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健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现代语境下岳西高腔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汪 健
(安徽师范大学,安徽 芜湖 241000)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的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古青阳腔遗脉。它是岳西人民的家乡戏,安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现代语境下,因其自身的古朴及新兴艺术形式的冲击,岳西高腔的传承陷入了困境。鉴于此,笔者构想其保护策略,一是从岳西高腔自身方面入手,主张将高腔和当地特色及姊妹艺术相结合,寻找其立足点、突破点、融合点、促进点以及创新点。二是从政府方面入手,提出政府应加大对高腔的资金扶持、宣传推广力度以及设法增添高腔活力。这些策略不仅有利于推动人们去了解、接受岳西高腔,还有利于促进岳西高腔的进一步繁荣。
现代语境;岳西高腔;传承;保护研究
岳西高腔是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地方稀有剧种,是明万历年间古青阳腔遗脉。它是岳西人民的家乡戏,安徽文化的一部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岳西高腔剧目分为“喜曲”和“正戏”两大类,它的音乐有着鲜明的个体特色,即唱、帮、打三者一体。具体来说,就是“一唱众合”,即主角独唱,众人帮腔,且帮腔多在句尾,行内又称“和尾子”。帮腔,一般由鼓师领头,参加演出的演员都可以参与帮腔。帮腔的演唱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全体帮腔演员直接演唱帮腔的部分;另一种是由鼓师带头先唱几小节或是几拍,众人再接唱,又称为“背弓”。伴奏用的是打击乐器,通常以低音响器(锣鼓等)为主。
岳西高腔最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滚调”,行内艺人称之为“数板”。“滚调”运用“破曲加滚”、“并曲加滚”、“曲外加滚”的手法,打破原有的传统曲牌框架,使其更加通俗化、大众化。此外,也根据剧情需要,自由地增加唱词和道白,从而形成“滚唱”,并进一步发展为“畅滚”,数十句乃至百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一)传承现状
岳西高腔的传承分为“文人围鼓”和化妆登台表演高台大戏两个阶段。传承形式主要有:师徒传承、学堂传承以及多媒体传承三种。2006年,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7年岳西县成功申报王琦福、蒋小送两人为国家级非遗(岳西高腔)项目传承人。2010年,“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成立,中心下设巍岭、五河、响山、聚合堂等高腔班社。自2006年成功获批为国家级非遗,岳西境内的高腔班社一直致力于参加节庆文艺演出,并试图从中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腔的专业舞台演出道路,岳西高腔表演在民间日渐流行。
近年来,岳西高腔也多次排演节目参加省市汇演、艺术节,并通过央视直播的形式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央视四套“北纬30°中国行”《远方的家》摄制组曾奔赴岳西拍摄岳西高腔专题。安徽电视台的知名戏曲节目《相约花戏楼》也多次邀请岳西高腔登台演出。这些节目录制的岳西高腔宣传特辑均在电视及网络上播出,并起到宣传岳西高腔的作用。
(二)发展困境
岳西高腔走到21世纪,历经三百多年,风风雨雨、几度兴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的复苏带来岳西高腔的复兴,《天官赐福》《八仙庆寿》《财神进宝》等剧目,所到之处,都非常受欢迎。可是,今天,曾深受人们喜爱的岳西高腔,却慢慢地被人们疏远、淡忘。
继2006年岳西高腔成功获批国家级非遗、2010年“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成立之后,国家定期拨款作为岳西高腔的传承经费,这表明了国家在岳西高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持赞成及鼓励态度的。虽然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腔传承人员的收入,但是岳西高腔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导致高腔知名度不如从前,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具体表现如下:
1.传承、表现及演出形式单一
岳西高腔的传承形式只有学堂传承、师徒传承、多媒体传承三种,其表现形式也只有“文人围鼓”和化妆登台表演高台大戏两种。与此同时,黄梅戏、昆曲等姊妹戏曲都早已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如将传统的剧目改编成合唱歌曲,或是民歌等,且效果良好。相比而言,就显得岳西高腔的传承及表现形式过于单一。
