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志坚
党的群众路线孕育于红军时期,形成和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并在解放战争中得到充分的印证和展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群众路线的形成、发展经历了既清晰又艰苦的演绎过程。今天,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树群众路线,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实践要求。
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之后,经过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改造和发展,在内容、方法和话语表达上不断调整和完善,与社会现实发展同步。因此,作为关于人民群众地位和作用问题的惟一正确和科学的历史观,有着清晰的理论逻辑和坚实的历史根据。
马克思旗帜鲜明地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①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指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广大群众的、整个民族的以及整个阶级的行动,才引起了重大的历史变迁。之后,列宁也强调指出,决定历史结局的是广大群众。毛泽东对群众史观的核心内涵进行了总结提升,提出了两种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奴隶们创造了历史?并对这个根本问题作了高度概括的回答,坚定地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使群众史观的实质更显得清晰明确。
因此,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情提出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基本观点,形成了党的基本领导方法。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群众工作路线。强调指出党的领导方法就是依靠群众形成正确的决策,之后发动群众去实施这一决策,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完善。1945 年4 月至6 月,在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对毛泽东的群众观点第一次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归纳,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视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1981 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作了新的科学的定义,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最为精练的表述:“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1987 年10 月,党的十三大在新党章中又增加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的内容,至此,形成了关于群众路线内涵的完整表述,并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以后,党对群众路线的表述有了进一步的改进和调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四个现代化建设成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邓小平认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依靠广大群众,指出“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③邓小平把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到更高的层次,要求全党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党的领导工作路线,绝不能犯脱离群众的错误。
党的群众路线自形成以来,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被毛泽东概括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将群众路线上升到哲学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社会变革步伐加快,出现利益诉求的日益分化及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突出了党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及做好群众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考验着民众的耐心,也对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形成挑战,威胁着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树党的群众路线,有助于强化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1.“为民”是实践群众路线的根本动力。在党的发展历程中,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视作自己的唯一宗旨,处处彰显“为民”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江泽民的执政为民,胡锦涛的以人为本,都是对党“为民”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我们的队伍是为解放人民服务的,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要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就要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关心他们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反复强调,无论情况发生什么变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他明确指出的把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作为制定一切大政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体现了党的为民思想,并把“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视为判断党为民工作好坏的标准。继任领导人更是把“为民”上升为党的执政纲领,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此作为“为民”的指导,指出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和归宿。之后,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决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作为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基本内涵,是对党“为民”思想的一贯传承和发展。可见,“为民”是群众路线的目标定位,只有明确这个目标,我们的一切工作才会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把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彻底,贯彻得到位。
2.“务实”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基本保证。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必然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本质体现。所以,在实践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要做到求真务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处理好党和群众的关系,让群众真切感觉到党是务实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依然存在,虚化了党的群众工作,忽视了党与群众的联系。一些党员干部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要性、迫切性失去了切身体会和认同,上班坐车的时间多了,下去“坐板凳”的时间少了。有的干部只“唯上”,不“唯下”,对领导一个态度,对群众另一番模样,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有的干部只追求“政绩”,搞“形象工程”,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时间,失去了群众的信任。还有的个别干部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或者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损害了党和群众的利益,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树立“重实际、说实话、务实情、求实效”的理念,大力发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作风。毛泽东曾经指出:“共产党员对任何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周密思考,想一想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④朱镕基曾说:“我自己所做的工作是有限的,我只希望在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的,我就谢天谢地了。”⑤领导干部能否坚持求真务实,关系到党的形象、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必须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尤其要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气。只有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真正当成至高利益,才会千方百计地去“求真”,满腔热忱地去“务实”,扎扎实实地为人民造福。相反,如果将党和人民的利益抛在脑后,把个人利益置之眼前,就不可能做到求真务实。现实生活中的少数干部工作上不思进取,行为上奢靡腐烂,生活上贪图享乐,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思想上出了问题,对求真务实知而不行,能而不为,为而不真。
3.“清廉”是实践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对于一个政党来说,做到清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人心向背,更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腐败,而滋生腐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权力失去了监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拿到阳光下晾晒,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对权力的监督。因此,要实践群众路线,就要有清正廉洁的理念,不论自己做什么工作,在什么职位上,要时刻有这样的意识,才会“心底无私天地宽”,才有可能把心思放在工作上,放在群众身上。心中有了人民,党群关系必会密切,腐败定会远离。同时,还要有组织纪律观念,把自己视为一个“有组织”的人,要有“组织培养、群众赋权”的理念,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任何特权,权是人民群众赋予的,权要为民所用,为民谋利,这样才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把自己凌驾于组织、人民群众之上,就会犯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及脱离人民群众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错误。
当前,党正处于“最大危险”和“重大考验”的战略期,既面临着执政能力的最大考验,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的重大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重树党的群众路线,再提群众路线的实践价值,就是再次向广大人民群众宣示党的本质属性,强调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在巨大的挑战面前,我们要牢牢树立群众路线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关注社会变革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加快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实践群众路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党的群众路线能够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正能量。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P103-104.
②〈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版.
③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 年12 月13 日),《邓小平文选》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52 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9 页.
⑤朱镕基:朱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答记者问,2000 年3 月15 日.
[1]孟庆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新解[J].理论学刊,2007(6).
[2]任雪萍.群众路线的理论逻辑与时代要求[N].安徽日报,2013—7—10.
[3]张进蒙.准确把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与时代要求[N].西安日报,2013—8—19.
[4]史兰.深刻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内涵、实践基础与时代要求[J].党建研究(北京),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