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2016-02-13 14:34李加武万尧绪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媒介微信

林 凤 李加武 万尧绪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林 凤 李加武 万尧绪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沟通媒介的快速发展,人类已经步入微文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探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以及根据调查了解到的现状,探讨从加强高校师生微文化认识、提高高校师生的微文化素质、营造环境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建平台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四方面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微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加强和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也是具有很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模式改变了很多,具体表现在:网络以其“随时、随地、随心”的方式把各个地区、各行业、各部门连接成一个整体,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更影响着社会交往的思想观念,除了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更倾向于网络上的非面对面交流——这就是以微博、微信等微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沟通方式。随着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沟通媒介的快速发展,人们来到了微文化时代,就可以随时地获取海量信息,尤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大学生们,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占据着大部分业余时间,享受着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35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14 年 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5.57亿,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 85.8%。对于约 2500 万在校大学生群体,使用过手机上网的约占 99.1%。作为微文化代表的微博用户规模达到 3.3 亿,微信用户规模已达到 5 亿。由此可得出:微文化交流平台已经成为中国网民,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交平台,微文化正重塑大学生之间,大学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交流、沟通机制;信息技术变革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到微文化圈子,网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人与人沟通的每个角落。[1]那么这种情形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该如何面对呢?

一、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带来的机遇

首先,提供了新手段。由于微文化具有快速、便捷、开放、交互等优势,能够更为便捷的获取和传播信息,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微”手段与大学生及时交流,可以利用QQ、微信等方式来随时随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难题就这样轻松解决了,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和交互性。

其次,微文化明显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史为恒认为,由于微文化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大学生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最大自由度的利用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双向甚至多向沟通,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更为开放。何小明通过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提出“微文化模式”突破了传统模式的受限于时间、地域影响的问题,只要有信号、有移动终端覆盖的地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再次,微文化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互动性、实效性。冯建成认为,由于微文化对文化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传播内容图文并茂,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直接、交互、深入。郭亮认为,由于微文化背景下的沟通方式更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表达内心想法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准确、及时地掌握管理对象的情况,把握其可能出现的状况,防患于未然,所以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2.面临挑战

首先,微文化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挑战。郭宝林认为,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具有即时性差、不够便捷、无法保证隐私等缺点,所以已无法满足新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戴静认为,由于微文化背景下的“微”沟通导致大学生教育工作的主客体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工作者与被教育者角色时常发生转变,大学生了解社会更为直接,所以冲击着传统的单向、单调、静态的模式。

其次,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挑战。由于微文化中传播的有害信息会给大学生的心理、行为、思想和道德认知等造成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的难度。姜红认为,由于大学生对有害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所以有害信息的传播很容易淡化其原本就不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做一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做的、不道德的事。尹晓敏认为,由于政府对以微文化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的监管力度小、能力弱,再加上微文化的源头乱、传播快,接受者又往往不对信息的有效性及危害性进行甄别便开始传播,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变得更为复杂,难以掌控。张立荣认为,微文化环境下,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通过微沟通、微圈子迅速地传播和放大,从而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舆情环境。

再次,微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挑战。由于大学生是各类消息的最早接受者和传播者,而在一些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却因为信息技术能力薄弱,管理观念落后,新事物接收能力差等原因,落后于被教育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向被教育者靠近。教育工作者如果对所教育、管理的内容没有理解透、没有说服力,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怎能有效开展呢?

二、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微文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作者在加深认识微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上,咨询、请教了相关专家,并访谈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设计了两类调查问卷:一类是受教育者大学生(含硕士研究生),一类是教育者髙校教师(主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统计显示安徽省多所高校的学生和老师都参与了此次调查: 有安徽财经大学、蚌埠医学院、蚌埠学院、安徽省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有较广泛的覆盖面,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与说服力还是较强的,能够作为判断事实的依据。

(一)关于以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调查分析及结论

调查问题主有七个方面的内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调查大学生的上网设备情况;大学生了解的微文化情况;大学生对以微博为例的微文化的了解使用情况;大学生评价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开通、使用微博的情况;大学生了解与评价的微电影、微公益情况;大学生总体评价的微文化情况。

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900份,其中,参加调查的男生有516人,占57.3%,女生384人,占42.7%;大一学生240人,占26.7%,大二学生156人,占17.3%,大三学生145人,占16.1%,大四学生190人,占21.1%,研一学生86人,占9.6%,研二学生60人,占6.7%,研三学生23人,占2.6%。所以是一次覆盖较广的很有效的调查活动。调查显示:89%的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以微信、微博、微电影等微文化的主要内容,95%的学生都了解,并且92.3%的学生都开通了微信、微博;在关注对象中,87%的学生用微信、微博作为社交工具第一位来了解、关注同学、朋友,71%关注学界名人,52%关注体坛文娱明星,48%关注学校、学院、老师,52%的学生认为教师开通了微信、微博,76%的学生都没有与教师进行过微信、微博互动、交流,但7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微信、微博对其学习是有帮助的。64%的学生认为微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 58%认为微文化正代表着未来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自己应该积极参与。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 广大的学生已清醒认识到微文化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2)广大的学生既美好地期望高校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活动能充分利用微文化的各种形式又强烈地不满现状的一种纠结。

(二)关于以高校教师为对象进行的调查分析及结论

调查问题主要有五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情况;调查高校教师们了解微文化的状况;调查高校教师使用和评价的以微信、微博为主的微文化情况;高校教师了解与评价的微电影、微公益情况;高校教师认识与评价的微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情况。

调查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08份,参加调查的男女教师大约各占一半,其中56%为学工老师(含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44%为其他教师。调查显示45%的教师不了解微文化的概念,但96%的教师都知道“微信、微博”,并且82%的教师开通了微信、微博,在关注对象中,62%的教师第一位关注朋友,53%关注网络名人、学界名人, 51%关注学校、学院、学生,63%的教师认为微信、微博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61%的教师认为与学生进行过微信、微博互动、交流;68%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微信、微博以转发居多;76%的高校教师认为微文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后教育大学生时,必须要考虑到微文化的因素,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的结果,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广大高校教师虽然还没有清晰地理性意识到微文化这一新事物,但都有基本的了解和参与。(2)广大高校教师思想上都认识到微文化已深远地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行为上还未积极利用微文化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微文化背景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探讨

随着微文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受到影晌,所以必须重视这种现象。

(一)加强微文化思想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提高效率,就要让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教师清醒地意识到:已经来到微时代,微文化要融入到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那么,该如何面对呢?