岳西高腔现有的演出分专业剧团和民间班社两种形式。专业剧团演出主要是参与县内外各种大型的文艺活动,如省市汇演、艺术节等;小型活动主要是县内的“送戏下乡”“送戏进景区”等。民间班社演出分两种,一是民俗文化活动,如春节民间灯会、乡间富裕农户的庆生、乔迁及开店等;另一是参加县内外“民生工程”演出。这种固定的演出形式极大地制约着岳西高腔的发展。原因其一,岳西高腔不以盈利为目的。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村许多经济体制发生变化。岳西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致富成为岳西人的第一使命,而岳西高腔在参与民俗活动的过程中,不以盈利为目的,高腔演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班社都缺乏资金保障。其二,新文化观念的冲击。岳西高腔根植于岳西已数百年,与当地民俗、民风结合紧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农村的观念受到了新文化的冲击,对文化的喜好从单一趋向多元,卡拉ok、上网等其他新兴的文化形式吸引了更多人,相比之下,岳西高腔显得滞后。因此,岳西高腔面临着生存困境。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众多新兴艺术表演形式的出现,民间灯会、贺寿等活动越来越少,高腔民间演出团体因此面临着生存危机。随着新兴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兴起,对岳西高腔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目前,高腔表演剧目基本为传统戏,现编的现代题材新戏较少。这就导致岳西高腔的观众群为中老年人群居多,且其中大多数为农民群体。
2.后继乏人
岳西高腔并不是沿用套曲,在演唱时都留有艺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要求演唱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以及艺术处理水平来表现出声调的延长、压缩以及高扬低回。电影、电视、网络等艺术形式的兴起,对岳西高腔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程度地冲击。流行音乐、乐队等新型艺术表演形式的引入,丰富了民俗活动的艺术表演形式,不仅深受年轻人的喜爱,而且也获得了中老年人的认可。目前,高腔表演剧目基本为传统戏,如《拜月记》《天宫赐福》,现编现演受欢迎的高腔剧目极少,如《秋江别》。由于高腔活态传承的局限性,导致很多经典的传统剧目难以传承甚至是已经失传。随着传承艺人年龄的增长,以及高腔对演唱者的严格要求,高腔艺术呈现出后继乏人的态势。
3.传承经费不足
据了解,高腔民间班社的演出多为春节灯会、乡间贺寿、婚庆等,偶有参加政府“民生工程”等演出,也大多是公益性质。因此,班社的演出收益较少,不足以应付班社的活动开支。继高腔成功“申遗”以及“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成立之后,虽然国家定期拨款作为岳西高腔的传承经费,但杯水车薪,岳西高腔仍然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
总之,岳西高腔剧目古老,缺乏创新;传承形式陈旧,跟不上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传承经费不足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岳西高腔的发展。再加上受众群体年龄老化,缺乏固定的演出场所,缺乏宣传力度等等,最终导致岳西高腔的传承陷入了困境。
岳西高腔因民俗需要而传入,与民俗相融合而生存,但如今,民间风俗早已不同往日,高腔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环境。因此,想要保护高腔,发展高腔,就必须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岳西高腔的生存地岳西县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祥地,同时也是皖西南旅游的重点开发县。笔者认为,只有将岳西高腔的发展与岳西当地的经济、文化以及风俗习惯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岳西高腔传承与发展的新道路。具体如下:
(一)岳西高腔自身发展策略
1.与旅游业相结合,找到立足点
一直以来,岳西高腔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为民俗活动服务的,演出也都以参加民俗文化活动及“民生工程”演出为主。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岳西的一些民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于流行音乐、乐队等新型艺术表演形式的引入,丰富了民俗活动的艺术表演形式,渐渐取代了传统、缺乏创新的岳西高腔的地位。
岳西深处大别山腹地,是皖西南地区旅游业重点开发县。岳西是集山、水、石、泉、林、瀑布、峡谷等自然景观与寺、石刻、山寨、革命胜地等人文景观于一身的旅游资源大县,[]境内有很多风景区,如“中华禅宗第一山”司空山、“华东第一方塔”法云寺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鹞落坪”,再如云峰峡谷、彩虹瀑布等等。目前,司空、妙道、名堂三山的旅游开发,天仙河漂流,彩虹瀑布,天峡等景区的对外开放,无疑已经成功地让更多人知道了岳西这个曾经交通闭塞的山区小县。岳西高腔因民俗需要而传入,与民俗相融合而生存,但如今,民间风俗早已不同往日,高腔也渐渐失去了原本的生存环境。所以想要保护高腔,发展高腔,必须要寻找新的生存环境。综合岳西县独特的区域环境和地理特征,笔者认为:
第一,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根据不同的旅游景点,将当地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等作为创作素材,创作新的高腔作品,让高腔为旅游景点做广告宣传的同时,也增添了创新高腔、发展高腔的动力。第二,同时选择适宜的景点,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发新的特色,例如根据景点的特色对原有的高腔剧目稍加改编,并在景点搭建舞台定期演出高腔剧目。这样既能丰富景点的人文内涵,又能翻新传统剧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与茶文化相结合,找到突破点
