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良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剧作。它在18世纪英国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翻译。但翻译的蓝本并不是中文版的元杂剧,而是收录于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的《中华帝国志》(1735)[1]①杜赫德神父是耶稣会士。该书出版于1735年,共四卷,旨在从地理、历史、政治等多个方面向欧洲人介绍中国,在18世纪的欧洲流传极广,有多个语言的版本,是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戏剧,该书将马若瑟神父的《赵氏孤儿》作为样本收录。中由法国神父马若瑟(Joseph Henri-Maria de Premare,1666-1736)翻译的《赵氏孤儿》(1735)[2]。1739年英国出版商约翰· 瓦茨(John Watts)率先组织人员将《中华帝国志》译成英语,这是《赵氏孤儿》第一次到达英国。1741年另一位出版商爱德华·凯夫(Edward Cave)组织翻译的《中华帝国志》在伦敦出版,其中的《赵氏孤儿》是在英国的第二个译本。1762年,托马斯·帕西(Thomas Percy)在伦敦出版了旨在向英国人介绍中国的《中国杂文汇编》[3],收录了他自己翻译的马若瑟神父的《赵氏孤儿》,这是该剧在英国的第三个译本。
国内对《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已多有论述,其中前辈学者陈受颐和范存忠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不过,他们的研究虽细致深入,研究重点却在于考证,对文本内部的研究稍显薄弱,尤其鲜有涉及译本之间的比较。后辈学人多重述两位前辈的观点,而且没有掌握一手资料者也不在少数。本文在详细阅读原文和细致比较几个译本之后认为,这三个译本并非是对马氏版本的完全移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译者的能动性。译者们删除、修改或增加了某些内容,有的是出于对马氏原作的某些内容不甚满意,有的则是为了让英语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本文认为,考察这三个译本很有意义,可以让我们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翻译情况,揭示中国戏剧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要考察《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翻译,首先要溯本清源,介绍马若瑟神父翻译的《赵氏孤儿》,因为非此则不能昭彰英语译者的努力。马若瑟,耶稣会士,于1698-1736年在华传教,历时长达38年,足迹主要在中国南方,精通汉语和中国文学,尤研习“理学”,既用法语也用汉语写作,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字,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他翻译的《赵氏孤儿》完成于1731年,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十八世纪来说,它是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4]124。这是一个不尽完美的版本,最重要的瑕疵在于他只译了元杂剧的念白部分。他的《赵氏孤儿》译本和由他翻译的其他中国文学作品都收在了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中。
马若瑟版的《赵氏孤儿》结构上与原剧类似,原剧的楔子他用直译加意译的办法,译为SIÉ TSEE ou Prologue(楔子或序曲),他把原剧的“折”译作“部分”,但他又进一步把楔子分作两场,其余的每一部分也分作若干场,这是原剧所没有的。楔子第一场屠岸贾介绍他和赵盾的恩怨、他对赵家的迫害以及他正密谋杀害驸马赵朔;第二场发生在驸马府内,驸马赵朔料定自己将遭不测,为儿留名“赵氏孤儿”。假圣旨到,赵朔接三般朝典,自刎而死。接下来第一部分分为六场,公主产子,屠岸贾密谋加害,派韩厥封锁驸马府。公主绝望中托孤于程婴,之后自缢而死。程婴携藏有孤儿的药匣出宫,遇韩厥盘问,两走两回,最终败露。韩厥仁义,放程婴逃命,程婴怕韩厥告发,又两走两回,韩厥自杀,程婴逃走。第二部分分四场,公主死,韩厥亡,孤儿失踪,屠岸贾大怒,遂伪造圣旨诛杀城内六个月内的男婴。程婴逃至公伦处,两人商定,程婴以亲子代替孤儿,公伦则承担藏匿之罪,以此拯救孤儿和全城男婴性命。程婴负责将孤儿抚养长大,将来复仇。第三部分分五场,程婴向屠岸贾告发公伦藏匿孤儿,屠岸贾抓获公伦,严刑拷打,追问孩子下落,公伦坚决不招。孩子被从公伦家中搜出,屠岸贾亲手杀死孩子,公伦触阶而死。屠岸贾赞扬程婴,因自己无子嗣,打算认程婴之子为义子,和程婴一起培养他。第四部分分八场,二十年后,程勃长大成人,屠岸贾已教给了他满身本领,屠岸贾觉得时机成熟,欲废掉皇帝,篡位登基,而让程勃继承他现在的位置。程婴将赵氏家族遭遇绘成画册。程勃归来,偷看了画册,让程婴解释画中故事。程婴讲述了赵氏家族和自己的遭遇,说明了程勃的身世,程勃发誓复仇。第五部分分六场,皇帝下令程勃捉拿屠岸贾。程勃将其抓获。屠岸贾被凌迟处死。皇帝让程勃改名赵武,程勃许诺一辈子感恩程婴。
