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

2015-03-19 12:24熊晓辉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高腔仪式

熊晓辉

论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

熊晓辉

(湖南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辰河高腔是流行于湖南沅水流域的一种地方戏,具有独特的表演形式、原始的神秘色彩和浓郁的意识流表现手法,被誉为中国戏剧发展史上的“活化石”。辰河高腔的“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后举行的宗教祭祀仪式,起着驱邪镇鬼的作用。同时,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风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也就是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辰河高腔的表演形式体现了中国地方传统戏曲的文化特质,剧中的“戏”与“教”(宗教仪式)的结合,均呈现出辰河高腔内容上的世俗化倾向。辰河高腔是宗教、戏曲、民间音乐相结合的产物。

辰河高腔;开台;扫台;打彩头

在辰河高腔演出开始、结束以及进行中,都会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约束鬼魂的仪式,演出开始俗称“开台”,演出结束俗称“扫台”,并有专门的人负责主持,这个人称“掌坛师”,他本身是演员,但又是仪式的主持者。“开台”与“扫台”是辰河高腔中宗教活动的突出表现,因为辰河高腔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掺入了许多宗教内容,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傩戏及其他戏曲音乐的长期融合,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辰河高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它是地方上旨在祈祷上苍保佑乡民清吉平安的酬神深唱,是沅水流域最大的演出活动,其大多数剧目主要是为酬神,在演出时有严格的仪式,从某种程度上说,辰河高腔就是一种祭祀仪式剧。据史料记载,2 000多年前,沅水流域被称为“五溪蛮地”,这里属于南方巫官文化,巫风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辰河高腔的流传。《溆浦县志》载:“溆俗信鬼神由来已久,平民常年祷禳,不独请僧道、巫觋拜祝,并为演剧酬神,而傀儡尤多。”[1]71清道光元年(1821年)《辰溪县志》载:“秋成岁稔,民醵钱建醮,或演傀儡,或集优人作剧以酬神。”[2]102据溆浦溪口《贺氏通谱》记载:“明崇祯十三年(1641年),贺氏宗祠落成后,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贺姓先祖贺贵箴寿辰前后,除延请僧道主持寿诞祭祀外,还要接辰河戏班为祠演唱一月以上的连台大戏。并承先祖遗训,初八前唱辰河昆腔、弹腔戏,初八后唱辰河高腔。此祠‘万寿台’后的壁间,至今仍保存清道光十五年(1836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间各辰河戏班来此演出的记事。内容有辰河戏班名、班主、班内成员姓名、姓名上还注明他所担任的生、旦、净、丑行道,以及官箱、火房、杂物分工、演出日期、演出节目名等。同时还绘有人物脸谱、舞台形象和高悬于桅杆上的‘班旗’。”早期,辰河高腔演出的目的是驱除鬼祟、酬神还愿、超度亡灵、保佑地方平安。辰河高腔《目连戏》中的发五猖,捉茅人请神开台,都是从宗教祭神、驱鬼的仪式中演化而来的。余曾对辰河高腔的剧目[3]、唱腔[4]、唱词[5]等进行了探讨,这里主要考察辰河高腔的“开台”、“扫台”与“打彩头”问题。

一、辰河高腔的“开台”

