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管理研究文献述评

2015-03-19 06:35凌艳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技术标准标准化战略

凌艳平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推进,中小企业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中小企业的发展也遭遇到众多的问题,比如产品质量、市场准入、技术发展、企业规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企业加强标准化战略管理。但现实中,很多中小企业为了生存而无暇顾及标准化,甚至会为了获得某个标准认证而与咨询机构合谋作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矛盾,中小企业应该怎样进行标准化战略管理等等问题,对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围绕着这个主题的文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标准化战略研究

标准化战略起始于对其定义的理解。尽管世人对标准的认识已经比较普遍,但对标准的定义却依然众说纷纭。约翰·盖拉德(1934)、桑德斯(1972)、松蒲四郎(1981)对标准的定义是比较经典的,也是被引用得比较多的,就连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定义标准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这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标准是“被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为产品或其加工或生产方法提供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我国政府等同采用了ISO的定义(GB/T 2000.1-2002)。这些定义主要强调了制定标准的出发点、标准产生的基础、标准的重复性特征、权威机构批准等内容(李春田,2005)。然而,其他一些学者基于对标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而从其他各种角度提出了标准的定义。Tassey(2000)将标准定义为“对物品(产品)、过程(流程)或版式等加以限定以取得一系列的一致性规范”。Henk de Vries(1999)深入对比分析了各种不同的标准和标准化的定义,然后从学术上给出他自己对标准的定义。他非常独特地从“匹配”(matching)这个角度审视标准,认为标准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匹配问题而提供一套“有限解决方案”。相对而言,ISO 给出的标准定义过于严格,更多只适合标准化组织所制定的正式标准(de jure standards),却将在现实领域中大量存在的“事实标准”(de facto standards)排除在外;而de Vries的定义更加学术化,更多地揭示了标准化问题的实质,即匹配问题,但由于高度抽象,这一定义在研究的操作性上反而显得不足,关于“实体”的界定显得过于宽泛(王平,2011)。

尽管对标准和标准化的认识和定义尚存诸多争议,但将标准化战略作为国内外市场竞争越来越重要的手段已成为共识(Shapiro and Varian,1999)。标准化战略分为区域、国家、行业、企业四个层次(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07)。欧盟在建设欧共体一体化市场的过程中很早就意识到了标准协调和一致的重要性,因为成员国家之间标准的差异而导致建设的巨大障碍,也因此在推动区域和全球标准协调与统一方面做了很多实际工作(陈淑梅,2005)。Dreze(1961)比较了关税壁垒和标准差异,发现这两者都会引起共同市场的不完善,但后者引起的不完善持续时间要比前者长得多。Balassa(1961)提出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只有两者同步,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拉美国家甚至会比欧洲的优势更明显。WTO(2005)以“贸易、标准和WTO”作为当年年度报告的主题,专门研究了标准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获得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导权已经成为众多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不仅制定出国家层面的标准化战略,还制定出竞争的具体领域和具体策略。比如,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三个标准化国际影响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国情,分别将其标准战略确定为“控制型”、“控制、争夺型”和“争夺型”,韩国等一些新兴经济体则选择了“追赶、跨越式”的标准战略(刘双桂等,2005)。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也专门作出了标准化战略部署,不仅专门出台了《标准化改革方案》,还在《中国制造2025》中特别要求“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制造业创新能力。

二、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企业层面的标准化战略,最早的论述来自于Taylor(1911),“日标准作业量”成为其科学管理的基础。Michael E.Porter(2002)明确提出,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流程规范来获取竞争优势。具体包括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研究。

