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琨,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目的论视角下电影《同桌的你》字幕翻译
张 琨,成汹涌
(河南工业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功能主义目的论强调翻译是有目的的行为,它包含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文章基于目的论,简要分析电影《同桌的你》的字幕翻译,试讨论在翻译电影字幕时,译者采取哪种翻译策略既能很好地保持原字幕的韵味,又能让观众充分理解电影中的异域文化。
目的论;字幕翻译;翻译策略;《同桌的你》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方式在国际间的交流日益突出。电影题材广泛,涉及不同领域,每个观众总能找到偏爱的类型,因此受到全世界观众的追捧,而对电影字幕翻译的研究也顺应了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字幕翻译能反映出不同语言的特点,它要求译者在翻译时既要保留电影的原声,又要让观众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字幕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向处在特定文化背景的观众最有效地传达相关信息,帮助其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电影。传统的对等翻译理论已很难适应字幕翻译的特殊要求。德国学者赖斯等人提出的翻译目的论适用于应用型文本的翻译,为电影字幕的翻译开辟了新天地。
电影《同桌的你》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回忆了这对同桌从初中到大学毕业期间发生的故事。男主人公林一和女主人公周小栀中学时代相识,大学时代相恋,成年以后分手。他们的经历印证了一代人的成长,迎合了当代观众,尤其是80后、90后观众的需求。观看这对同桌的成长,能激起观众对自己青春的回忆。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它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与完善。首先,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最早提出了功能派思想。此后,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Vermeer)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提出了功能派的基础理论——翻译目的论。之后在弗米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理论。最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克里斯蒂安·诺德(Chiristiane Nord)完善了此理论。
根据行为学理论,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赖斯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一方面,赖斯以等值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认为理想的译文是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交际功能和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另一方面,她意识到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因为翻译特殊的要求,这种原文与译文的对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赖斯指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优先考虑译文的具体功能而并非对等原则[1]。
之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弗米尔的翻译目的论进一步摆脱了等值论的约束,将翻译从原语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并且,弗米尔在其理论中引进了三个概念:翻译行为、委托人和翻译委托。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翻译行为要根据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委托和翻译的目的,进行有选择的翻译。
在弗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她在1984年直接定义翻译为“目的性行为”。她认为翻译是一种复杂的活动,是为了取得某一特定的具体目的而进行的人类行为活动。她的理论着重强调三个方面:翻译过程的行为、翻译过程参与者的角色以及翻译过程所在的环境。
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另外一位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主要倡导人之一,她继承并完善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归纳整理了该理论的思想。诺德总结了功能派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的学术思想,指出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不足。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Skopos Rule)、连贯性原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性原则(Fidelity Rule)。目的原则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原则。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连贯性是指译文要具有可接受性和可读性,必须符合语内连贯标准,并且使译语的接受者能够理解。忠诚性原则是由诺德提出的。诺德指出,一方面,译者对译文接受者负有责任,必须解释翻译的目的,即解释他们所做的一切和这样做的原因;另一方面,译者还必须忠诚于原文作者。目的原则是核心原则,其它两条原则要服从于目的原则。一方面,如果翻译的目的是要求改变原文的功能,译文的标准就是适合或者符合翻译的目的而不会是原文文本语际间的连贯。忠实的形式和程度取决于翻译目的的要求,也就是说忠实性原则要服从于目的原则;另一方面,如果翻译的目的要求译文文本再现原文文本的风格特点,那么忠实的原则与目的原则就相符合[2]。
目的论强调译者应该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在原文提供的各类信息中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从而实现翻译的目的。为了迎合国内外观众对青春电影 《同桌的你》的观赏要求,《同桌的你》的字幕翻译采用了多种翻译策略。
2.1 阐 明
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一些习语又有各自的文化出处,无形之中给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有许多四字成语或典故。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圣经》里的故事对语言影响很大。基于这样的差异,译者在翻译字幕时要充分考虑观众,甚至在适当的时候加一些额外的解释。
例1:Tom:老师,我是外国人。能不能给安排个好点的房间?
译文:Excuse me.I'm a foreigner.Can you put me in a more comfortable room?
老师:Where cold where to stay.
译文: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 (Get out of your face)。
在抗击非典期间,华籍美裔学生Tom被隔离。为了能住得更舒适,Tom利用自己的外国人外表向老师要求更好的房间,不料老师非但不买账,反而回了Tom一句地道的中式英语 “Where cold where to stay”。“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这一习语具有很浓郁的中国色彩,如若直译只能译成老师的回答“Where cold where to stay”。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仅将“Where cold where to stay”作为字幕,外国观众肯定理解不了,所以译者在保持中式英语的同时,又在句子后面缀上标注“Get out of your face”。两个习语虽出自不同的文化,但表达相同的意思。译者通过一句简单的标注既阐明了对话的搞笑效果,又能让外国观众充分理解,一举两得。
2.2 增 译
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其原文本信息也应该根据作者的意图、翻译的目的以及文化语境进行选择。当缺省现象出现、不能一对一翻译时,应当采取适当的增译。
例2:周:咱们走吧。回去吧。
译文:Let's go.Come with me.
林:怎么这么担心我?
译文:I didn't know you were so worried aboutme.
