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冬 郑春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保护及传播方法研究
——以陶瓷工艺为例
王 冬 郑春辉
[摘要]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更热衷于网络文化传播,而一些心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通过计算机动画等新媒体技术,经由三维立体塑造,可以产生模拟陶瓷工艺的艺术效果,并通过计算机渲染表现出陶瓷纹理的艺术魅力,以此创作更具有观赏性的艺术作品,并增强大众对于传统陶瓷工艺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瓷工艺;新媒体技术
[作者]王 冬,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郑春辉,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工程师。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肯定,而陶瓷作为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它的传播有利于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的普及。
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等行业中有着各种创意的应用,在这其中,就不乏与三维建模技术相结合,利用设计带给人们的这项艺术感染力的同时,有效地清除了人们在参与制陶这一工艺上时间、空间、设备、成本等因素的束缚,其真实的三维画面更是给人们虚拟沉浸感。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艺术作品中包含着创作者的情感,这些情感可以追溯到创作者的艺术创作过程,并以视觉符号的形式传递给外界受众。这个过程是创作的原始情感的出发地,也是艺术品能体现其艺术性所在的关键。陶瓷的纹理表现出了很强的艺术性,其实往往还包含着很大的信息量。通过对陶瓷纹理的研究可以发现,这些纹理中往往藏着瓷器所生产的年代的一些历史和文化。陶瓷真正的魅力也在于此,它不是通过文字向人们传达内容,而是通过一些图形的组合和变化来表达情感与传承文化。通过计算机对陶瓷的纹理进行绘制,在三维软件中渲染技术直接影响绘制效果,画面的渲染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画电影里用到的离线渲染,这种渲染技术可以说是为了追求真实感而不计成本的;另一种3D游戏中使用的实时渲染,这种渲染技术相比较之前的一种,由于需要保证速度而必须要在画面质量上做出妥协和让步。离线渲染和实时渲染两种技术都在不断飞速进步,特别是后者的效果正在不断的逼近前者。本文方案设计旨在将二者有效结合,以类似3D游戏化的方式出现,在其效果像照片般真实感靠拢的同时添加进计算机绘制的艺术创作元素,对陶瓷的艺术效果有更好的表现。
本文方案设计中,经由几个步骤便可完成制陶工艺的计算机模拟,有力地表现了制陶工艺的艺术特征,这种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看到设计的潜力。计算机技术在融入艺术创作过程中所带来的是思路的拓展、迅速的表现、形象的模拟、更为成熟的选择和更为有效的存储,它突破了以往在艺术创作思维、创作方法、创作表现方面的限制,把艺术家和设计师带入一个崭新的领域。计算机是非自然的创作空间,人们必须翻转创作的传统状况,中国陶瓷作品仿真研究这种非真实感绘制正是实现了技术和艺术的统一,信息时代的这种表现手段是具有其独特意义的。
以陶瓷为代表的艺术工艺品被认为是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殊性质,工艺过程往往倾向于留在自己的独立作坊,通过工匠与工匠间知识的传递来确保生存。这一重要的艺术过程浓缩能工巧匠们的技艺和所在区域的历史。通过虚拟现实的再现,提供给大众虚拟体验制作陶瓷技艺的过程。用户可以按照从开始如何创建这样的艺术品,了解创建过程的每一步,并详细分析其要点。通过三维技术实现虚拟
的创作过程,提供了接触并获得原物料的互动过程,也是陶瓷创作过程中的材料准备阶段,按照流程设计的创作步骤提供给人们创作陶瓷的虚拟环境,一个可以提供不同环节的互动,同时为用户提供了选择每一步可执行情况的机会,在每一步执行时保存要深入研究的内容。具体的虚拟创作过程与陶瓷工艺品的工作流程一样,在不同阶段细分为不同的方式,应用程序包括五个阶段,在三维虚拟环境里,方案设计中有一整套该场景需要的材料和工具,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简短的视频来对艺术作品的制作过程以及所需要执行的操作进行提示。引导体验者能够熟悉场景主题和虚拟环境。这种“被动”引进后,三维环境就有了互动性,并允许用户选择各种热点引发的事件,如主体的可视化、活化等互动栏目。不同的互动环境就是不同的虚拟房间,每个代表和解释相应的陶瓷工艺创作阶段,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选择特定敏感地区。这些领域触发有关历史或技术方面翔实的材料,如文本、图形或影像,再加上一个“退出”(一扇门、一个标志或其他类似的很好识别的元素)到下一阶段。各个场景的过程是线性关系,允许用户按照整个创作过程中非常简单的交互方式的引导来制作,从而让没有虚拟现实环境体验经验的人可以快速熟悉并掌握该虚拟现实界面。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中的现场感和交互性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充分的发挥自身主动性的行为空间,现场感能够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创作气氛,让人们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能够很好地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带动人们的创作情绪。交互性则是这个计算机模拟陶瓷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性表达,人们通过计算机的反馈进行下一步的创作计划。通过计算机辅助生成陶瓷作品,从而产生与传统手工艺制造风格特点趋近于一致的陶瓷工艺,进而实现多种陶瓷效果。