在技术方面,标准是促进技术创新还是限制技术创新有着长期的争论。Marshall(1919)是标准促进技术进步观点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在既定条件下,标准技术是市场选择的最优结果。松浦四郎(1981)、Cowan(1992)、Swann(2000)、DTI(2005)从约束技术的多样性角度建立了多个模型来说明标准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Bauer(1980)、DIN(2000)、Blind(2009)等认为标准加快了创新技术的扩散与转移。孙秋碧、任劭喆(2013)从标准化角度提供了一个技术创新的演进路径。但是,也有不少学者坚持标准阻碍技术进步的观点,其原因主要是担心技术锁定(lock-in)的问题,也就是担心次优技术,或者其他非最优技术,最终成为标准。被用来证明这个观点讨论最多的案例是QWERTY 键盘案例(David,1985;Cowan,1990;Dheber,1995)。其他的案例还包括佛罗伦萨教堂的时钟、蒸汽机车被内燃机车取代、核能氢水反应堆等(Arthur,1989)。Hanseth 等人(1996)则进一步从微观角度明确提出厂商也有将标准锁定于非最优技术的“激励”。

在管理方面,企业管理中标准的影响包括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内容。首先,所有标准化过程均涉及对技术知识的编码,有助于缄默知识在标准制定参与者之间的传递(Blind,2004)。标准的实施本身也是一个信息传播和技术普及的过程,有利于增加使用者之间相互交流、吸收知识的机会(de Vries,1997;Krechmer,2000;DTI,2005)。充足的信息可以帮助企业减少研发活动的经济风险,提高产品质量(Oakland,1994),发展规模经济(Perez,1994),降低成本(Swann,1994;Adolphi、Kleinemyer,1995)。对于参与到标准化过程中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突出,因为它们能够更多接触其他企业的研究成果,乃至当前的技术前沿和最佳实践(DIN,2000)。

其次,模块化生产组织是一个重要的产业发展途径,模块化生产也是现代产业组织的主导(青木昌彦,2003;李想、芮明杰,2008),其前提是生产在空间上能够实现分离,这不仅要求生产技术和产业价值链的细化和可分解性(Baldwin,Clark,1997),还要求各分离空间与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而各生产模块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纽带就是标准(Castells,1996;Sturgeon,2003)。标准按照一定的规则,如柔性契约连接的“网络型”治理模式,通过其界面结构将各自独立的模块组织链接起来,完成单个模块和整个组织的价值创造(朱瑞博,2003;罗珉、何长见,2006)。

再次,基于标准给厂商可能带来的市场垄断等效应,从技术的选择、标准的制定,到标准的使用,厂商围绕着标准的竞争异常激烈。首先是技术的选择,越来越多的厂商提前进行布局,在技术研发、专利申请、标准制定之间形成一套完整的战略路径,企图对整个产业进行有效控制(文嫮,2007;张平,2011)。接着是标准的制定,用户基数、网络外部性、架构特权等特有的性质得到充分考虑,以削弱价格、技术、品牌等方面的传统竞争优势(Ferguson、Morris,1993;Shapiro、Varian,2000;翁轶丛、陈宏民,2001)。最后是标准的实施,将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成功纳入标准的厂商,会根据市场和技术情况,选择技术标准的开放与否,以及开放的模式、收费的多少与方式,来阻止竞争厂商分割其用户基数,以确保其长期的竞争优势(Farrell、Shapiro,1990)。

三、中小企业标准化战略研究

相对于大企业,小企业有其特殊的地方。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员工结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等等,都存在着一些劣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11)。因此,在标准化方面,中小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难以显现出来。王季云(2008)认为,中小企业承受标准化风险能力差,特别是公权标准和事实标准的并行使标准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标准化风险。中小企业无法承受标准制定所需的资金和时间成本(Katz and Shapiro,1986)。王沁彤(2008)分析中小企业不将标准化工作列入企业发展规划的原因时,发现中小企业“先求生存,无心标准化”的情况比较普遍。朱蔚清(2010)对中小企业ISO9000 认证情况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企业重“取证”,轻“贯标”,觉得没有从中获取真正的收益,甚至出现企业与咨询机构之间“合谋”造假,为了取证而认证。

