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金梅
MHK(简称“民族汉考”)是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的中国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2001年4月启动研制,2010年开始在新疆实施。MHK 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方面考查应考者驾驭汉语的能力,对语法、话语、社会文化的使用能力,在语用之中考查语法。MHK 包括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一)笔试题型分析。总分达到195 分,且单项成绩分别达到55 分者,方可获得MHK 笔试合格证书。一是听力理解主要考查学生在汉语交际中对言语信息的把握能力。包括判断情境、内容、说话人语气、态度、人物身份关系;理解特定词语、成语、惯用语等。二是阅读理解内容庞杂,考查汉语词汇、语法、语用及文化等方面知识。三是书面表达从掌握汉语语法知识和运用汉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两方面考查学生的汉语运用情况。
(二)口试题型分析。口试包括朗读和回答问题。主要考查学生普通话语音、声调是否正确、快速概括文章大意并能顺畅流利地表达思想且语言得体的能力。“MHK 是一个科学的汉语水平评价工具,可以比较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检验汉语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鞠文雁,2010)。以新疆大学2010 级1,118 名首次参加MHK 的预科生成绩为例(杨伟、崔新丹,2012 ):12.4%的学生未达到三级。口语和书面表达是薄弱环节,平均分分别是72.31 和67.89。阅读和听力稍好,平均分分别为73.18 和81.33,都未达到85 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中华文化知识的欠缺必然在语言运用上有所反映。崔巍强调在预科汉语教学中进行文化知识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这是民族学生汉语知识欠缺的地方。
预科生要想获得MHK 等级证书,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必须了解,但这却是预科汉语教学的短板。新疆各高校普遍使用的是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汉语》系列教材。以精读1 ~4 册教材为例,共120 篇文章,涉及文化30 篇:风俗习惯5 篇;古典文学艺术4 篇;历史4 篇;传说故事等3 篇;传统节日3 篇;汉字3 篇;古代教育2 篇;科技成就2 篇;山寨文化1 篇。中华文化涉及语言、文学、教育、历史、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反观我们的预科教材,涉及内容实在有限。且大部分高校选用的是2 ~3 册,其中涉及文化的仅9 篇。
(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学习。新疆高校预科学生的汉语学习是典型的第二语言学习,尽管他们已经学习了10年汉语,但是在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均存在问题,特别是缺乏中华文化的系统学习。中华文化知识仅靠课堂教学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利用网络等新媒体使学生习得中华文化。
(二)中华文化习得的策略。
1.将中华文化引入课堂教学,发挥课堂基础性作用。基于民族预科生大都是在课堂学习汉语的现实,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最大限度地强化中华文化的输入。可利用课前5 分钟时间,通过讲故事、图片展示、脱口秀、民汉文化对比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知识,形成制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
2.发挥第二课堂的重要作用。大学第二课堂是高校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教育过程和课程体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国内一些高校已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并规定学分修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作为预科新生,在抓养成、树学风、明纪律的第二课堂活动主线上,利用知识竞赛、文艺演出、辩论赛、中华文化展览、学生剧院、民族乐器协会、书画社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中华文化知识。注意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发挥好第二课堂的补充作用。这需要学生处、班主任、学生做好沟通协调,结合专业特点选择能激发兴趣和提升中华文化素养的第二课堂活动。
3.发挥新媒体优势促进预科生中华文化习得。教师可充分发挥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作用,强化预科学生中华文化习得。譬如建立班级微信群、QQ 群,由专人负责分专题定期上传有关中华文化知识,通过口述、PPT 演示、视频播放等形式将心得在全班展示,加深理解。
4.逐步扩大民汉合宿比例。要顺利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构建良好的汉语言环境是提高汉语习得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据调查“87.7%的预科生对民汉混住持认可态度”(艾尔肯·吾麦尔、刘秀明,2010)。民汉学生混住既是不同民族之间加强了解沟通、增进民族感情的方式,又是相互学习语言、促进文化交融的有效手段。各高校应科学统筹、合理扩大合宿比例。
5.积极构建高校预科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强大表现力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重构学生知识结构;此外,它的学习不受时空条件限制。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优势,构建网络自学平台布置相关汉语作业,要求学生定期完成教师定期检查,调动学生学习参与度。
6.加强预科后汉语习得研究。预科阶段是顺利进入专业课汉语授课学习的过渡阶段。预科后学生的汉语能力仍需继续提高。各高校应将汉语言习得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教学语言汉语来加强学生汉语言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真正用汉语进行专业课学习、将来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打下牢固的语言基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语言学角度讲,教一门语言就是教一门文化;学一门语言就是学一门文化。新疆预科汉语教学不能忽视文化教育的要求,这也是促进新疆社会稳定、实现“民汉兼通”的应有之义。
[1]谌梅芳.MHK 模式下的新疆职业院校任务型汉语教学研究[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3,2
[2]鞠文雁.“民族汉考”与双语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5
[3]杨伟,崔新丹.新疆大学预科生MHK 成绩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12,1
[4]崔巍.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中文化因素的探求与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9
[5]邢崇.关于“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需求”调研报告[EB/OL].百度文库,2010 -11 -11
[6]魏志渊,楼程富,毛一平.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设计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5,4
[7]艾尔肯·吾麦尔,刘秀明.汉语授课中少数民族学生文化接受能力和认同程度的调查分析——以喀什师范学院为例[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