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电影的社会功能

2015-03-19 04:26文/刘
传媒 2015年1期
关键词:精神情感功能

文/刘 明

试论电影的社会功能

文/刘 明

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一方面传播着时代精神与人文情怀,能够净化情感、倡导德行、增强美感与传播文化,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另一方面电影产业化的产出与销售模式又以利益为最初动力与最终目标,对其社会教育功能的实现形成诸多限制。文章反思了当下电影社会功能的缺失,并为其发展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电影 文化产业 社会功能

随着电影的国际化、产业化、日常化,观看电影成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电影在人们的生活中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也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其特有的社会功能。

一、电影的社会功能

1.心灵、情感滋养功能。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具有净化心灵、宣泄情感的功能,能够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归于平静。这种对情感与心灵的陶冶正是一种精神教化功能,而电影同样具有此功能。电影以生动的光影真实地再现生活、情感以及信仰等等,以其生动、立体、丰富的表现手法使观众直接、快速、深入地进入到剧情及人物的情感世界中,并逐步调动观众的情感。同时,电影能够将人性的美好、心灵的高贵展现给观众,激发观众趋向更加纯粹与美好的精神境界。这就是电影的情感教育方式。如电影《唐山大地震》在观影过程中,人们随着电影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饥荒、死亡、逃亡,感受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感受在生命威胁下人性的温暖与善良,唤醒了观众内心的同情与怜悯,从而教化人们的心灵向善。在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教师以美好的心灵教育着那些迷失的孩子,最后感化了偏执又倔强的孩子。观众从音乐教师的高尚情操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感动,同时也获得了要关爱他人、奉献温暖的思想的教化。如果说学校教育给予的是学识,家庭教育给予的是人格,那么电影教育给予的是丰富、高尚的情感能量。

2.道德教育功能。一部电影存在与畅销的根源在于它的精神,失去了精神内核,电影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大多情况下电影的核心精神是正面、积极而向上的,具有较高的道德教育价值,如电影《建国大业》《长征》等是以崇高的爱国精神为主旋律,以革命前辈舍生取义的事迹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爱情电影往往是以真挚的情感为主题,如电影《第101次求婚》中黄渤扮演的男主角不是“高富帅”却最终赢得了爱情,原因在于他有着真诚的、质朴的爱情信仰,他对待爱情是一种虔诚的态度。另外电影《杨善洲》《雷锋》等是以真实的人物事迹改编的电影,能够更加生动地再现人性中的善良与崇高。因此,电影以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情节引导人们在情感上趋于善良、真诚与诚信,具有道德教化功能。

3.审美教育。电影是以审美的眼光来摄取、提炼与演绎平凡生活的,所以电影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审美的世界,给予人们的是美感的享受。如张艺谋的电影喜欢以色彩来营造出唯美的画面,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古朴的灰色的小院落中高高挂起艳丽的红色灯笼,突兀的红色在成片的灰黑色中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电影《音乐之声》中大量俯拍自然风景的镜头:全景的山川、整幅的丛林,这种自然原生态的美使人们更加深入女主人公纯净的内心;而电影《时尚女魔头》《杜拉拉升职记》则是以众多时尚的服装、造型带给人们美感的享受,这种时尚的讯息通过电影传达给观众,从而影响着服装潮流,甚至最终形成独特的服装文化。正如80年代电影《霹雳舞》的风行,造就了大街小巷留着长卷发、穿着喇叭裤的男青年扛着录音机在大街上跳舞的情景,这些都是电影对人们审美的影响。

