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必须开源引流

2015-03-19 04:08:42福建省建瓯市东游中学张晓玉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5年22期
关键词:书籍文章作文

福建省建瓯市东游中学 张晓玉

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说,能洞察明白世间事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能熟悉而通达人的感情就会写文章。他以不朽名著《红楼梦》证实了他的观点的正确性。世事和人情构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懂得了世事和人情,才能写文章,揭示了生活是文章的源的道理。我国唐代伟大计价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勤奋阅读书籍,写起文章来说能运用自如,好像有神来之笔一样。他以杰出的诗意证明了这观点的正确性。书籍是前人生活的客观反映,阅读书籍,实际上是在间接地认识生活。生活是作文之源,而阅读书籍吸收营养就是作文之流。欲求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就应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应该把观察生活和阅读书籍结合起来,实现开源引流。

一、生活是作文之源

美国教育家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里的“生活”是广义的:它包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善,如做工的、务农的、当兵的、经商的、教书的等等,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还包括由生活产生的思想感情,人禀七情,由事而发,由生活引起的心理活动;已包括为人类生活服务的科学技术、科学发现、创造发明、相对论、电子计算机,宇宙飞船等。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语文,从生活入手增进理解、运用语文,以生活为内容;离开了生活,语文工具的交际功能就不复存在。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文章由文、象、道三个相互关联的因素组成。长期以来,谈文与道的较多。“文”,指文章的外在表现形式,如语言、文字、结构、表达方式等:“道”,指文章的思想,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襟怀、抱负、理想、识见等。“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通过“文”表达一定的观点和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交际作用,强调文道统一。

然而,古人还认识到文章还有“象”的因素。魏晋著名学者王弼指出:“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言所以明象,象所以存意。”他认为文章应有言一象一意三个因素,也就是文一象一道三个因素。三者的关系是,言明象,象存意,象居核心地位。象是言的对象,又是意的载体。陆机认为:“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他将文章分为文一物一意三个因素,与王弼所见如出一辙。明代学者王夫之进一步强调了文章的“象”“言以明象”“天下无象外之道”,强调“道”必须通过“象”来传达,无“象”也就无“道”。

那么,“象”内涵是什么呢?郭绍虞、王文生认为:“离开了具体的事而言道,则道就成为空洞的门面语。”张志公认为:“文章里有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它运用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它讲究方法技巧,语言艺术。它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体。”张寿康说:“文章的要素包括:主旨、质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和文体”,“质料是指组成文章本体、用来表现主旨的内容材料;包括人物、事件、景物、整合、数据、道理等。”综上所述“象”就是文章中所写的“具体的事”,“思想意识,知识见闻,生活经验,审美观点”,就是文章的“质料”。文章没有“象”就失去了本体,“象”的来源就是生活。

学生作文常感到为难,有搜肠刮之苦,捉襟见肘之窘。勉强作文,或是言之无物的“容里空”,或是胡编乱造的“想当然”,或者说大话,假话,什么“多么美丽”、“非常伟大”、“好好啊”之类,没有具体内容。究其实,就是缺乏“象”。要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具备文章本体的质料——象,而取得象就必须面向生活。叶圣陶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歇。”生活之树常青,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取象”——“明象”——“悟象”的过程,反映了认识生活、理解生活到表现生活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生活就没有“象”,没有“象”也就难于“文以载道”了。同时,生活不是作文的原型参照,文章写得是否准确、生动,是否合乎情理,也得靠生活来衡量、检验,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判断文章优劣的标准。所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作文教改的出路。

二、阅读是作文之流

书籍是人类文明的仓库,阅读书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文明的社会。人们认识生活,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亲身实践,通过投入初中获得直接经验、形成知识;二是借助书本获得间接的生活的间接知识,所谓“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就是这个意思。据测定:一个人的知识靠亲身实践得来的仅占20%,而80%的知识是靠阅读得来的。书籍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它极大地浓缩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时空,是人类积累、保存和传播知识的最重要的载体,在人类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起着传播文化,传递精神遗产,孕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这样,人们通过阅读,能够博古通今,联系四海,吸取经验,获得知识。又因为书籍是前人彼时彼地生活的客观反映,通过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和对祖国语言的崇拜”(苏霍姆林斯语),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重视。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养成学生经常阅读报章杂志的习惯,每常年课外阅读三五本书。我国台湾省学者陈品卿把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书籍归纳为十二类。本国名人传记,外国名人传记,中国文学名著,外国文学名著,历史故事,古今名人书信,社会学科论著,自然学科论著,学术思想性论著,名人札记,古今名人言论,其他学科论著。

如果能指导学生阅读这十二类书籍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学生视野定然开阔,所得甚多,作文也就不会难于青天了。通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为学生作文“引流”,同时还指导学生写作“阅读作文”,如摘录精彩句段,根据原文编写故事,写文章提要、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等等。这既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材料又让学生练笔,一石数鸟,何乐不为?

猜你喜欢
书籍文章作文
鲁迅与“书籍代购”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放屁文章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