马若瑟的译本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马氏版本的故事基本都来自于原作的念白,原剧的唱曲曲牌和唱词内容被全部删除了,只在唱的地方在括号中标注“他唱(He sings)”之类的说明,有时也解释唱的大致内容,如“他还在唱,威胁屠岸贾遭受上天惩罚”[5]205。究其原因,一方面,正如范存忠所言,他不解元杂剧“曲白相生”的特点,不知道元杂剧的艺术性更多的体现在唱曲上[4]125,不懂得中国戏曲“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的特点。另一方面,可能也正如马氏自己所说的,“歌唱内容难懂,充满我们不了解的典故,修辞也难以把握”[5]196。这种保留念白的做法貌似未损故事框架,但有个别地方,失去了原剧中的逻辑,让人不知所云。比如,原剧剧终时,程婴哀叹自此无依无靠,程勃为了表达对程婴恩德的感念唱道:“[小梁州]谁肯舍了亲儿把别姓藏?似你这恩德难忘,我待请个丹青妙手不寻常,传着你真容相,侍奉在俺家堂。……[幺篇]你则那三年乳哺曾无旷,可不胜怀担十月时光?幸今朝出万死身无恙,便日夕里焚香供养,也报不得你养爷娘。”程婴听罢说道:“我有什么恩德在那里?劳小主人这等费心”[6]251-252。马若瑟没有译程勃的唱词,只用括号标注“(程勃唱,告诉程婴他将要为他做什么)”[5]237,但他翻译了程婴的念白,译为“我有何功德担得起小主人许下的宠爱的百分之一”[5]237?这样一来,前后没有了逻辑,西方读者看到这里,肯定如入五里雾中,不知道程勃说了什么。
第二,马若瑟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似乎欠缺深入了解。他错误地将公孙杵臼简译作Kong Lun(公伦)。他似乎也不知道公孙和屠岸都是复姓,在第三部分第三场将Kong Lun简称为old Kong(老公),有些地方将屠岸贾简称为“Tu”(屠)。
第三,马若瑟也有误译之处。屠岸贾被抓之后说:“我成则为王,败则为虏,事已至此,唯求早死而已。”[6]251其中,“成则为王”中的“为”字是“成为”的意思,而马若瑟则误以为是“为了”的意思,故将这句话理解为“为了国王的缘故我遭毁灭”[2]378。此等谬误反映了马若瑟对中国语言的掌握不尽完美,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尚欠深入。不仅如此,他的误译也致使以他的版本为蓝本翻译《赵氏孤儿》的译者以讹传讹了。
《赵氏孤儿》的三个英文译本都以马若瑟的版本为蓝本,总体上也都忠实于马氏版本,故事的框架和其中的精神都得到了移译。但忠实不等于机械,忠实之中往往寓有译者的能动性。我们如果仔细对照英文译本与法语译本便会发现,三个英文译本包含了译者自己对此剧和中国文化的理解,这种理解体现在译文的多个细节中,比如剧名和人名的拼写、标点符号的运用、用词的选择等。而且,我们如果再把三个译本进行比较,还会发现,在同样的细节上,三个译本的理解和表达往往也是不同的。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剧名和人物姓名的翻译上译者们下了很大功夫。马若瑟的《赵氏孤儿》的法文标题为“TCHAO CHI COU ELL ou LE PETIT 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 TRAGEDIE CHINOISE”[2]341,瓦茨版忠实地译作“TCHAO CHI COU ELL:OR,THE LITTLE ORPHAN OF THE FAMILY OF TCHAO.A CHINESE TRAGEDY”[5]193。 凯 夫 版 则 译 为“CHAU SHI KU EUL:OR,THE Little Orphan of the Family of CHAU.A CHINESE TRAGE-DY”[7]175。凯夫版修正了“赵氏孤儿”的拼音,相对于马氏版,更接近中文的发音。帕西可能考虑到剧名的中文拼音对英国读者来说没有多少意义,便去掉了马氏版大标题中的中文剧名,只保留了英文剧 名 “THE LITTLE ORPHAN OF THE FAMILY OF CHAO:A CHINESE TRAGEDY.(赵氏孤儿:一出中国悲剧)”[3]103,但在正文开始之前的标题中补上了中文剧名“CHAO-SHI-CU-ELL(赵氏孤儿)”。