4.意识形态教育。电影不仅仅可以引导观众宣泄情感、向善、感知美,它还能够跨越种族与地域的限制,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其对观众的意识形态教育。如电影《功夫之王》《卧虎藏龙》讲述了中国人锄强扶弱、侠骨柔肠的武术精神,正是这些走出国门的电影让西方人认识到了中国人以及中国武术的魅力。如电影《南京!南京!》《东京审判》《金陵十三钗》等如实地讲述了日本侵略中国所犯下的罪行,其中带有浓重的民族抗日情结与意识,当这些电影走出国门时,就能让西方人认识到日本在侵略战争中所暴露出的血腥、残忍与罪恶。而西方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同样会在潜移默化中将西方的意识形态灌输给中国人。如西方电影中经常出现的咖啡屋、酒吧、汉堡快餐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当下年轻人喝咖啡、吃汉堡等生活习惯无疑或多或少是受这些电影的影响。西方的电影赚取的不仅仅是中国市场的票房,更重要的是其严重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与价值取向,这无疑给中国电影界敲响了警钟。

二、当前影响电影社会功能实现的因素

1.片面追求数量与利益。商业化的运营模式使得中国电影产业逐渐呈现出利益最大化的弊端。电影出品方单一地将票房作为电影产出的唯一目的与目标,于是提高电影产量、以明星大腕以及主演的绯闻等等增强票房号召力,却唯独忽略了电影是内容产业,是以提供精神财富而获得利润的。失去了精神教化价值的文化内涵,纯粹的甚至低俗的娱乐性特征无法满足电影观众的精神需求,自然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票房。如电影《苹果》集结了范冰冰、梁家辉、佟大为这些知名影星,并以情色情节作为噱头,但最终却并没有盈利,原因在于故事缺乏精神内涵。电影《做头》由关之琳与霍建华主演,同样有激情戏,但这部电影甚至很少有人知道,原因也在于故事没有任何的文化价值。而如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疯狂的石头》《神探亨特张》没有明星大腕、没有激情戏、没有裸露却拥有良好的票房,原因就在于这些电影各自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如《一个都不能少》以质朴的语言、原生态的画面传达了困境中坚守责任与希望的重要性。所以渗透正能量的、能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电影对于观众而言才具有吸引力。

2.与西方电影产业接轨的危机。近年来随着国外电影的引进,中国观众领略到了西方好莱坞电影的特技、声效以及紧凑的剧情,对于国产电影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之下,中国电影人开始通过与好莱坞合拍、投资等方式介入好莱坞电影拍摄,或通过聘请好莱坞演员及制作团队等方法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但是毕竟电影作为文化产业,是带有独特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念的,所以即使是投入大量的资金,中国与好莱坞共同投资的电影如《功夫之王》《钢铁侠》等都明显地带有好莱坞电影个人英雄主义的审美特征。中国电影在走进国际市场的同时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不能盲目地投资以及合作,要时刻将宣扬中国文化、弘扬本民族的精神作为合拍片的核心任务,要确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3.电影产业推广模式的误区。中国电影在面向市场推广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明星、导演上,经常大力推荐他们,却忽略了电影本身的文化内涵。而某些电影更是以激情戏、裸露戏作为重点展开宣传。当下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电影推广,鲜少提及电影对观众的精神以及情感的价值,这无疑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种畸形发展。这种推广方式容易将电影的关注点引向庸俗、低俗的境地,同时也会传递一种错误的讯息,使得电影观众对电影的价值与功能形成错误的认知。

电影作为提供精神产品的产业,要紧紧围绕民族精神、社会道德、人性的美好等等精神财富体现其精神价值。如果电影失去了其精神内容,失去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自然就无法获得商业利润,甚至也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人们的精神需求并不是低俗的娱乐性与纯粹的感官刺激,更多的是富有民族意志、彰显时代精神、体现人性美好、彰显正能量的精神内涵。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电影只有重拾其自身的精神教化价值才能够获得更加广阔的前景。

本文系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基于符号学视域下的河南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项目编号:142400410099)成果之一。

[1]安立国,石实.从思想环境与情境互动的角度看电影的社会功能与影响[J].电影评介,2009(21).

[2]姜淼.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新闻界,2011(2).

作者单位 河南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精神情感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拿出精神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