“开台”是辰河高腔演出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是艺人们在戏台布置完毕后的第一场法事。在沅水中、上游地区,辰河高腔的演出和人们的祭祀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与流行于本地的傩祭活动一样,辰河高腔在演出之前必须举行酬神仪式。在辰河高腔演出前,要举行“开台”仪式,由专门的掌坛师主持。“开台”一定要先请神、接灵官、杀鸡祭台,将鸡血由上马门洒至下马门,再扯一片鸡毛贴在灵官头上,两片鸡毛贴在钢鞭首尾。掌坛师口念咒语,人们分别上台参拜灵官,行礼跪拜,燃放鞭炮。此时,“灵官”念道:“众家善士诚心可佳,道场圆满,全城平安。”过后,鞭炮锣鼓齐鸣,人们有秩序地慢步走下舞台。然后是发五猖、捉寒林,在演出中还要穿插游叉捉鬼等祭祀仪式。比如“发五猖、捉寒林”,事前要在舞台口架上三四尺宽的特制木板梯,直通台下,便于演员下台及观众和其他人员上台使用。在台上“发五猖”,五猖神跳下台来,举着钢叉直奔野外去捉寒林。这时,台上停止演戏,场内观众便一起尾随着追至野外,等五猖神抓住寒林后,又喧闹着尾随回到台下。把寒林安置于台下桌后,五猖神由楼梯上台,再接着演出。有的地方在表演“发五猖”时,五猖头目丁源带领4个小鬼自东、西、南、北、中跳出剧场,先来到乱坟岗找,再跑到街市上把寒林捉住,押回剧场。据文献资料记载,辰河高腔招请的神鬼包括佛、道、巫、傩各路神祇。掌坛师在祭坛上祭祀鬼神是有所讲究的,第一是上坛祭奉:正乙冲天风火院内岳王戏祖老郎神君、金花大姐、银花二娘、陈平启教傀儡先师等。第二是下坛祭奉:五路五猖神、三洞梅山大王黑二道将军、伏波将军、历代疡亡艺人[6]117。解放前,泸溪浦市地区的辰河戏在开演前,先在后台设一个老郎神(相传为戏曲祖师爷)牌位,有的地方还在老郎神牌位两边分别设立金花大姐和银花二娘的牌位,在牌位前每天要3次上香,所有演职人员在演出前和演出后,都要向牌位行礼如仪。“开台”也称“镇台”,一般在台上正中位置悬挂着绘有福、禄、寿星的“三星赐福”。乐队打完开台锣鼓,掌坛师上场,焚香“通诚”,就是表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事,演出什么戏,从什么日子起,共演多少场,请求保佑。然后用多张小黄纸画符,杀一只鸡,将鸡血洒在符上,贴于舞台各处,以保佑演出平安。在“开台”仪式上,要有掌坛师主持,掌坛师要念咒语,以镇住各路无名鬼神,如下段“开台”咒语:

伏以神通浩浩,圣德昭彰。

开台演唱,一心奉请,正义冲天,风水园内,岳王戏主,老龙太子,陈平启教。

一切宗师,梨园启教。

傀儡先师,台前台后,茅人五猖请降台前,领受荤性酒礼。

场空之中,大小神祇,上下左右,半下神祇,请神到位,荤酒借献,领受钱财。

上乾坤太,包雷天地转,处处在中央,各位诸神。[7]14

所谓“灵官”,就是民间称呼的“道教护法神”,有的地方叫“王灵官”,原是道教的护法大神,掌管天上人间的纠察之职业。在辰河高腔演出前要接灵官护台,因为灵官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刚正不阿的形象。据地方文献资料显示,自明代以来,沅水流域的人们把灵官看作是天上人间纠察之神,并且把灵官又分为多种,如“镇台灵官”“行台灵官”“扫台灵官”等。在戏中,灵官凶神恶煞,面具造型凶悍,面色赤红,头戴道冠,额突纵目,耳朵大并竖立起来,眼鼓突出,是一位镇邪驱鬼的凶神。泸溪武溪地区辰河高腔在“开台”中,灵官的面具为黑色,口吐八瓣獠牙,是铁面无私的护法正神。辰河高腔在演出前,为防止当地鬼神骚扰,艺人们都请灵官扫台、镇台。如今,流行于泸溪县浦市地区的辰河高腔还保留着“灵官镇台”的古老形式,对逐步走入“娱人”活动的辰河高腔来说,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祭祀的影响,在“开台”祭祀仪式中,仍然尊“傩戏”的“傀儡”为先师。从《天官赐福》“跳加官”中我们可以看出,辰河高腔仍然保留着带面具上台表演古老“傩戏”的风俗。在泸溪县浦市地区,辰河高腔演出有“灵官镇台”的仪式,灵官是道教护法神,辰河戏班当家花脸装扮灵官,先在戏场外的寺庙内等候,掌坛师命一队人马请出灵官。在鼓乐手和迎接队伍簇拥下,打着写有“国泰民安”字样的巨大万民伞,拱卫着灵官坐架子敞轿来到戏场。灵官所经之处是人山人海,百姓在家门口和道口烧香跪拜、燃放鞭炮。掌坛师在给灵官“开光”后,灵官开口和表演(表示此灵官是真神)[8]29。灵官被接来后必须在主人屋前下马,然后灵官唱道:

