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华
王加华/苏州大学讲师,硕士(江苏苏州215021)。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倡导全党和全社会开展学习活动,形成学习氛围。习总书记认为人必须学习一辈子,要善于学习和善于重新学习,多次强调,首先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要学习和继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国外的进步文化等等。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贡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了解。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作用的实现在于同实践的结合。在新时代背景下,党顺应改革潮流和人民意愿,郑重提出了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理论—邓小平理论,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这一结论得之不易,它蕴涵着几代人的奋斗、实践及创造。高举还是背离这一理论,是关系国家兴亡和民族兴衰的重要问题。今后几代人的任务就是高举这一理论,实践这一理论。
然而,邓小平理论的本质内涵绝不是简单的内容归纳,更不是拼凑的名词变更,而是对实践的哲学思考,其本身蕴藏着丰富多彩的辩证法和对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
在邓小平理论中,处处体现着这一本质特征。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的结合,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唯物辩证法,坚持生产力的发展标准,坚持群众至上的群众路线,并把这些原则创造性策略化地运用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发展。
实事求是是党历来倡导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引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资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他在实践中策略性地运用这一路线,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获得了新的内涵,更臻完满。彻底消除了个人迷信,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只有思想解放,才能找到改革开放、破旧创新的路径,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
邓小平是坚持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他始终把马列主义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的特殊国情结合起来,实现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这一科学原理,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第一次飞跃。邓小平创造性地将其运用于社会主义建设,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实现了第二次飞跃。邓小平在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同时,还创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把根据群众智慧总结出来的新事物运用于实践中,提出了农村联产承包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新思路,促进了中国农村经济大发展
邓小平认为,事物是发展的,马列主义也是发展的,必须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的答案,不能只停留在以往的与现实情况不符的结论上。他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落后不行。”“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顺利前进”。邓小平在进行理论探索时,创造性地回答了许多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种创新精神来自思想的解放,即不拘泥于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的个别词句,不是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不因循守旧,不满足于现状,不安于一得之功,囿于一孔之见,不把局部的、狭隘的东西当成普遍真理到处搬用。“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国亡党”。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否则,“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阐述了自己的新理论。其一,确立新的理论为党总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一次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动力、条件、布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其二,强调具有战斗力的政党是两个文明发展的核心力量,提出体现了新时期党建的新内容,具有时代特色。其三,提出要健全民主集中制原则,干部要实现革命化、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民主集中制可以保持党的正确性和战斗力,“四化”干部可为党提出创造性的决策。其四,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动员全党来解决这些问题,要求把党建设好,防止陷入危险的境地。其五,提出废除党的干部终身制,提高党组织的正确性和战斗力。
邓小平理论在新时代具有新的内涵,体现出更鲜明的求实性。
首先,他以实事求是为核心,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完整的科学概括。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毛泽东创立的,对其做出完整阐述的是邓小平,他明确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对“什么是党的思想路线”做出的肯定回答和完整概括。
其次,他把党的思想路线同党的政治路线联系在一起,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明确论述党的思想路线对政治路线的基础与保证作用,这是邓小平对党建的新贡献。他认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
再次,他科学地指出了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的辩证关系,突出了实事求是的时代性。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结合,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首先必须是解放思想,否则就难以做到实事求是;而解放思想要求思想和客观实际相结合,否则就会陷入胡思乱想。把解放思想纳入党的思想路线,突出了实事求是的时代性。
第四,他进一步强调解放思想就要研究、解决新问题。这是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基本含义做出的科学概括。改革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然会出现诸多我们不熟悉的、预想不到的事情,这就需要不断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将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得益于对理论的全新研究。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命题,进行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在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中重新构建了社会主义的任务和目标,确立了改革和开放、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十二大以后,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拓展,需要有基本的理论来贯通和解释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邓小平通过对以往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十三大报告确立了这一理论的全部轮廓,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将其提到新的高度,深刻地分析了国际和国内的形势,特别是对姓“社”和姓“资”、解放思想与加快发展、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和探讨,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深刻透彻的概括和阐发,标志着其理论的最终形成。
邓小平一方面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纯洁性与独立性,另一方面又提倡要善于兼容资本主义有益的内容,发展生产力,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与人民的共同富裕。
首先,社会主义可以学习、利用资本主义反映人类文明的东西。如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经验、现代化设备等是没有阶级性的,我们可以学习利用。邓小平说:“资本主义的有些东西并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的,我们学习先进技术、先进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而这些是没有阶级性的。”另外,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曾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对资本主义不能判定是否姓“资”的东西,应该在实践运用中鉴别,在纠正中完美。他说:“证券、股票,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试。”其鲜明的观点解放了人的思想,加快了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的进程。
其次,在社会主义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一国范围内可以多种形式共处。一是实行“一国两制”,强调“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个主体下可以允许在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并且把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干就不是一段时间,而是几十年或百年不变”。二是在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可以允许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一定范围内有所发展。“搞经济特区,允许一些资本主义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但强调,应在社会主义是主体这个前提下进行。
在借鉴资本主义一切优秀成果的时候,我们还要保持自身的纯洁性。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没落的,私有制决定其隐藏着许多腐朽的东西;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从本质上讲是两种根本对立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干涉一刻也没有停过。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其一,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把借鉴、移植和转化、创新相结合。其二,在借鉴资本主义时,要把国家的主权、安全、利益放在首位,不得损害自己的利益。其三,在国际交往中会有一些腐朽的东西进入,要保持清醒头脑,抵制其腐化侵蚀。
邓小平理论不是终极真理,更不是结束对真理的探索过程。事实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刚刚开始,邓小平理论也仅仅是系统而又初步地回答了一些基本问题,搭建了一个总体框架。许多内容还有待于丰富,许多创意还有待于实践,许多问题还有待于探索。实践永远是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完善。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认真学习和研读是党的优良传统,历代中央领导同志都在实践中倡导并带头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次强调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表明了党在指导思想、学习传统、理论资源上的相承、坚守和发展。因此,全党、全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连通、理论与实践互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提供理论支撑。
[1]张乐岭.论邓小平理论及其科学体系[J].文史哲,1997,6.
[2]冷溶.邓小平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理论学习 ,2000,2.
[3]陈新汉.应该重视对邓小平认识论思想的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01.
[4]庞元正.邓小平理论对发展问题的历史贡献[J].理论学刊,2000,2.
[5]刘伟忠.浅论邓小平理论的三大渊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6]董德刚.邓小平理论若干热点难点问题探讨[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4,3.
[7]曹均学.论邓小平理论创新方法[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8(25).
[8]张云.浅论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特色[J].经济社会发展,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