他的中文拼音是对马氏和瓦茨版的改进,而相比于凯夫版的则各有千秋。剧中人物的姓名肯定让译者们花费了不少脑筋,比如公孙杵臼的翻译。瓦茨版的译者似乎对《赵氏孤儿》的中文原文和中文发音有些了解,显然注意到了马氏版本中公孙杵臼的姓氏问题,他们将人物介绍中原来的Kong Lun纠正为Cong Sun(公孙)①1755年法国人索雷尔·德斯·弗洛特(Sorel Des Flottes)为马若瑟的《赵氏孤儿》编辑出版了法文单行本,其中,公孙杵臼的名字被改写为Kong Sune(公孙)。参见:Joseph Henri-Maria de Premare &Sorel Des Flottes.Chou-Chi-Cou-Eulh,Ou L’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Tragedie Chinoise(1755),Whitefish:Kessinger Publishing Co.,2009.。不过有意思的是,译者们在正文中又延续了马若瑟的Cong Lun,不知是否因为对自己的改动不够自信的原因。
其次,译者们通过添加标点符号来增强剧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第二部分第一场,屠岸贾听说韩厥自杀了,一时无语,料想孤儿定已被救走,于是决定假传圣旨,晓谕全城,屠杀全城六月内婴儿。马氏为了表达屠岸贾听到韩厥自杀时一时无语的状态,用了一个省略号“该怎么办?……”[2]356瓦茨版将省略号改为破折号,而且连用了七个破折号来表现屠岸贾忧心忡忡的心理状态:
韩厥自杀了?——那么孤儿肯定已被带走!——多么可怕的消息!——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假拟圣旨,命全城六月内婴儿都带至我府,每个我都刺上三刀,孤儿必在其中,那时我肯定会将他杀死。——谁在伺候?——去,发布命令,全城六月内男婴全部带至我府,胆敢违抗者,全家处死——我要将晋国城中所有婴儿斩草除根;孤儿必死,暴尸荒野;任他是金玉之身,也难逃我的宝刃。[5]210
凯夫版保留了马氏的省略号,但也用了四个之多——“韩厥自杀了?……那么孤儿肯定已被带走!……真是坏消息!该怎么办?……为今之计只能假传圣旨,命全城六月内婴儿全部带至我府,每个我都刺上三刀;孤儿必在其中,那时我定可将他除去。……速传我令”[7]178。
最后,译者们还通过精选措辞来突显对话中的感情色彩,增强剧作的文学性,比如对thou的运用。Thou和you同为第二人称代词,但包含着不同的权力关系。一般而言,you用来“称呼社会地位高于己者”,表示“尊敬,仰慕”,而thou则被用来“称呼社会地位低于己者”,表示“轻蔑,鄙视”,这些用法大量存在于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比如《威尼斯商人》[8]157。三个英译本中,瓦茨版用了十个thou,凯夫版中用了十九个thou,而帕西则用了四十个thou。这个词主要出现在韩厥与程婴的对话、屠岸贾与程婴的对话、屠岸贾与公孙杵臼的对话以及魏绛与屠岸贾的对话中。运用这个词,可以凸显位高权重者或得势者说话时对对方的不屑与轻蔑。读者在读凯夫和帕西的版本时应该更能体会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们似乎都想通过马氏版本去接近甚至还原中文原文,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在英国传播这个中国剧本及其承载的中国文化,而且要让自己的译文准确、顺畅、易懂,并且富有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这是《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接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赵氏孤儿》在18世纪的英国有三个译本,三个之中,帕西的译本相较于瓦茨的和凯夫的更值得深入审视,因为他的译本是译者的忠实与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最能体现有意识的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版本。帕西是爱尔兰唐郡德罗摩的主教,曾是英王乔治三世的牧师,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他翻译的第一部中国作品不是《赵氏孤儿》,而是《好逑传》(1761年),也是他个人出版的第一部作品。他于1762年出版的《中国杂文汇编》,分为两卷,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比如语言文字、礼仪、戏剧、教堂、园林艺术等。他重新翻译《中华帝国志》中的《赵氏孤儿》,就是为了用实例来介绍中国戏剧的特点。