1.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思想的重视

由于当前各类高校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都要接受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指导,受他们制定、发布的各种政策、规章制度的制约,所以政府部门思想的重视是搞好思政工作的前提。

2.高校领导需要加强思想认识

各高校如何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高校领导的思想重视密切相关。前面的调查显示:高校思政工作开展得好,一定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相反,不太重视这项工作的话,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3.高校教师更需加强思想认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贯彻落实主要是通过髙校教师(学工老师和思想政课教师)来体现的, 教师的言行举止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诸多方面。只有教师清醒地意识到当前微文化环境下的思政形势,才能强迫自己去了解、去学习新事物,从而在自己的工作中去实施、去体现。需要说明的是:部分高校教师自认为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教书”)才是正道,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与他们没有关系,那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和学工老师的本分的事,这种认识对“教书育人”的教师本分遗忘了,所以要提髙全体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

(二)亟需提高高校师生的微文化素质

在微文化时代这个新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还要有在新技术条件下开展工作的业务素质,所以提高高校师生的微文化素质势在必行。

1.教师微文化素质的提高

当前教师提高微文化素质,需从以下三方面努力:一要具备对微文化这个新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精神。具体体现在对微信、微博等微文化的了解、熟悉和运用。二要多关注社会,多参与社会实践。微文化的内容绝大部分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来自于人们的所思所想,要适应微文化,引领微文化的发展,就要求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多关注社会,多独立思考,多投身社会实践。第三, 积极投身到微文化实践,就需要不断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网络知识和技能,才能够轻松地运用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互联设备。[2]

2. 营造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虽然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有较好的微文化素质的基础,但是各种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的微文化环境,很容易误导“三观”还在形成中的大学生。所以, 提高大学生的微文化素质,应主要借助于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这个概念,讲的是人们在面对各种传播的媒介信息时,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包括:认知能力、选择能力、接受能力、使用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过程中的反应能力。具有正确、理性的媒介素养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部分,亦是媒介使用者的现实需要。

(1)合理设置课程,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

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主要手段是设置媒介素养方面的相关课程,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注重对专业课程的把握和利用,合理设置媒介素养相关课程的比重,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普及大学生媒介素养基本知识,加强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素养的认识,从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合理、合法、文明地使用各种新兴媒介,遵守媒介基本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来提高大学生甄别和摈弃有害信息的能力。

(2)增加社会实践活动,辅助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样化方式的开展,传统的单一培养模式难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开展学术活动、知识讲座、社会实践等形式辅助学生学习媒介素养相关知识,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媒介素养提升的活动中去,引导学生提升媒介评价能力。[3]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补充相对枯燥的媒介专业课程的,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提高媒介素养。

(三) 创建平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微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具有其独特的传播手段。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微文化背景下,就要充分利用好各种“微”平台、“微”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网站建设

微文化本身是一种网络文化,微文化的传播都是通过网络传递。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校园主题网站建设,利用网站这个新平台来开展教育工作,积极占领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而且通过主题网站平台,让大学生们可以实现资料快速查阅、信息共享、互动交流等功能。在建立网站的过程中,应注意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第一,网站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围绕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进去;第二,网站要接地气、生活化、有针对性。由于网站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网站必须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内容要丰富,才能对大学生产生吸引力,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进来,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充分利用各种“微”平台

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已经深入融合了微博、QQ、微信、朋友圈等“微”工具。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使得大学生的交流突破了传统的沟通模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这样大学师生可以自主、自由、充分地进行沟通,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率。大学老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微”工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方式既快捷又省时,使得教育工作更为互动、有效。[4]当然,微文化时代下的各种“微”工具有各自的优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例如微博,具有全天候发布信息的功能,其更注重信息的单向传播,信息发布者随时可以发布自己的心情、想法,供好友浏览;例如 QQ,注重即时通讯功能,使用者可以随时建立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聊天模式进行即时沟通;例如微信,也是一种即时聊天工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微信随时与大学生进行包括文字、语音、视频在内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信息的传递,丰富的沟通方式,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为形象、生动,更容易为大学生接受,进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1]窦苏明.浅议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及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234.

[2]冯建军,傅淳华.多元文化时代道德教育的困境与抉择[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5-40.

[3]宋守信.微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之道——常态社会微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8-11.

[4]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Under the Micro-cultural Contex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Lin Feng,Li Jia-wu,Wan Yao-xu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blog, WeCha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micro" communication media, human beings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micro culture, in this context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icro cultur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quo of research how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study from micro cultural understanding, improve the college students micro cultural quality and create an environment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and Countermeasure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create a platform to enrich the mea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ur.

micro-culture;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672-0547(2016)05-0078-04

2016-06-20

2013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财经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2013szxm033);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杏林春工作室”(Szzgjh1-1-2017-12)

林 凤(1973-),女,安徽潜山人,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李加武(1985-),男,安徽舒城人,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万尧绪(1987-),男,山东临沂人,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媒介微信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谈谈高校教师的教学学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微信
基于模糊多标准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