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倩茹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2)
在河南考察时习近平强调,深化改革,发挥优势,创新思路,统筹兼顾,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基于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的判断,首次提出“新常态”概念。“新常态”不仅是增长速度上的变化,也是代表中国的经济结构更为优化、经济增长质量逐渐提高的新模式。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主动去适应经济的新常态,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步伐,坚定的以经济增长的效益为中心,转换合理经济结构。
当今中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鉴于此,要做到审时度势,动静有定,科学发展。当前任务是要加快转换经济发展模式的速度,突出增长的稳定性,物价的可调控性,结构的可调性,民生的惠民性,改革的创新性。要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周期规律办事,依靠政策扶持,激活市场活力,当然,除此之外要保持农业的稳定性,农业乃民生经济之根本,不可滑坡,它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首当其冲的是粮食问题,现在粮食虽然连年增产,但仍需求大于供给,本质原因是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落后于消费需求。除了粮食安全问题,在出口方面,一是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印度、巴西、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粮食的需求总量大幅减少,二是各国披着贸易保护的外衣对我国出口进行政策性限制,三是我国的出口优势明显不足等方面同样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多元化出口战略改变迫在眉睫。只有防止危险因素的发生,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享受福祉,新常态经济才能稳步发展。
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善观大局,洞察趋势,抓住要害和矛盾,科学解决,谋局布势。要在准备充分和周密的情况下使经济新常态在征途上自由变档,逐步增速。实现新常态必作深化改革。要维宏观政策之稳,激微观政策之活。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改善民生,这也是经济新常态发展的潜力所在。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道路之艰辛可想而知,途中必不乏各类风险,这就要求以“每临大事必有静气”的态度去对待,也要学会用底线思维去应对出现的各类情况与问题。
国家的经济发展向来是民生之根基,并且是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之首,国家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经过历史发展的检验的,是正确的,是民生大计。要发展,但不要冒进和盲目,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去发展去推动才行,也只有这样才能让经济改革趋向健康的发展态势。
要优化收入的分配结构。国民的收入分配要趋于合理化,在国民经济结构中,政府不能再作为主体地位,而要引导以居民消费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这项任务最终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使居民收入趋于合理化。如果想让人民真正受益,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就要打破既定的经济引导模式,带动各类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要通过调节各种税收,实现财富的合理转移与比例转换,以期达到进一步提升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中国经济新常态后的产业结构要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占比将不断得到提高,要由目前的46.7%不断提高到65%。
要想适应经济的新常态,关键在于顶层职能转变,即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要改革其考核的方式,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福利作为衡量政绩的标杆,不再单纯以GDP为衡量标准,要切实有效地转换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要进一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推进权力清单制度。新一届政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多项行政审批项目,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突破了利益牢笼,放权于市场。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以及“法无禁止皆可为”。
“新常态”伟大战略构想和判断,充分展示了中央高远的战略视野和遇变沉稳的指挥定力及果断的依势决策力。对于“新常态”,要架构与建设的是一个可以促进经济有节奏的、有自我提升与调节能力的、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的、高质发展的经济体制。如此之体制建设,可让广大人民群众永久受惠,是一个意义深远的重大举措。“新常态”势必会助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以研发创新和品牌意识为主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舞台。那么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常态,进而去适应新常态,是当今和以后一个时期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值得我们去参悟与研究。
[1]王小广.新常态下我国2015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建议[J].社会管理,2015(1):12-15.
[2]赵美玲,倪明胜.中国新发展模式的逻辑建构:一个分析框架[J].社会管理,2015(1):20-22.
[3]王雪雁.经济转型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异化及规范[J].社会管理,2015(1):30-33.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机遇、挑战与取向[J].社会管理,2015(1):40-42.
[5]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2014-01-10.
[6]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201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