头顶火烟紫金冠,身穿衣领作火烟。

四大部州和五州,察尽凡间善恶人。

吾神善恶督察尽,纠察爷爷下凡尘。

如今,辰河高腔戏班演出还保留着“开台”的程序,其演出剧目以祭祀剧为主,如演出较多的有传统整本戏《目连救母》《封神榜》《西游记》《精忠》《南游》等,演出这类戏均是宗教仪式和戏曲表演相互杂糅。在演出时,戏台前围栏上必须套上纸糊的牛、马的头,每本戏的第一场是“开台”,每天由掌坛师举行“开台”仪式。在“开台”时,台上放有猪头肉、鸡、酒等祭祀用品。掌坛师点燃香烛,祭叉,烧纸钱。而后,灵官居中,四神分两厢站立。灵官手持钢鞭,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舞动钢鞭,把钢鞭指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以示镇四方。然后杀鸡,把鸡血点洒于舞台四方以及《目连戏》剧中要绑刘氏的木桩及其他器皿上。鸡血点洒完毕,再将剩余的鸡血滴于酒中,掌坛师将鸡血一口喝完,猛喊一声,将碗摔得粉碎,钢鞭往台下一指,四神将从台上一跃而下,穿过观众,拥至预先用稻草扎好的“茅人”,将“茅人”揪出,叉挑到台前,用符镇住。在锁住寒林时,灵官要拿一面圆形镜子站在台上,给扮五猖的演员照出原形。在耿氏上吊时,掌坛师必须上台撒五谷、驱野鬼。“开台”完毕,演出开始。“开台”仪式极为凝重、肃穆、威武。“开台”时炮仗震响,富户及宗教信徒还要封赠“利市”。灵官在“开台”演完后,演员用布印下脸谱卖给观众。据说把灵官的脸谱贴在病人床前,可以使病人躲避恶鬼的侵扰。

二、辰河高腔的“扫台”

“扫台”是辰河高腔演出结束时举行的祭祀仪式,主要是奉送诸神返回,辞别主家人员,当地人们俗称“杀鸡扫台”。待辰河高腔快结束时,掌坛师带领班友数人,捧着香、纸钱和一只活鸡,在街上游一圈,再走到戏台正南方三叉路口,挖一坑,将鸡头扭下埋起来。旁边立纸钱竹竿,周围用芦席围起来,掌坛师在里面安五猖神位牌,供上酒,并沥鸡血,名“鸡血酒”。最后焚香,化纸钱,点长明灯,整个演出期间香火不断。在“扫台”仪式上,掌坛师口念咒语,把诸神送走。“扫台”祭祀咒语为:

启眼观青天,师父在身边,何人收起?

祖师弟子收起,本师收起,傀儡弟子收起。

东路五猖,南路五猖,西路五猖,北路五猖,中路五猖,五五二十五猖,三十六阴五猖,梁上猖,梁下猖,华山得道,部下茅人五猖。

收起七大都猖,领受红花钱财。(此时杀雄鸡)

此鸡不是非凡鸡,身穿五色衣。

天杀,地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一百二十凶煞,恶煞。

太上老君,祭了如灵(钱纸涂上鸡血,并将鸡血洒向南北方),四大元帅光照。

红日正方中,诸猖并百怪,一归永无踪。

正法是太阳,邪法是冰霜,太阳一出,冰霜消荡。[9]33辰河高腔“扫台”的咒语与道教祭祀咒语源出一脉,辰河高腔舞台咒语中提到的人们所信奉的神祗,也是沿袭道教所信奉的神祇。由此不难看出,戏、教合一的演出是早期辰河高腔的传统。