但是,事实上,标准对中小企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作用。ISO(2006)为第37 届世界标准日设计的祝词就是“标准为小企业创造大效益”。从标准化的动力上来看,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弱,尽管更多参与标准制定的还是大企业(Katz、Shapiro,1986)。通过技术标准,而不是简单的资金支持,来引导和支撑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是很多国家在进行政策设计的时候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卢文娟、申其辉,2011)。Peter Grindley(1995)根据企业的发展阶段和技术能力,为企业设计了跟随、领导、参与、放弃等不同的竞争策略,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只是简单的跟随或参与,还可以在技术能力允许的条件下,选择标准领导的策略,以实现整个企业竞争能力的飞跃。毕克新等(2007)以技术标准具有的提供知识存量和反应功能需求两种职能为基础,建立了技术标准影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模型。毕克新等(2008)进一步分析了技术标准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双重复合作用机理。李庆满和杨皎平(2012)以辽宁锦州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集群视角下中小企业技术标准联盟的构建与治理问题。赵志伟等(2012)以安徽芜湖通力公司标准化实践为案例,研究了企业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争取掌握行业话语权的方法与途径。邓洲(2014)以TD-SCDMA 为例,阐述了技术领先者和技术赶超者的不同标准战略。金桂荣和张丽(2014)提出针对不同能源消费和排放总量的中小企业实施不同的降耗标准,有利于整体上提升中小企业的节能减排效率。齐欣和王策(2015)通过对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出口数据的实证检验分析了中小企业出口过程中技术标准可能产生的冲击与推动两个不同方向的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技术标准意识,主动投入技术标准进程,才能消化吸收技术标准的积极推动作用。

四、文献述评

根据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得出几个结论:

1.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宏观上,标准的战略意义已被广泛认同,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我国也通过国家级文件对标准战略作出具体安排。

2.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来发挥标准化战略的具体作用。技术方面,标准对技术创新及其成果的扩散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可能存在消极的影响,企业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获取积极作用而规避消极影响。管理方面,标准通过知识管理、生产管理和市场管理等途径来推动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3.由于企业规模、技术能力、员工结构、资金实力、融资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小企业在标准化战略方面不一定非常积极,但已有不少案例证明标准对中小企业的商业模式、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有着积极的影响。

4.在企业标准化战略管理研究的具体内容上,较多为宏观抽象的战略思考和运行机制的纯理论推演,较少考虑到企业规模大小、实力强弱、发展阶段的差异。

[1]Andrea P,Francesco V.Network Effects in Technology Acceptance:Laboratory Experimental Evi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0,(30):68-77.

[2]Auriol E,Benaim M.Standardization in decentralized economi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550-570.

[3]Blind K,Thumm N.Interrelation between patenting and standardization strategies:empirical evidence and policy implications.Research Policy,2004,33(10):1583-1598.

[4]de Vries H J.Standerdization.A Business Apporach to the Role of National Standerdization Organizations,Boston,Dordrecht,Lond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1999:18-21.

[5]Elizabeth Asiedu.On the Determinants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o Developing Countries:Is Africa Different?.World Dvelopment,2002,(30):107-119.

[6]Funk J L.Standards,dominant designs and preferential acquisition of complementary assets through slight information advantages.Research Policy,2003,32(8):1325-1341.

[7]Gandal N.Compatibility,standardization,and network effects:Some policy implication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02,18(1):80-91.

[8]Gregory Tassey.Standardization in technology- based markets,Research Policy.2000,(29):587 –602.

[9]Junjun Hou & Zheng Liang,MNC’s participation in Chinese Standardization,Asia- Pacific Tech Monitor,Jan- Mar,2012:25-31.

[10]Krechmer K.The Fundamental Nature of Standards:Technical Perspective.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2000,38(6):70-85.

[11]Mueller,J.Patent misuse through the capture of industry standards.Berkley technical law journal,2002,17(2):623.

[12]Wang Ping,Wang Yiyi,Standardization Strategy of China--Achievements and Challenges,East- West Center Working Papers,Economic Series,No.107,January 2010.