岳西地处大别山腹地,平均海拔600米以上,森林覆盖率高达76%。岳西茶叶更是在宋朝就作为贡品进贡到皇宫。岳西茶叶品种繁多,岳西翠兰更是被评为“中国新创十大名茶之一”,由此可见,茶叶早已成为了岳西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岳西高腔作为岳西的文化名片,与岳西茶叶生长在同一片土地,几百年来,两种文化早已血脉相连。如今,岳西茶叶名声在外,而岳西高腔却濒临失传。岳西高腔作为古青阳腔遗脉,因民俗需要而传入,深受民众喜爱,也因岳西独特的地理环境才得以保留。然而,保护一种文化不应该让它待在封闭的空间里,而是应该将它推出去。在笔者看来,茶叶行业飞速发展,无疑会为岳西高腔的发展提供机遇、拓宽前进的道路。我们一定要将茶文化融入高腔文化,将茶文化作为高腔剧目的创作素材,借茶文化推动高腔文化的发展,同时,高腔的演出也会为岳西茶叶的宣传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3.与民俗相结合,找到融合点
8世纪初,禅宗分为南北两宗,南宗鼻祖慧可在司空山修建寺庙,宣扬佛法。于是,司空山成了中国禅宗发祥地。岳西高腔自传入岳西之日起,就与当地的民俗相融合,高腔文化与民俗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例如,岳西高腔的“喜曲”“正戏”大都是为了满足民俗活动的需要而成为民俗的表现形式的。但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岳西民俗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在乡间庆生、婚嫁、乔迁和开店等活动中,岳西高腔慢慢地被管弦乐队所取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根据当地民俗的表现形式,适当吸取禅宗文化的优秀思想,重新编写岳西高腔剧本,并增加有时代教育意义的新内容,如宣传“乡村好人”、“ 岳西好人”“安庆好人”“ 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
4.与姊妹戏曲相结合,找到促进点
安徽省政府早就提出了“打好徽字牌,唱好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口号,这句口号不仅仅是一个号召,而且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中,岳西高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黄梅戏,和岳西高腔有着很深的渊源。同样是戏曲艺术形式,同样是经过了数百年岁月的洗礼,黄梅戏依旧深受大众喜爱,而高腔发展却不尽如人意。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岳西高腔一直生存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虽得以保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落后于时代;但黄梅戏却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黄梅戏注重吸收各家所长来丰富自身。例如调整岳西高腔的土调,使其更加的婉转;继承了岳西高腔“一唱众合”的传统唱法,采用帮腔等等。
为了能够改变岳西高腔濒临失传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黄梅戏的发展之路,再结合高腔自身的特点,从而寻找新的高腔传承之路。同时,也要注意发现和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找出他们的共同点,这对于岳西高腔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区域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有近EW向、NW向、NE向及SN向等多组,断层性质多表现为先压后张的特点。其中NE向、NW断裂最为发育,规模较大,迭加在SN向、EW向断裂形迹之上,构成网格状,是区内主要的赋矿构造,断裂带内及两侧岩石普遍遭受不同程度热液蚀变。
5.与新兴艺术相结合,找到创新点
可以将具体的高腔剧目作为创作素材,采用适当的创作方式,如:采用弦拨乐、甚至是钢琴伴奏;重新填词等,将传统的高腔剧目改编成民歌形式,不仅丰富了高腔的伴奏织体,又增加了高腔发展的可能性。具体范例可参考由黄梅戏《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和《打猪草》改编的合唱曲《黄梅芬芳神韵来》以及根据昆曲改编的民歌《牡丹亭》等。
(二)政府支持岳西高腔发展策略
1.加大资金扶持
自2010年“岳西高腔传承中心”成立以来,国家每年都会拨款支持“中心”工作,高腔传承人员也有了固定工资,但是岳西高腔的传承工作依旧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民间高腔团体缺乏活动资金、高腔演出设备陈旧等方面。由此看来,政府还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资金能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这样一来,各民间高腔班社的条件才能得到改善,高腔传承工作才能全方位顺利推进。
另外,政府可以投入资金,举办以高腔为主题的系列大赛,例如高腔之星大赛、创新高腔大赛等等。在为高腔传承者、爱好者搭建一个展示自己舞台的同时,也可以让更多的人通过关注比赛来关注岳西高腔这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范例可参照“黄梅之星大赛”等。
由“中心”牵头,举办岳西高腔培训班,对前来参加的学员进行专业的高腔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演唱、伴奏等方面,参加人员除各地民间班社成员以外,还可以是其他社会人员。