在这个虚拟的三维场景里,人们在虚拟环境中通过与平台的交互性和沉浸感实现了陶瓷工艺创作。在虚拟场景里的创作过程中,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这一技艺的创作过程,同时也将收获陶瓷技艺创作艺术性的审美体验。
此外,本套传播方案中还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构思,即利用图像输入,经鱼眼校正后进行图像边缘提取的技术:基于图像输入边缘提取技术,结合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计算机的精度计算通过三维数据快速生成3D组件,为用户提供快速创建模型的体验。这一技术要点在于模型的形状及结构应该服从于其投影,复杂模型将会被系统划分成几个简单部分,基于观察的基础上,可以将复杂模型定义为由圆柱体、长方体、锥体等简单模型所组成。这样一个技术的实现将会最大限度方便一些非专业人士,弱化技术手段上的差距,大家可以通过照片中提取的三维工程文件,并借此重建3D场景,也可以通过改变工程文件参数并粘贴回这张照片的方式改变原始图像。通过这一技术,可以有效地缩小专业手工艺人与非专业人士之间的差距,让更多非专业人士也可以随时通过手机拍照的简单方法参与到3D模型创建过程中,在本套方案中,这项技术的主要用途在于通过照片恢复一些不完整的陶瓷工艺品,同时由于其在人机工程学原理上,很好地将复杂技术过程隐藏化、后台化,也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简单的陶瓷制作工艺中,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起到很好的促进传播作用。
陶瓷作为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计算机陶瓷工艺所要达到的不仅是对传统手工艺在效果上的全面模仿,还应进一步开发出计算机陶瓷工艺本身特有的艺术效果来;另一方面,采用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受众的媒介需求,使普通大众能够更为便捷和轻松地接触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通过多媒体演示和互动操作增强大众对于传统陶瓷工艺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陶瓷工艺从业队伍当中。[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保护模式与媒体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CXW016)、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青年项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传播与设计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1C038)、黑龙江省艺术规划课题青年项目“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与实践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1C014)]
【参考文献】
[1]谭必勇,张莹.中国陶瓷意境营造及其审美内涵[D].山东大学,2011.
[2]李兵.论当代新徽派陶艺发展之路——由《瓮城》的创作谈起.[J].美术教育研究,2012(13).
[3]裴张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4]黄山涯,詹沐清.视频影像表现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12(1).
[5]滕继濮,周明全:用虚拟修复传承文化遗产[N].中国文化报,2012-12-04.
[6]刘玉宝.赣南客家制瓷艺术数字化保护与传播[D].江西理工大学,2012.
[7]孙晓燕.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展示—以禹州传统钧瓷手工艺为例[J].艺术生活,2013(3).
[8]江林娜.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索[J].南昌大学学报,2010(12).
[9]Naoko Toas,Seigow Matsuoka,Henry Thomas.Interculture computing:Zenetic computer[C]//SIGGRAPH’04:ACM SIGGRAPH 2004 Emerging Technologies.New York:ACM,2004:11.
[10]Naoko Tosa,Hideto Obara,Michihiko Minoh.Hitch Haiku:An interactive supporting system for composing Haiku poem[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9(5309):209-216.
[11]Adrian David Cheok.Art and Technology of Entertainment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M].London:Springer London Ltd,2010:195-199.
[12]季虎,孙即祥,等.图像边缘提取方法及展望[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