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以剪纸艺术为例
陈俊羲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重要财富,联合国及世界各国在数字化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在该方面起步较晚,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有效地保护与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迫在眉睫。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以剪纸艺术为例,对中国剪纸艺术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介绍与分析,探究数字化手段保护剪纸文化、传播剪纸文化,从而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效果以及数字化手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数字化;传播
[作者]陈俊羲,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当今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的代名词而家喻户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宝贵财富,关系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传承。与有形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指尖之沙,稍有不慎,便不可挽回。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与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世界各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发有效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是加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手段,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
(一)追溯剪纸艺术的历史
中国剪纸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能够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视觉上的享受,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剪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据考古推测,剪纸艺术最早被发现于北朝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关于剪纸艺术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应该出现在汉代,纸的发明促进了剪纸艺术的出现、发展与普及。渐渐的剪纸艺术经历了大发展时期的唐代剪纸,到宋代制纸业的成熟,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条件,直到明清时期剪纸艺术走向了成熟,达到鼎盛。源于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剪纸作为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源远流长。
在中国,剪纸艺术形式多样,不论是技法还是纹案类别,或是南北地域差异,剪纸艺术都反映了不同的民俗特色。总体来说,剪纸在制作形式上可分为刻纸、窗花或剪画;剪纸的制作工具通常为剪子、刻刀等;剪纸的载体也是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材质大致可分为纸张、金银箔、布、皮等。
(二)剪纸艺术的发展现状
中国剪纸艺术,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范之作。中国剪纸艺术的专管部门与中国剪纸民间保护机构都加大力度促进剪纸文化的保护与传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对中国剪纸文化的艺术价值给予高度评价。
中国剪纸最常见的是窗花,由刺绣工艺演变而来,民间老百姓家家都会剪窗花来作为装饰,窗花作为装饰品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民俗,每逢佳节,许多人家都会在窗户上张贴窗花,也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尽管中国剪纸艺术远近闻名,但它如同不可示人的珍宝被藏掖着,渐渐被人们所忽视,导致剪纸在传承和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面临失传的险境。近年来,中国各地地方政府部门以及民间剪纸艺人开始重视,加大对剪纸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以广灵剪纸为例,广灵剪纸传人张多堂带头建成了中国首家剪纸博物馆,它是中国唯一的剪纸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园区。针对剪纸人才匮乏的问题,广灵县也创办了剪纸培训学校,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剪纸事业,为广灵剪纸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身力量。不论是产业园区的建立,还是剪纸培训学校的创办,对广灵剪纸艺术未来的传承和发展都做着不懈努力,这为广灵剪纸艺术走出山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平台。
中国剪纸艺术起初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变迁的冲击与影响,剪纸艺术更倾向于“民间化”,因此,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流传在民间。长期
以来中国剪纸艺术逐渐被人遗忘,人们逐渐忽视这项民间文化,这门手艺如果消失了,剪纸就会成为绝技。例如,在过去,陕北人居住的窑洞中经常贴有剪纸,如今却很难见到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论踏入乡间还是在繁华的都市,我们都很难见到门栈、窗花、喜花等多种样式的剪纸。剪纸艺术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任务,我们必须要立足于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模式,才能让剪纸艺术面向未来,发扬光大。
(一)基于“虚拟交互式”的剪纸体验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更加注重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真实感与趣味性。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顺应当今科技发展趋势,开发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手段,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内容。
目前,基于对剪纸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在数字化保护领域中已经得到应用,浙江大学彭冬梅的研究课题“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中,从大批量剪纸团中挖掘出剪纸最基础的元素符号,创建剪纸基础元素库、剪纸符号库、剪纸图案库,为剪纸艺术的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从系统的设计思路和结构、系统的适用方法等角度探讨剪纸艺术设计软件的组成及其效果形式,为软件系统的创建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基于Coreldraw软件的VBA开发完成了剪纸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Silhou Art 1.0。。那么假设将这些剪纸艺术的元素,如剪纸纹案、剪纸工具、纸张等元素用虚拟现实技术来代替,设计成虚拟交互式的剪纸操作系统,用户通过这一虚拟交互系统,可以完成现实中的剪纸流程。在虚拟交互式的剪纸系统当中,虚拟的操作工具代替真实操作工具,虚拟纸张代替真实纸张,用户可以体验到不用真实的剪刀、刻刀也能创作出剪纸作品。这一虚拟操作过程操作简易,完全避免了真实剪纸的复杂性。
(二)“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的应用领域
“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可以应用到多个领域,作为剪纸的数字化保护手段,其实质目的就是为了对剪纸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选择合适的应用领域,才能达到“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对剪纸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根本目的。
在当代,剪纸艺术的教育教学方式通常为剪纸艺术赏析,学生达不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效果,根本无法掌握剪纸这门艺术。如果将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融入教育教学当中,学生在赏析之余,可以对剪纸的过程进行虚拟体验,在这一虚拟交互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感受虚拟剪纸带给自己的趣味性,而且会对剪纸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在趣味中掌握剪纸艺术,成为剪纸艺术的继承人,这必将促进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扬。
通常,剪纸艺术博物馆主要针对剪纸艺术的文化、历史等相关信息进行介绍,同时对剪纸艺术的现成作品进行展览,游客在游览的同时很少能够亲身体验剪纸的操作过程,游览过程通常枯燥乏味。如果将虚拟交互式剪纸系统应用到博物馆中,游客便可通过虚拟剪纸系统感受剪纸带来的乐趣,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文化,引起更多人的重视和兴趣,终将会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营造传承古典、全民同乐、共享成果的文化氛围。剪纸文化的宣扬必将是全民参与、全国关注、世界共享的状态,同时会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中国人民可以以纸会友、以纸招商、带动旅游、促进发展。
“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民间艺术都需要拯救。”
中国剪纸艺术体现中国先民的智慧,其所创造的优秀作品远远流传。如今,剪纸艺术已经走出中国,面向世界。基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以剪纸艺术为例的探究,必将是剪纸文化保护手段中的创新之举,同时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道路中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佟宁宁.满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以沈阳故宫为例[J].传播与版权,2014(11).
[2]乔小光.美术学[J].民间剪纸——正在消失的母亲河,2002(3).
[3]胡小强.虚拟现实技术[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
[4]张艳霞,等.国外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与思考[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4(4).
[5]杨洁.动态性与交互性—— 浅析Flash网页视觉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5).
[6]彭冬梅.面向剪纸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8.
[7]李明鑫,等.用于剪纸文化计算的数据库储存模型[J].吉林大学学报,2012(8).
[8]陈鹏.莫让民间手艺变“绝技”[J].瞭望,2006(47).
[9]李莉.陕北人的窑洞生活:历史、传承与变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