帕西为自己翻译的《赵氏孤儿》写了广告语,他说:“那本书(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有两个不同的英语版,这个悲剧也因而已两次被译入我们的语言。我们不想贬低那两个版本的价值,但我们想说,我们努力细致而精确地保留中文原文①从整个译作来看,帕西这里所谓的忠实于“中文原文”,似乎主要指忠实于马若瑟的版本。的特点,之前的译者并不总是觉得有必要这样做。”[3]104“细致而精确”正是我们读帕西版本时得到的印象。就“细致”而言,前文的译本比较已让我们看到了帕西从字词的选择到感情的传递所倾注的心思。为了“精确”,他还对他人译本中他认为的不忠实之处和误译之处予以了改正。不仅如此,除了帕西自己提到的“细致而精确”,他的译文同时体现了他一贯的传递中国文化的努力,他在剧中做了很多注释来解释其中的中国文化。
之前的译者翻译过程中确实有不忠实之处,如“吕吕太平庄”,马若瑟译作“Liu liu tai ping”,而瓦茨版把它简化为“Liu tai ping”,凯夫版把它写作了“Lyu tay ping”,这两个译文明显不够严谨,帕西则恢复为马氏的“Liu-liu-tai-ping”;再比如第二部分第六场,韩厥死后,程婴逃往吕吕太平庄,他说:“我如今放心前去,太平庄再作商量”[6]224,马若瑟将“放心前去”译作“毫无畏惧地前行(avancons sans rien craindre)”[2]354,瓦茨版译作“赶快奔往太平庄(make the best of our way to the Village Taiping)”[5]208,凯夫版译作“满怀期望地奔向太平庄(put forward with a good Heart towards the Village of Tai-ping)”[7]178,帕西则译作“大胆地奔向太平庄 proceed with good courage towards the village of Tai-ping”[3]145,很明显,帕西的译文更忠实马氏原作。
有些翻译瓦茨版和凯夫版都做到了忠实于原作,可帕西还是觉得有改进的地方。比如第四幕,程婴的话里有成语“先下手为强,后下手为殃”,大致可以翻译成英语“He who strikes first prevails,he who strikes late fails”。马若瑟将这个成语中的“为”字理解作“是”,把这个成语错误地翻译为“先开始的是最强的,慢的是糟糕的”[2]372。瓦茨版译为“He who begins is generally strongest,and he that is too slow is always the worst”[5]227,凯夫版译作“He who begins first is strongest,and he who is too slow always come by the worst”[7]181,两个译文基本都符合马若瑟要表达的意思。而帕西对此还不满意,进一步修改为 “he who strikes the first blow is the strongest,he who delays too long hath always the worst(先下手者是最强的,延迟太久者总是遭殃的)”[3]189。与前两个相较,他的措辞显然要更生动形象①三个版本都在努力再现马若瑟的意思,不过,既然马若瑟的理解已有偏差,三个译本无论多么忠实,都偏离了中文原文的意思。。
帕西还纠正了前人的某些误译。中文原剧第四折,程婴向程勃讲解画作的内容,提到神獒,他说:“是一只狗,身高四尺者,其名为獒”[6]243,马若瑟把这句话译作“四英尺高的狗(un chien de quatre pieds)”[2]372,而瓦茨版和凯夫版都译作“a dog with four Feet”[5]229;[7]181,即“有四条腿的狗”,这个翻译简直令人啼笑皆非,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英语读者看了肯定会认为,在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里,四条腿的狗是罕见的或比较特殊的,而且还有个特 殊 的 名 字 叫 “神 獒 ‘Chin ngao’[5]229/‘Shin ngao’[7]181”。译者的误解源自于马若瑟使用的法语词“pieds”,这个词和英语的feet一样,兼有“足”和“英尺”的意思。不过,即便这个词本身有多重含义,像这样理解也是有违常理的,只能说无论瓦茨版的译者们还是凯夫版的译者们关于中国这个东方国度的想象未免太丰富了。帕西把马若瑟的话 译 为 “a dog four feet high(四 英 尺 高 的狗)”[3]192,他的译文当然最精确。
