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红
教师教育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角色转换策略
赵永红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在年轻学生聚集的高校,面对这一汹涌而来的大潮,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师势必进行角色转换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互联网;高校教师;角色转换 ;策略
1.教师优势地位受到冲击。网络时代,传统的学术权威受到了新挑战,互联网强大的知识储备及交互性特点使得它可以集结起更多的权威和专家来就某个知识领域进行探讨、发表见解。网络学习环境打破了原有的师生知识与信息的不对称格局,教师面临着学生信息、知识快速增加的冲击。另一方面,学生在对比学习一些专业网站及教育平台课程后,要求教师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讲授境界。 现实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以最快速度和最合适的方式呈现最新知识、理论和观点等,导致教师能力与学生期待出现了巨大反差,教师面临着信息化教学手段、知识快速更新的挑战。
2.教师课堂管理难度加大。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学习软件和学习工具蜂拥而至,网络新环境给学生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很多诱惑,部分学生沉浸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超量信息和游戏中,课堂上难以抬头,这使得使用传统的讲授法的教师越来越难以控制课堂的节奏。同时,互联网学习环境下要求教师更多地使用互联网技术,采用更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单一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以及过时的课堂角色扮演已经大大落后于学生所能接受的范围,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度降低,也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3.教师课后任务有所增加。互联网使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材的束缚获取更多更新的资讯,但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学生也同样可以轻易获得相关内容,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知识量有被迫增加的压力。教师需要准备更多更充分的内容才能引领课堂教学的进程。此外,在互联网环境下,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不断普及的当下,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打破了时空界限,教师随时都要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虽然,现在有大量方便快捷的软件可以作为交流平台,但软件的使用、维护、与学生的沟通等需要仍然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教师可持续发展节奏加快。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更新的速度明显加快,这将迫使高校教师不断加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内容。而且这种更新很有可能涉及自己不熟悉的知识领域,尤其是面对当下出现的“互联网+”“大数据”“跨界”等新鲜思维,高校教师必须能够适应这种形势的变化,主动学习和探究,将“热门”的思维模式和技术成果引入到自己的教学科研当中,提高自己综合素质和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这都迫使教师加快可持续发展的节奏。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行为,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应与时代俱进。 网络新环境给现代教育创造了更开放、自由、多样化的学习和教育环境,高校教师应具备开放、主体性、开发潜能、促进发展、人人成功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为学生学习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
2.重塑新型师生关系。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利用互联网快捷、方便的搜集大量信息,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渴望成长中有更广阔的空间,能够更自由地探讨,更主动地发展;学生渴望师生关系的平等民主,教与学之间有更多的理解与沟通,师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在情感上互相敞开、相互信任和理解。
3.提升信息化教学手段。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利用大量的网络视频、 网络课程、网络互动平台等教学资源创建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可以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培训班,提升现代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认知要求,激发学生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打破教学时空界限。互联网环境下,要求教师要利用基于网络的不同手段和方法来有效地组织、设计、传递和共享教学内容,使教学思维和教学观念向立体化、多层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动态运作方式转变。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场所也可以由固定的课堂、实验室走向虚拟学校、虚拟课堂或虚拟社区。近几年,各高校大力推进的微课、慕课及教学网络平台的建设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的要求,这种打破传统教学时空界限的做法,值得所有高校老师借鉴。
1.学科教学的探路者。高校教师借助互联网可以方便快捷地搜集、研究本学科的信息资料,吸收、消化其他相关学科的信息和研究成果。通过对互联网上的学科知识和经验加以提炼,使高校教师的角色逐渐将由“教书型”向“专家型”转变。高校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其他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了解国内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热点,不断研究现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索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
2.信息资源获取的引领者。高校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日渐便捷,内容也更加广泛,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之下,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网络终端来了解相关学科动向,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但是,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很容易把学生淹没在其中,刷微博、微信,网络购物、浏览娱乐新闻等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浏览专业的门户网站,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合作者和团队领导人的角色,主动参与和引导学生共同学习。
3.学生心灵健康的守护者。网络化与虚拟化不断增强,使得师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机会越来越少。同时,网络开放性的特点,也使其充斥着大量有害信息,这对于过多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心智发展没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学生,在其行为模式、道德观念、价值判断等方面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教师除了进行知识传播外,还应该承担起学生心灵健康守护者的角色,使高校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朝着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4.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者。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教师应该在系统把握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创设生动的学习环境,设法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融入教学体系各要素之中,重新整合各类教学媒体、教材形态、教学辅助工具等。积极探索当前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特点,不断进行归纳和总结,多管齐下,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适应现代教育理念、更新传统教学观念。互联网发展在中国发展非常迅猛,但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水平远远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势不可挡的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明显。高校教师需要调整理念,更新观念,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会使高校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会使大学变成理念的交流会所和创意工厂,而这种变化对于应用型高校表现得尤其突出。
2.拥有良好心理素质,应对各种矛盾冲突。高校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正确认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理念和角色定位,积极应对各种矛盾和冲突,优化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养成积极良好的心理品质。高校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特别是互联网环境下人们的心理状况,具备主动维护心理健康技能及心理危机防范意识,并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适。
3.提高自身信息素质,掌握更多教学方法。面对信息知识日益更新、学习方式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升网络环境下的自身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要成功进行教学活动,必须具备信息检索和处理、网络学习、多媒体应用、教学设计、实施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要熟练使用现代教学设备、工具等,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发挥其功能,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4.更新传统知识储备,适应形势发展变化。在互联网环境下,不同学科的表现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高校教师必须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把握学科建设与改革的方向,养成跟踪学科前沿的行为习惯,在科研工作中主动去探究,并将科研成果在教学中应用,使学生常听常“新”,能够反映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学生有所启发。
5.调整师生地位心态,加强互动学习观念。高校教师需要调整心态,静心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和关注点,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营造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通过建立网络虚拟教研中心,开展网络教研合作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教学效果。
[1]刘伟刚.互联网发展对高校教师教学的影响.职业教育[J]. 现代商贸工业,2015(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R].北京:2014.
[3]孔繁敏.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实证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魏明程
G645.1
:A
:167-6531(2015)24-0134-02
赵永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讲师(浙江杭州31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