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翠红
试析网络新成语
曹翠红
[摘要]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为广大网民所喜爱和接受,并被广泛关注和研究。由于网络语言种类繁多,主要选取近年流行的类似传统四字的网络成语体(也称网络新成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的背景、特点、流行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新成语;网络语言;发展趋势
[作者]曹翠红,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很激烈,同样在语言生态①“语言生态”这个术语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豪根(Haugen Einar)在1971年提出来的,是指特定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系统中,各种语言的竞争也很激烈。②刘炎飞:《网络语言对汉语生态的影响》,《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7期,第169-171页。比如,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英语,在变化发展过程中,淘汰落后的古英语,吸收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语言;再如我们的汉语,不但有吸收来自印度佛教的词语,淘汰不适用的古汉语,采用白话文,如今还有许多从国外音译回来或者新创造的词语等。
新词语的产生和社会发展下语言表达的新需求相关联。词汇作为语言系统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生命力,往往能够敏感地捕捉到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变化;相应地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新变化也犹如一双“看不见的手”推动着新词语的不断发展。③万媛媛:《2006年—2010年汉语新词语的传播学研究》,重庆大学,2013年。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激增。快节奏和碎片化的生活方式需要简单、经济、节约型的语言方便人们交流和交换信息,这为网络语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研究,近年来学界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网络语言的界定、构成方式、特征、流行原因及生命力等问题,总体上都围绕“什么是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为什么会流行”“如何规范网络语言”这三个基本问题。④段宏立:《试析网络语言研究现状》,《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154-156页。笔者主要研究一种新创造的网络语言——“成语体”(也称网络新成语)的发展趋势。目前研究此类网络语言的文章较少,有的也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其规范性,或是研究人们使用网络新成语的动机。
网络成语体是指一种从网络上流行起来的形似传统四字的成语,它具有传统成语的典故性。比如,“男默女泪”是指男生看了沉默,女生看了流泪。“累觉不爱”是指很累,感觉自己不会再爱了。“细思恐极”则是指细细思想,觉得恐怖至极。这些网络新成语,多来自豆瓣、百度贴吧或者微博,还有来自网友们对社会热点的总结。这些网络新成语时尚、新颖、个性,深受网民喜爱,并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和其他的即时通讯工具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人们积极互动讨论的话题。
(一)是一种社会方言,有特定的使用人群和场所
网络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方言,具有社会方言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特征。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一个具有鲜明社会特征的人群即青年网民。二是特定的交际场合。网络语言使用的环境主要是网络上QQ聊天、BBS、论坛等。⑤张薇、王红旗:《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第25-28页。网络信息时代,随着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网民人数不断激增,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速度也不断加快。
(二)具有典故性
网络新成语像传统成语一样,具有典故性。这些词语都是根据网络最新的热帖或者最新发生的事情演化而来的,具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比如:
“不约而同”不再是原来的含义,而是出自网络热帖(“孩子,你再宅这样下去,我真担心你会不约而同”“什么不约而同?”“就是‘因太久没有被异性约而变成同性恋’的简称”“够了,妈”)。
“不明觉厉”是由“虽然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而来,出自周星驰的电影《食神》,用以
表达菜鸟对技术型高手的崇拜,网络上多用于吐槽对方过于深奥,不知所云,或作为伪装自己深藏不露的托词。①http://baike。baidu。com/view/8117113。htm?fromtitle=不明觉厉&type=search。
(三)构词随意性
传统成语有固定的构成成分和结构形式,不能随意增加或删减;其意义也不是简单的构成成分意义相加,而是有其深刻的比喻义和引申义。网络新成语大多来自社会热点或者网络热帖,这些成语并没有按照传统成语的造词规则,多是采用随意缩略。如“累觉不爱”“十动然拒”“不明觉厉”等,它们都是对句子进行简单随意的缩略,不遵循语法结构,不讲求对称性,更无修辞可言,且没有经历时间的沉淀,无法形成比喻义和引申义。
(四)时效性
网络新成语往往是对当前社会发生的热门事件或热门话题的反应。社会热点的出现会促使网络成语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在网络新成语创造之初,由于媒体对相关话题的广泛宣传和集中报道,该成语得到了受众高度关注,其应用程度和受欢迎程度甚高。但随着新的社会热点的不断出现,媒体报道的内容发生转向,人们关注的话题和热点也随之发生转变,其受关注的程度和影响力也逐渐下降。
(一)满足网络社会对语言的需求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需求,是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用以交流和交换信息的媒介。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阅读时间更加碎片化且注意力更加分散,大多是利用生活中的各个间隙从手机、网络和其他新媒体上获取信息。在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我们能轻易获得海量信息,也常常陷入信息泥潭,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并且对自己浏览过的信息理解和记忆都不深刻。我们日益倾向接受文字较少的文本信息,对于那些文字较多的信息没有耐心;与阅读文字相比,我们更愿意观看图像信息,其更加直观生动,节省时间。网友们要在浏览海量信息的同时与好友们沟通交流,甚至是在玩网游时与对手沟通,还要考虑上网资费问题和一些有字数限制的通讯工具等。这都需要网民们在沟通交流时使用的文字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易于理解。所有的这些都为网络语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创造性心理
网络新词语的创造大多来自年轻网民,他们追求张扬个性,标新立异,乐于表达自己,不喜欢为传统规则限制。网络语言往往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形式多样,且有很强的话题性,很容易引起网民们的兴趣。网络新词的创造既表达他们自身的个性,也是在传达他们对社会现象和热点的关注。
(三)网民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
当前社会信息飞速传播,人们需要时刻关注这些新事物,一旦落后了或者没有关注到这些新事物,他们很可能在别人谈论的话题上失去发言权而无法加入话题的探讨,这会让他们产生或者加深被孤立的想法。为了减轻这种群体压力,他们会采取从众心理,及时关注社会新热点或者当别人提到他不曾了解的信息时,立刻通过网络来进行了解和补充新知识,以便下次在遇到这些话题时可以有话可说。
斯大林说:“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语言随着社会的死亡而死亡。”②刘碧涵:《网络调侃语研究》,《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第85-87页。
当前,网络语言正在蓬勃发展,它形式千变万化,突破了传统语言的限制,可以用简单的数字、符号、表情、字母和图片来表达,可以将字词简单化或者复杂化,可以音译,更可以任意结合搭配。在网络世界里,网络语言大行其道,受到广大网民们的喜爱,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每年我国都会发布反映社会百态的各种热词热语《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其中不乏网络热词。有的网络热词甚至走出了国门,还有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
网络语言有着自身固定的使用场所和群体,当其跳出自身生存活动的圈子,走到大众生活面前,就会遭遇许多阻碍其发展的因素。日常生活中,网络新成语可以作为娱乐消遣话题供人们茶余饭后谈论,但是要成为正式的书面用语或进入教科书,其可能性很小。网络新成语构词随意,缺乏规律性,多采用缩略形式,联想义弱且拆分意概括性差,难以为现实生活中的多数人理解和接受,因而不易在大范围流行和传播。网络语言的时效性限制其进一步的流行和传播,尽管这些网络新词也有其自身的典故性和趣味性,从长远来看,由于网民的关注点随着社会热点的转移,对这些词语的关注也会日渐下降。
加之,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要求不得随意更换文字、变动结构或曲解内涵,不得在成语中随意插入网络语言或外国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并对存在不规范、不准确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象,尤其是乱改乱用成语的问题,一定要及时发现、迅速纠正,对故意违规的播出机构和相关责任人要严肃处理。这些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新成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