理解学习方法,内化知识
自然主义教育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认为人具有先天的能动性。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领会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并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胜过教师强制灌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都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只有让教育主体自行实践,摸索学习方法,探索学习奥秘,才能“破万卷”。
3.4 重视道德培养和人格塑造
人要提高各方面素质,而道德和人格素养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道德经》反复强调修身成人的重要性和方法,目的就是要人们注重道德养成,达到与天合一。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要教人如何做人。发展人的“独立个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格。教育应当将道德和人格塑造置于重要地位,而不应该重分数轻道德。“积极地展现个人的情感和发挥心智潜能,才能自我实现价值。”[3]
《道德经》作为一部著作,经久不衰。同现代提倡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一样,老子注重人自然发展,在知识积累的教育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促进人健康成长。
[1]黄朴民.道德经讲解[M].长沙:岳麓书社,2005:109, 20,150,97,29,4,135,103,120.
[2]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2.98.
[3][美]埃里希·弗罗姆.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134.
责任编辑 王荣辉
Educational Enlightenment of“Daodejing”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CHEN Maoli,LI Xinhong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Daodejing”,an edieval cultural classic,contains an abundant educational concept.Its profound educational thought has a siginificant outline for required five aspects ofhuman's all-round development,and provides a feasible method for promoting man's full development.Its antique educational concept also plays an intensive role in contemporary education.
“Daodejing”;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moral education;intellectual education
D64
A
1674-5787(2015)04-0085-04
10.13887/j.cnki.jccee.2015(4).23
2015-05-12
本文系2014年度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14307)阶段性成果。
陈茂礼(1990—),女,四川自贡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李欣红(1990—),女,四川遂宁人,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