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文本翻译的“准确性”与译者综合素质

2015-03-19 05:05顾维忱张军英包桂影
关键词:法律硕士源语译员

顾维忱,张军英,包桂影

(1.河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 民族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3.河北铁道大学 外语系,河北 石家庄 050043)

法律翻译属于交叉学科领域,需要外语和法律两个领域的高等教育给予复合式培养。随着美国、德国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理念在我国教育界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2010年开始至2014年,我国已有159所高校开办了翻译硕士。

早在1996年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八大政法院校首期试点。目前已经有120所政法类和综合类大学办起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但是,我国法律翻译人才的状况不容乐观。中国目前律师共有20万人,但不到2%的人能从事涉外诉讼业务,法律翻译是主要障碍。2015年4月21日,中国翻译协会等发布的专题报告《中国翻译服务业分析报告2014》指出,我国50万人的翻译队伍中,高端翻译人才严重匮乏,制约行业发展。

为落实教育部2013年7月10日《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必须加快育人观的转变,从教育改革入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而培养复合翻译人才,特别是高水平法律翻译人才,就成了国家政府、高校和翻译行业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本文要探讨的中心话题。

一、法律翻译的准确性与译员素质概念的界定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法律翻译传统上被归为科技翻译的一种,包括笔译和口译两个形式。法律笔译是正确理解两种法律语言的基础上,“利用学科间的解释技巧所做的跨文化和语际的、符合源语和目标语法律与语言特征的交际行为”[1]。法律口译是“司法情境下的语际解释和创新过程”[2]。既然法律翻译是交际行为、语际解释和创新过程,那么它的“准确性”就成了其努力达到的目标,是包括法律翻译人在内的翻译界需要不断奋斗和提高的共同目标。

法律翻译的准确性是法律翻译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准确性是法律语言的灵魂”[3]。法律翻译的内容往往事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译文必须做到“词义确切,意思高度完整,表达严谨、清楚、明晰”[4]。法律翻译必须做到“准确严谨,忠实表达原文的语旨和语义”,译者应具备精通源语和目标语,源语法律和本国法律的能力。准确性是法律翻译的特殊原则四个方面之一。

法律翻译人的素质是对法律译员在法律翻译系统、翻译过程、翻译内容、法律和语言的复合知识把握和转化能力、语域的认知能力、翻译策略的选择、译者主体性把握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评价。在自身素质上法律译员“不得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施展自己的创新能力,在源语和目标语所代表的观念之间寻求结合点”或者“在目标语中寻找足以表达源语概念的表达方式”[3]。唐芳、李德超主张,翻译过程主要表现在“阐释源语信息、强调评价信息”以及口译中“赢取思考时间和填补信息缺失造成的空白”能力。

法律翻译的“译员素质”不由一次文化的沟通、一个翻译人翻译智慧的展现就可以信服于世,它是一个不断探索、演化、进步的过程。它往往会因为翻译方式、策略、语域、文体不当,以及译员源语和目标语法律专业知识的不平衡、语言认知力和解释力的强弱与主体参与能力的大小等因素造成法律翻译目标语“准确性“的不确定性,从而对现代化译员素质提出挑战。

二、法律翻译“准确性”及译员素质培养的现实问题

由于近十年来中国翻译界几乎所有的法律翻译理论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准确性、严谨性、专业性和统一性”或再加上“完整性,科学性”原则。但是没有人指出所有这些都是法律源语的基本特征,只要译者充分认知了这些特性,那么只需坚持“准确性”原则,完整准确地在目标语中展现源语的如上特性就是高素质的法律翻译。似乎,法律文本或法庭辩论等语言特性和法律相关的准确、严谨、专业、完整、统一等特性成了法律翻译过程的特性,大有后者超过前者之嫌。实际上,法律翻译只要认知了法律语言的这些特性,在法律译语中进行准确表达就行了。是法律语言本身有这些特性,法律翻译本身只要坚持对源语的语言、态度、意旨、文化和法理特性进行足够准确重现,也就出色完成了法律译员的任务。

现在,人们关心的应该是如何才能培养出可以出色完成法律翻译任务的译员。高水平译员如此缺乏,到底译员在培养上出了什么问题?

