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 廖 勇
体育课最大的特点是群体性、公开性,课堂中师生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展开的。师生间产生的各种“碰撞”情况,也是无法隐藏的,如果老师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处理方法,往往容易造成师生间的尴尬局面,影响课堂学习气氛。一节优质的体育课,是能让师生都能体验到快乐和成功。近期我上了一节展示课,课的结构清晰、层次鲜明、组织有序、常规落实好,但课后,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我在课中太追求课前的预设了,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给学生限制了许多的条框,一味去追求课的“流畅和完美”,从而忽略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思维的碰撞,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现,从而让课失去了更多的“精彩”。
在刚刚结束的校级展示课上,我以“团结协作”为主题设计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的一节体育课,其中有一个游戏“踏石过河”。游戏前,用地标设置了一条醒目的河流,练习时,老师首先强调游戏练习时的要求:每组一人一石(木砖),脚必须踩在木砖上,通过集体讨论、想办法完成过河练习。接下来就组织第一组男同学配合演示游戏方法:先向河里扔一块木砖铺设过河石礅,一个同学站在石礅上,接后一个同学的木砖向前铺设下一个石礅,依次进行,取胜的关键是看哪组能在最短的时间使全组的人员安全过河。各组学生明确了游戏的任务和规则后,又是可以自己动手开展实践的活动,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取胜的关键,确定本组过河的最佳方案。此时,学生学练的热情感染了我,我不由自主的也参与到了其中。正准备吹哨“发令”开始游戏练习时,一个同学突然大声喊了起来:“老师,这个游戏方法设计有点不合理。”这喊声我听得很真切,同时,也吸引了几个同学的目光,由于是展示课,又有很多老师在听课,这时,我很隐蔽的一看,原来是班上最调皮的一个男同学——曾xx,由于课前编写教案时,预设里没有考虑到这点,为了让课的流程更顺畅,我就装着听而不闻样子,继续进行我的教学程序。“老师,我觉得这种过河方法不合常规!”还是那位曾xx同学,这次他反而提高了音量。这声音打破了刚才活跃的氛围,课堂顿时有点骚动,旁边还有几个同学竞大声的讨论起来了。当时我心里非常的生气,但又是展示课的原因,我强压恼怒,有点不耐烦的指责道:“我们是在做游戏,在模仿,你现在的任务就是执行规则,按规则进行游戏。”由于他平时很调皮,大多同学都不喜欢他,好多同学冲他发出“嘘—嘘—”声,那位同学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吐了吐舌头,像败下阵的公鸡,再也没有刚才的激情,接下来,我就按照预设的教学内容进行下面的教学,也收到了课前预设的效果。
课后,我大脑里时不时的有喊声在回荡,一直不能忘记曾XX同学的喊声和他挫伤了积极性后的颓丧状态,第二天晨会时,我主动的到曾XX班上找到他,“你昨天在课上的两次喊声,老师听见了的,你肯定有什么想法?老师看得出,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咱们能谈谈吗?听我称赞他,他不好意思的笑了,看他不排斥我,于是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问:“你认为那个踏石过河游戏什么地方不合理?”“既然是踏石过河,所有的人必须要从石头上通过河,有人掉在河里显然不合理。”“哦!”我为之一震。“你的看法呢?”按老师的要求一人一砖容易掉到河里,练习时速度慢,练习的次数少,不好玩,我的看法是:“每组多发一块木砖,作转换用,这样既符合常理,还能使我们紧密团结协作,同时,我们可能多玩几次。”他一说完,我则既惊喜又惭愧,惊喜的是他有思想、有方法,惭愧的是我只考虑自己的面子,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宽容学生提出的问题。由于我的失误竟扼杀了一个闪光的思想。
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老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道具,一个等着被老师填充的容器,所有的教学程序都是老师预先设定好的,课堂只是老师执行这个程序的表演舞台,学生只是完成这个程序的机器,一旦学生不愿意跟着老师备课时预设的思路走,这时老师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的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行?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现实问题。如果我能及时捕捉这次教育契机,及时的鼓励曾XX同学大胆的发表他的看法,老师和同学一起用心的倾听,然后再引导大家前后对比的议一议他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规则,修改后的好处是什么?老师在充分肯定他这种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把课堂的主动权让给学生,允许学生自己去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实践,这时,结果如何已不再重要了,学习探索中学生的热情高涨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兴趣,使他们的身体练习和思维拓展在体育课中得到不断的迸发。此时此刻,老师的课前预设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老师要有随时根据学生的学情调整自己教学的一种应变智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强调学生为中心,心中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我们的课就不会华而不实了,我们老师也不会再面对意外时不知所措了,由此可见,在预设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老师要善于发现问题,捕捉学生的学练过程中的良机,尊重学生的发现,发挥教育的机智,用正确的心态和合理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提出的问题,对在课中出现的“碰撞”情况,我们老师要宽容、理性地对待孩子,不要轻易的、盲目的制止和否定学生,要肯定学生的积极参与,要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才华,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师生心灵的沟通和信任,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真真切切的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