[13]Wei S.J..How Taxing is Corruption on International Investor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2000,(82):1-11.

[14]WTO.World Trade Report: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trade,standards and the WTO[R].2005.

[15]曾德明,彭盾.技术标准引致的产业创新集群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08,29(2):97-102.

[16]陈国宏,郭弢.我国FDI、知识产权保护与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实证研究.中国工业经济[J].2008,(4):25-32.

[17]程鉴冰.最低质量标准政府规制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2):40-47.

[18]邓洲.标准导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J].经济管理,2014,(7):19-29.

[19]邓洲.中国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2010,47(2):113-123.

[20]耿乃国.信息通信技术产业标准竞争与合作研究——基于网络效应的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50-77.

[21]龚艳萍,周亚杰.技术标准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晌——基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8,24(4):15-19.

[22]侯俊军.标准与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发展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2:19-39.

[23]金桂荣,张丽.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4,(1):126-133.

[24]邝兵.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130-175.

[25]李传荣.基于网络效应的我国企业技术标准竞争策略分析[J].技术经济,2008,27(8):23-28.

[26]李春田.标准化概论(第5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7]李想,芮明杰.模块化分工条件下的网络状产业链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1-7,17.

[28]凌艳平,万欣.我国标准化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实证研究[J].求索,2009,(12):35-37.

[29]卢文娟,申其辉.标准求解中小企业败血根源[J].中国科技投资,2011,(9):52-54.

[30]骆品亮,殷华祥.标准竞争的主导性预期与联盟及福利效应分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9,12(6):1-11.

[31]裘涵.技术标准化研究新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2-25

[32]宋铁波,唐研,何丹.新形势下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与展望——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研讨会会议综述[J].管理学报,2014,(5):669-674.

[33]孙秋碧,任劭喆.基于技术标准化的技术创新演进路径构建与协调[J].求索,2013,(10):1-4.

[34]王季云.技术标准选择:中小企业竞争的起点[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126-129.

[35]王健,梁正.从WAPI 看全球科技治理时代标准设定[J].科学学研究,2008,(2):85-89.

[36]王平.标准化的“匹配问题解决方案”定义与标准化史研究[J].标准科学,2011,(7):6-11.

[37]王沁彤.标准为中小企业创造大效益[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14):26-27.

[38]王耀中,陈文娟.行业标准与中国机械行业进出口贸易——基于1985-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 因果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9,(3):30-36.

[39]文嫮.技术标准中专利分布影响下的价值链治理模式研究——以移动通信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4):(119-127).

[40]闫涛.不同阶段下企业技术标准竞争战略研究[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8,(10):20-24.

[41]晏绍庆,马娜,邵启雍.关于我国标准化战略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07,(7):21-23.

[42]杨锋,王金玉.主要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经验[J].标准科学:2011,(1)87-93.

[43]杨武,吴海燕,杨成鹏.基于“技术—市场—规制”模型的技术标准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22(001):18-25.

[44]姚远,宋伟.技术标准的网络效应与专利联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2):29-35.

[45]张杰藐.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协调性与自洽性研究[J].求索,2012,(11):35-37.

[46]张米尔,冯永琴.私有协议:技术标准的新形态及生成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4):17-22.

[47]张平.冲突与共赢:技术标准中的私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5-89.

[48]张泳,黄柳婷.标准竞争,组织创新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7):17-21.

[49]朱蔚清.ISO9000 标准在中小企业实施中的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2010,(2):79-80.

[50]齐欣,王策.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收益影响研究——基于高新技术领域中小企业的经验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5,(4):123-129.

[51]毕克新,王晓红,葛晶.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7,(12):164-165.

猜你喜欢
技术标准标准化战略
浅析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标准化简述
深海采矿船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订
对特高坝抗震设计及相关技术标准的探讨
战略
网络文学IP化的“技术标准”——以《琅琊榜》为例
战略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