在这里,大家不仅可以学到与高腔相关的知识,也可以在一起讨论如何在继承高腔传统“一唱众合”的唱法基础上,调整岳西高腔的土调,使其更加的婉转,从而寻找新的高腔传承之路。培训目的在于宣传和推广岳西高腔,在对专业高腔传承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吸引更多的社会群众走近、了解岳西高腔,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高腔学习的队伍中来。
3.增添高腔活力
由“中心”负责,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关于岳西高腔的采风活动,并从中寻找适合岳西高腔创作的新素材,内容可以是神话传说、也可以是关于现代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新题材,再结合高腔自身的特点,运用新的创作思路、器材及媒体,创作与时代同步的新型高腔作品。此举意在丰富岳西高腔的内容,增强岳西高腔的生命力,让岳西高腔逐步与流行接轨,从而跟上时代的步伐。
岳西高腔作为古青阳腔遗脉,因民俗需要而传入,又因岳西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以保存。三百多年来,岳西高腔历经磨砺,几度兴衰。21世纪的今天,在市场经济和新文化的双重冲击下,它陷入了发展的困境。怎样才能走出低谷,走向复兴呢?笔者通过调查,认为要从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岳西高腔自身方面,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同时,应向姊妹戏曲和新兴的艺术形式学习,通过对黄梅戏等优秀剧种的兼收并蓄,使得表演达到最完美的舞台艺术效果。既可利用原有的高腔剧目加以改编,又可以重新编写剧本。在题材上,适当的添加具有时代风采的内容,如“秀美乡村”“文明县城”“乡村好人”等。在形式上,寻求与当地的旅游业、茶文化、民俗文化、黄梅戏以及新兴艺术相结合,追求经济、文化效果的最大化。高腔的旋律、节奏和技巧上既要保持原有优良传统,又能融进流行音乐的新鲜血液。从内容到形式上,进行全面的改良,从而丰富岳西高腔的内容,增强岳西高腔的生命力。二是政府方面,要根据岳西的地域环境特点,及时地出台支持岳西高腔发展的新政策,可以在加大资金投入、注重宣传推广等方面发力。如此一来,岳西高腔就会重新展示自己多姿多彩的面貌,成为岳西县名副其实的文化名片。
注:
① 黄梅戏将岳西高腔土调进行进一步的改正和调整,从而使其更加轻柔、婉转,不断促进和影响了当今黄梅戏的发展。因此岳西高腔对黄梅戏的发展和创新起到了重要作用。
[1]毛学农.岳西高腔仍未摆脱生存危机[N].江淮时报,2007-05-18(2).
[2]王文成.岳西高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构想初探[J].商业文化月刊,2009(4):107-108.
[3]赵元.岳西高腔与黄梅戏之比较[J].黄梅戏艺术,2007(4):8-10.
[4]赵元.岳西高腔与黄梅戏的对比分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7):131.
[5]赵元.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岳西高腔音乐及高腔发展传承[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2):150-152.
[6]盛霞,陈昌文,王家伟,等.铜陵牛歌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16,30(2):113-116.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Conservation Studies in Yuexi Gaoqiang under the Modern Context
Wang Ji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China)
Yuexi Gaoqiang belongs to the old rare opera in Yuexi county, Anqing city Anhui province, and it dates back to the Wanli period of the Ming Dynasty. Being the hometown opera of Yuexi people,part of Anhui culture, it has been listed in the first nationa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sts. Under the modern context, Yuexi Gaoqiang still keep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With more and more modern art's appear, Yuexi Gaoqiang is in a bind now.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tries to conceive the strategy of revitalization of its own—combined with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arts, and the government—enact relevant policies. For this will not only help to promote its being more popular with people ,but also benefit its further prosperity.
modern context ; YuexiGaoqiang; inheritance ; conservation Studies
J825
A
1672-0547(2016)05-0092-04
2016-08-30
汪健(1992-),女,安徽岳西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