帕西指责之前的译文不够忠实,其实忠实马氏版本却并不意味着合理,因为如前文指出的,马若瑟的译文有些地方存在逻辑问题。帕西之前的译者注意到了这些逻辑问题,采取了一些变通的办法,使意思通畅。而帕西在这些地方选择忠实于马氏版本,却成了以讹传讹。比如第四部分第六场,程勃看到程婴落泪,追问缘由,要为父亲出气,程婴说:“我便与你说呵,也与你父亲母亲做不得主,你只吃饭去。”[6]241程婴的意思是,我即便告诉你缘由,你也无法为你的父母做主。马若瑟把这句话错误地译作“我打算很快告诉你我落泪的缘由。你的父母不是主人”[3]370。瓦茨版的译者显然发现了上半句和下半句之间逻辑有问题,便省略了后半句,只保留了“我很快就会告诉你我落泪的缘由(I shall soon let you know the Cause of my Tears)”[5]225,凯夫版选择了忠实于马氏,翻译为“I intend soon to let you know the cause of my tears;your Father and Mother are not Masters”[7]180,但不知为何,凯夫把后半句写作了斜体。而帕西的忠实是严格的,他沿用了凯夫的翻译,并去掉了斜体——“I intend soon to let you know the cause of my tears.Your father and mother are not masters”[3]185。在马氏版本逻辑缺失的情况下,帕西依然选择忠实,显然就不应该了。
为了准确传达中国文化,帕西在他认为体现中国文化但英国读者又不易理解之处添加了注释,这些注释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全剧共有七个注释,如下:
1.第一部分第三场,程婴登场,说起了公主目前的境况,提到公主决定要将儿子抚养长大。这里帕西作了一个注释,他说:“中国人对自己的孩子有生杀之权,是否要将孩子抚养成人全在自己的选择,尤其在遭遇灾难之时,他们往往任由孩子死掉。”[3]130
2.第一部分第四场,程婴受公主所托把孤儿藏进药箱,感叹逃脱的希望渺茫,不禁说道:“简直像希望逃脱天地之网(get out of the nets of heav-en and earth)。”[3]134汉语原文为“只要你出的九重帅府连环寨,便是脱却天罗地网灾”[6]219,意为屠岸贾已派兵将驸马府重重包围,府内的任何人都难以逃脱。帕西为“天地之网”作了注释:“杜赫德曾引用过一句中国谚语,可以解释这个词,即‘天网恢恢,疏而不漏’(The net in which heaven holds all mankind is vastly spacious;it seems not to regard them,nevertheless it is impossible to escape out of it.)。‘天地’意为上天的眷顾(divine providence)”[3]134。
3.第一部分第六场,韩厥抓获程婴,怀疑他夹带孤儿出宫。中文有一句“你便藏着那未满月麒麟种”[6]221。马若瑟把“麒麟”直译为kilin,并且没作任何解释,瓦茨版将其译为“小孩子”(the young Child),而凯夫版和帕西都延续了马若瑟的译文,不过帕西为它作了注释——“麒麟是一种虚构的动物,深受中国人崇敬,只有在有喜事发生之前才会出现,因此在谚语中经常用来表达任何包含巨大希望的东西。他的意思类似于‘这个小凤凰’等”[3]139-140。
4.第二部分第四场,程婴对公孙杵臼说:“老宰辅,这等贼臣,自古有之;便是那唐虞之世,也还有四凶哩。”[6]227“唐虞”指唐尧、虞舜,也即尧舜。马若瑟将“唐虞之世”忠实地译作“尧舜之世”。帕西的注释为“中国最早的两位德馨之帝,其在位时被认为是中国的黄金时期”[3]151。
5.第二部分第四场,公孙杵臼让程婴不要担心,去把孩子抱进来。程婴道:“谢天地。小舍人还睡着哩。”[6]228帕西在“天地”后面注释道:“应该看作前半部分是程婴出门抱孩子之前所说,后半部分是他回来之后所说。”[3]154
6.第三部分第五场,屠岸贾命程婴杖责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喊:“哎哟,打了这一日,不似这几棍子打得我疼,是谁打我来?”[6]235考虑到中西方犯人受刑的方式不同,为了告诉读者为什么公孙杵臼不知道是谁在打他,帕西作了注释:“在中国,受杖刑者趴到地上,被责打臀部,因此被打者看不到施刑者。”[3]172
7.第五部分第六场,剧终时,晋灵公封赏有功之人,包括已故者,如韩厥等。帕西对此事作了注释——“追封死去之人在中国是常有之事;有时会追溯至几代人。在杜赫德的书里可以看到这些死去的显耀之人被追授各种特权”[3]213。
第1个注释,帕西显得比较片面,难免让读者产生中国人野蛮不开化、冷血、不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印象。第2个注释从“天网恢恢”的角度解释他的“天地之网”应该是可以的,但将“天地”解释为“上天的眷顾”显然是从基督教文化的角度来理解的,与汉语中的意思相差较远。其实,英语读者结合语境理解的话,不见得不懂这个词,倒是看了他的注释后,恐怕会越来越糊涂了。第3个注释表面上说得过去,指出麒麟是瑞兽,但这个词在这儿的内涵应该主要指“才能杰出的人”,这一点帕西可能就不知道了。第4个注释比较准确。第5个注释显然是为了避免读者产生逻辑混乱而作。其实,英国读者对剧本中一句话包含多个动作的情况应该并不陌生,莎士比亚的剧作中有大量存在。第6、7个注释比较精当,没有可挑剔之处。总体来看,帕西的注释对帮助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理解剧情是有帮助的,虽有片面或不精当之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18世纪能对中国了解这么多、这么深已是难能可贵了。