如《目连戏》【回煞】一折中,刘氏死后,其魂魄回家探望,目的是请儿子为其超度。当唱完“为老娘做个超生计”一句后,听到鸡叫,于是她唱出“听金鸡,恨金鸡,五更里,喔喔嘀,这公差,逼娘亲相抛”。鬼畏鸡,鸡在鬼离。所以杀鸡祭台意在镇鬼[10]37。泸溪武溪地区演《目连戏》有一习惯,就是演出结束后必须举行“扫台”撵鬼仪式。人们认为,请来的鬼神不送走会干扰滋事。在“扫台”时,带小孩看戏的大人必须将自己的小孩带回家,一些有病或运势不佳的人也要纷纷回避,在当地有“不看扫台戏”的说法。按照当地习俗,因为“开台”已经镇压鬼煞,保证了演出平安,但因戏中鬼怪较多,阴灵四处游走,但慑于灵官(掌坛师)镇台法术而未敢作崇。在灵官“扫台”时,掌坛师必须给灵官“开五光”。“扫台”仪式虽然简单,但也免不了杀鸡滴血、焚烧香纸,然后押着“茅人”至场外烧掉。辰河高腔在演出结束后,还得举行“送神撵鬼”仪式,将请来的鬼神送走,以免在人间干扰滋事。

三、辰河高腔的“打彩头”

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的习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不主动“讨彩”,而是兴“打彩头”。所谓“讨彩”,是指有的戏班在演出过程中,根据剧情发展进度,有意在正剧中加入一小节甚至一大段情节的唱词,一般为受苦、蒙冤、乞讨等表演情节。演员在表演时,声情并茂,念、唱、做、打样样俱到。此时,台下会有观众向台上扔钱币,也有事先约好的富户,或是当地“堂口”的堂主,放炮送礼,以造声势。这有意增加的一段情节和唱词,虽然没有超出剧情,却是专门为“讨彩”演出的。若是没有观众投钱币,或是投的不多,演员便反复演唱这一情节。有的戏班为了多一些“收入”,有意拖戏,拖延至扔投钱币者逐渐稀少,才继续往下演唱,这就是所谓的“讨彩”。

辰河高腔演出的“彩头”,是观众自发“送”的,不存在“讨”。在演出时,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往往要求主动送礼,而且礼也送得重,这便是“打彩头”。“打彩头”很讲究艺术,从“打彩头”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观众的文化水平和人生涵养。当地戏迷,从不在戏的关键情节或高潮时“打彩头”,而是待剧情较为平缓时“打彩”。“打彩头”一般表现为:炮仗、彩头出现、演员退场或不退场、演出暂停乐队奏“迎奉曲”等。直到“打彩”完毕,演出方才继续。“打彩”者,不在戏的关键情节或高潮时进行,为的是不影响演员和观众的情绪,真正的戏迷是很懂戏的。“打彩头”相比于“讨彩”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充分地展现了辰河高腔与其他戏曲的不同之处。

[1][清]齐德五,[清]舒其锦,等.溆浦县志[M].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本.

[2][清]徐会云,[清]唐守.辰溪县志[M].清道光元年(1821年)本.

[3]熊晓辉.辰河高腔剧目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14-20

[4]熊晓辉.武陵山区辰河高腔唱腔及伴腔手法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1):31-37

[5]熊晓辉.试论辰河高腔的唱词结构与曲调[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6):15-19.

[6]周秋良.湖南高腔观音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J].中国文学研究,2008(3):117.

[7]禹经安.楚辞与巫傩道及辰河戏[J].文史博览,2007(10):14.

[8]汪渲,钱小丹.辰河之畔,聆听远去的高腔鼓点[J].艺海,2007(4):29.

[9]禹经安.论辰河戏与巫傩道的渊源关系[J].怀化师专学报,1995(4):33.

[10]明跃玲,向凌.辰河高腔目连戏:湘西民俗生活的文化表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7.

[11]熊晓辉.土家族文学、艺术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5):15-21.

[责任编辑:庆来]

K892.26

A

1674-3652(2015)03-0038-04

2015-03-25

2014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辰河高腔传承人口述史研究”(14ZDB010)。

熊晓辉,男,湖南凤凰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音乐、音乐人类学研究。

猜你喜欢
高腔仪式
十岁成长仪式
湖南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木偶头
仪式感
十岁成长仪式
辰溪县社塘村辰河高腔木偶戏调查研究
仪式感重要吗?
《高腔》小说意象叙事与美学意蕴分析
岳西高腔的发展历史述略
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对策研究
现代语境下岳西高腔的传承与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