当今,对法律译员的素质培养研究往往强调跨文化理解与专业化上,至于法律专业性知识的系统培养,源语信息准确认知能力和逻辑转换能力,翻译内容的正确评价能力、修正能力、提高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法理统帅能力等却谈之甚少。

本文,意在通过对翻译研究生和法律研究生的连续一年跟踪调查,证实法律翻译中的“准确性”原则的统领性,找到译员综合素质提高方法,解决法律翻译使命和综合培养方案的衔接问题,对法律翻译原则和高校复合式人才培养领域给予较系统的实证补充。

三、法律译员素质提高的实证研究

1.研究假设

假设被试法律系或翻译系专业研究生,在靠查阅字典的情况下,做出的法律翻译质量存在差异,原因是法律系的被试者缺乏对法律语言及其转化和翻译规律的把握,而翻译系的被试者是缺乏法律知识体系、法理、法律逻辑学、法律文化的把握。

2.研究内容

传统教育模式下与复合式教育模式下对被试翻译硕士30人和法律硕士30人在法律翻译中词汇、术语、句式、语篇认知和翻译以及逻辑的认知与转换的“准确性”进行数据对比分析。

3.收集数据和分析

每个月,给河北师大翻译系和法律系研究生分发法律翻译笔译作业,对其电子作业一稿和一天后的修改稿分别进行上述研究内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4.实验环境

翻译硕士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法律硕士30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实验区间:传统培养的6个月和复合式培养的6个月。

5.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以SPSS软件进行定量实验和质性统计、跟踪统计、比较分析。前6个月,传统培养。每个月给出字数相同的法律笔译材料和诉讼视频材料各一次,分析统计翻译质量。对词汇、术语、句式、篇章等的翻译和逻辑转化的“准确性”程度与译员专业培养、译者素质的关系,得出初步数据。

后6个月,跨专业复合式培养。每个月给出字数相同的法律笔译材料和诉讼视频材料各一次。统计复合式培养条件下译员上述五个方面‘准确性”和译员复合式跨学科教学环境下素质培养的互动关系。

各小组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和记录。每个月随机各抽出约1000字规模的法律翻译材料,进行”准确性”与译员综合素质关系对比和分析研究。

四、实验结果

使用SPSS统计结果。经检验,两组翻译硕士样本均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t=13.279,经查双侧t界值表0.01<t<0.02<0.05,拒绝 H0,接受H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种方法有差别,有针对性培养后的学生英语各项认知能力提高。两组法律硕士样本均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t=4.555,经查双侧t界值,0.541<4.555<5.841,0.01<t<0.02<0.05,拒绝 H0,接受 H1,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两种方法有差别,有针对性培养后的学生英语各项认知能力提高。

经过专业化培训后,翻译硕士和法律硕士的法律翻译差错率明显下降,最高降错率为54%,最低降错率11%,其他各项包括词汇、语句、段落、逻辑等差错率降幅介于上述两个比率之间。

该实验参加的4个组,实验全部正向有效。4个组法律翻译的“准确性”与译者素质培养有密切联系,复合式素质培养能全部提高翻译硕士和法律硕士的法律翻译“准确性”,并且法律硕士两组更明显。可以推知在法律硕士有了一定的外语基础,经过定向的法律语言培训后,法律翻译“准确性”较快提高没有超出实验的设想。而翻译硕士的法律知识体系定向培养后,法律翻译的“准确性”提高的幅度比法律硕士的小。这说明,没有中外法律基础的翻译硕士,经过一年的法律知识体系的定向培训还不够,应该在随后的时间里继续加强。

通过复合式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和高校复合式培养方案的落实,实现语言和专业结合,职业培养与逻辑、文化培养综合进行,不仅有效而且可行。是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好模式,值得推广。

[1]BEBORAH CAO.Translating Law[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8:3

[2]ALICIA B WDWARDS.The Practice of Court Interpre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10):1-3

[3]杜金榜.法律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155-171

[4]陈建平.法律文体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6-47.

猜你喜欢
法律硕士源语译员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THE RESEARCH OF THE JUSTICIABILITY OF CSR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