从1739年的瓦茨版,到1741年的凯夫版,再到1762年的帕西版,这就是《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移译的轨迹。三个译本同源,在尽量忠实蓝本的基础上,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译者的能动性,后来者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其中贯穿着同样的意愿,即让英国读者尽量准确地了解中国戏剧和中国文化。囿于法语蓝本的缺陷和英语译者们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三个译文中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完美之处。不过,这些缺憾并不影响这些译作的价值,因为异质文化的传播本来就是个瑕瑜互见的过程,是要靠时间去去伪存真的。他们在传递中国文化过程中的多元努力是难能可贵的。
[1]JEAN-BAPTISTE DU HALDE,ed.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Enrichie des Cartes Générales et Particulières de ces Plays[M].TOME 3me.Scheurleer,1735.
[2]JOSEPH HENRY-MARIA DE PREMARE,trans.“Tchao Chi Cou Ell,ou,Le Petit Orp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Description Gé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enrichie des cartes générales et particulières de ces plays.[M]TOME 3me.Ed.,Jean——Baptiste Du Halde,Scheurleer,1735.340-379.
[3]THOMAS PERCY,trans.Miscellaneous Pieces Relating to the Chinese.[M]London:R.and J.Dodsley,1762.103-213.
[4]范存忠.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5]JOSEPH HENRY-MARIA DE PREMARE,trans.“Tchao Chi Cou Ell:or The Little Orphan of the Family of Tchao,A Chinese Tragedy.”The General History of China.Containing a Geographical,Historical,Chronological,Political and Physical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Chinese-Tartary,Corea and Tibet.[M]Vol.3.Ed.,Jean-Baptiste Du Halde,London:John Watts,1739.193-237.
[6]范希衡.《赵氏孤儿》与《中国孤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JOSEPH HENRY-MARIA DE PREMARE,trans.“Chau Shi Ku Eul:Or,The Little Orphan of the Family of Chau.A Chinese Tragedy.”A Description of the Empire of China and Chinese-Tartary,together with Kingdoms of Korea,and Tibet:Containing the Geography and History of Those Countries.[M]Vol.2.Ed.,Jean-Baptiste Du Halde,London:Edward Cave,1741.175-182.
[8]彭镜禧.细说莎士比亚论文集[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