1999年,美国政府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群情激昂的中国人义愤填膺,男主人公林一也不例外。他不顾老师的反对,只身参加抗议游行。但他未料到一向乖巧听话的好学生周小栀会尾随。找到林一后,周小栀劝他和自己回学校。翻译时,译者将“回去吧”这句言简意赅且符合中国人表达习惯的祈使句增加了宾语“with me”。英语中习惯及物动词后面跟宾语,构成主谓宾结构。但汉语却截然不同,主语、宾语时常被省略。所以在翻译时,“回去吧”这一句子被加上了符合英语习惯的宾语“with me”。林一在回答周小栀时,简单的一句疑问句“怎么这么担心我”,翻译后变成了一句陈述句 “Ididn'tknowyouweresoworriedaboutme”。汉语“怎么这么担心我”中没有主语“我”,但英语字幕加上了“I didn't know you”。汉语主句之前加上“I didn't know you”,将句子改为宾语从句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这里,如果译者只是简单地将这句话译为“Why worried me so much?”,句子成分虽然和汉语一一对照,但存在明显的语法错误,外国观众很难理解。林一的话“怎么这么担心我”是一种肯定的语气,只是出于两人的关系将话语的重心转交给了周小栀。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增加了主语“I”,采用了陈述句的表达。
2.3 减 译
无论是从电影效果上还是从技术层面上考虑,字幕翻译都要求简练。对于观众而言,次重要的信息在欣赏电影时,如果不影响对电影的理解完全可以缩减。Baker也曾指出:“When converting the spoken to written words,the volume is typically reduced by one third.”中西方文化差异较大,汉语和英语不论在语音、语法,还是句子结构上差异都较大,因此在翻译字幕时,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观众对翻译字幕的接受程度。
例3:王: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进入了攻坚阶段。一座抗击非典的伟大长城巍然屹立了起来。
译文:We need to be united as one,extend a helping hand to each other,and take obstacles head on in order to win a victory.This war without fire and smoke has entered a critical stage.A Great Wall against SARS has been erected.
抗击非典期间,学校广播每天都会播送这样的话语鼓励同学们。广播中,播音员王尔德播送的都是些成语或四字词语。这些成语或词语个个都有出处,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极为罕见。翻译时,译者将有些成语合并,如“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三个成语被合译为“extend a helping hand to each other”。三个成语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如若三个都译会显得冗杂。而且“众志成城”和“和衷共济”这两个成语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的习语。考虑到外国观众的表达习惯,译者将这三个结合,仅用一个“extend a helping hand to each other”表达,此翻译言简意赅,又不失原文意思。
例4:林:我问你有劲吗?
译文:Are you having fun?
胖:没劲,没劲,没劲,没劲。
译文:No,No,No,No.
林:没劲?
译文:No?
胖:哎,有劲,有劲,有劲,有劲。
译文:Well,Yes,Yes,Yes,Yes.
周小栀刚到学校时被一个胖男孩欺负,爱打抱不平的林一见不得胖男孩欺负周小栀,所以在胖男孩扔周小栀铅笔时抓住胖男孩的手,发生了例4的对话。对话开头,林一问胖男孩“我问你有劲吗?”字幕翻译时“我问”已被省略,简单表达为”Are you having fun?”由于疼痛,胖男孩向林一求饶,赶紧回答“没劲,没劲”。在第一句的问话中,汉语的疑问句译成了英语的一般疑问句。在英语中,回答一般疑问句时为了简练可以只回答“Yes”或“No”。但此策略在汉语中行不通。当林一问胖男孩“我问你有劲吗?”时,一般情况下汉语都不会只回答“有”或者“没有”。胖男孩和林一的“有劲”和“没劲”的对话翻译减译为“Yes”和“No”,这样翻译符合外国观众的语言表达习惯,不会使对话过长,能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最有效地观看电影。
翻译目的论为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研究各种文本的翻译,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字幕翻译缩小了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距。随着国际间交流合作的发展与增强,字幕翻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本文通过电影《同桌的你》的字幕翻译,分析证实了目的论在字幕翻译中的可操作性,是指导字幕翻译的最佳理论之一。在翻译电影字幕时,译者应该考虑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翻译目的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
[1]范祥涛,刘全福.论翻译选择的目的性 [J].中国翻译,2002(6):25-28.
[2]刘元秀.翻译目的论之新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 (7):80-83.
[3]李运兴.字幕翻译的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12(1):38-40.
[4]孙艺风.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策略[J].中国翻译,2001 (4):16-23.
[5]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形[J].中国翻译,2001(7):14-17.
[6]肖维青.论影视翻译教程的技术路径[J].中国翻译,2012(5):44-47.
责任编辑 刘志明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My Old Classmat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ZHANG K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hengzhou 450001,China)
Functionalist Skopos Theory emphasizes that translation is a purposeful communicative action. It contains the principles of purpose,coherence,and fidelity.Based on it,a brief analysis of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My Old Classmate”,and which strategy should be adopted to keep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subtitle but without losing the exotic civilization in the movies will be discussed in the paper.
Skopos Theory;subtitle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My Old Classmate”
H319
A
1674-5787(2015)04-0059-04
10.13887/j.cnki.jccee.2015(4).16
2015-05-15
张琨(1990—),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