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必健,谭 诤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发展困境与出路
余必健,谭诤
(赣南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学校的发展面临着教师编制不足、教师结构失衡、教师素质较低、生源严重不足、生源结构单一,以及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多方面的困境。农村学校的发展,除了依靠城市学校的帮、扶、带外,还要有发展自觉性,必须想方设法自谋出路,通过城乡学校的共同努力最终带动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的相对公平。
关键词:城乡教育;农村学校;困境与出路
作者简介:余必健(1991- ),男,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教育;谭 诤(1972- ),男,湖南洞口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评价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识码:A
文章编号:编号:1008-6390(2015)06-0111-04
一、引言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同样面临着重大课题,那就是如何从我国区域性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出发,谋求教育的相对公平,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农村学校的水平都远远落后于城市学校,而在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后,进一步动摇了农村学校发展的文化根基。虽然经过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校的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在较长时间内还无法脱掉“薄弱学校”的帽子。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学术界对于农村学校发展的困境和出路方面的关注度不够。课题组通过对江西省多所农村小学的实际调研发现,农村学校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困境。我们希望通过对农村学校的发展进行诊断后,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帮助农村学校健康、稳步、长效的发展,让农村学校焕发生机。
二、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实地调研、走访,农村学校发展面临的困境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管理和教学环境方面。
(一)教师方面
1. 教师编制严重不足
据有关统计显示,基础教育系统中依然存在较大比例的代课教师。在实际的调查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也是教师编制严重不足。为了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得不聘请相当数量的编外教师。虽然国家是按照学生总人数标准配备教师数量的,但随着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计划的开展以及寄宿制学校的兴建,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也就是说教师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备课或者改作业甚至休息的时间进行相应的管理。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于编制分配办法不合实际,致使生活教师和后勤人员缺乏,让这些工作不得不由专业教师来分担。由此可见,农村地区的教师编制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教师结构不合理
教师的数量虽然是支撑教育的基础,但教师的结构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现实的农村教师队伍中,由于教师流动的失衡,导致中青年骨干教师欠缺。年纪大的教师缺乏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大都故步自封,很少会有大的改变和创新。如果说有的话,那也是经验基础上的改进,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老教师很少考虑职称评定之类的事情,因此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不高。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年轻教师往往会另谋出路,使得农村学校成为骨干教师成长和培养的基地。因此,有学者认为“目前教师在城乡间的配置,并不是简单的‘城优农差’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结构性的差异”。[1]除年龄结构失衡外,农村学校教师结构失衡还表现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和性别结构方面,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已经成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3.教师素质相对偏低
有学者曾做过教师素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研究。研究表明,无论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还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或者是教师的综合素质,都会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产生很大作用。[2]但现实情况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实践中观察,农村教师素质都不是很理想。而教师招聘考试对于教师的考察并不是很全面,只要基本条件符合就可以录取任教。农村学校由于办学条件较差,学校教师获得外出学习的机会也较少,校内的教学教研系统相对来说不是很完善,致使农村学校教师缺少职后应有的学习和锻炼,严重影响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导致农村学校教师整体素质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还有一批毕业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初中生甚至小学生,这些因素的存在必然会对素质教育和农村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极其不利的负面影响。
(二)学生方面
1.生源凸显不足
学生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必要条件,学生的数量决定办学的规模。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对于拥挤的城市来说,缓和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没有了儿女成群、玩耍嬉戏和促膝相拥,也就留不住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也就失去了孩子们结伴成行和朗朗书声,跟随着父母的举家搬迁,远离了土生土长的乡村和朴实亲近的关系网,竞相到城市学校谋求受教育机会,打破了一如平常的教育平静,进而引发了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和城市融合等难题。这样的变化,一方面使得农村学校生源流失过快;另一方面,城市学校无法容纳规模庞大的流动学生。这种情况无疑给农村学校以致命的打击,但不能撤掉学校,因为还有为数不多的学生需要受到应有的教育。生源方面凸显出的不足必然侵蚀农村教育的发展根基,农村学校岌岌可危[3]。
2.生源结构单一
出于对农村教育的失望,大多数父母为了给孩子一个相对较好的教育环境,心甘情愿花重金去择校,去陪读。留下的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也就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留守儿童。这样的生源结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给予他们父母式的关怀和指导。而这些农村教师大都是本地人,有家庭,有农活,杂务繁多,更不要说给这些孩子额外的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大量存在,对于农村学校教师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叶敬忠等曾做过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调查,他们在研究中表明“父母外出务工对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饮食、衣着、疾病照料和零花钱方面的影响并不大,却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留守儿童的劳动负担,限制了部分留守儿童的交往范围”。[4]研究还发现,“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稀少的联系很难弥补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部分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性格成长由此受到了很大影响”。[5]这就造成留守儿童一是内心的孤独,导致学习积极性和课堂表现略显一般;二是性格孤僻,难以沟通,很难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活泼有趣的课堂。如何调整这样的生源结构,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3.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可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呵护和教育时,却不能遂愿,对于他们幼小的心是个不小的打击。与孩子最亲的是父母,最能够激发孩子的是和谐的亲子关系。而农村地区大量存在的留守儿童接受的是隔代抚养,对于爷爷奶奶而言,年终交一个白白胖胖、结结实实的孩子给子女比一切都重要。所以他们的教养方式更多是溺爱,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会无限制地提供和满足,助长孩子的一些在他们看来是很正常的坏习惯。在基层学校调研时,我们听到一位老人舍不得自己的孙子晚上做作业,竟然怂恿孩子不按时完成任务,并当着孩子的面到学校去数落教师。这样的场景出现,是教育的悲哀。试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位老人一样,为了溺爱孩子而抵触教师,这样的孩子能获得和往常一样的教师关心吗?教育教学能正常开展吗?父母不能给的家庭教育,如果是被隔代的不正确教育取而代之的话,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堪忧,农村学校发展堪忧。
(三)教学管理和环境方面
1.农村学校办学自主权小,谋求自身发展受限
中国教育管理行政化特征明显,这对于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是不利的。学校发展的“唯管理”模式,单向的自上而下逐级管控是不能有效解决教育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真正了解实际问题的还是基层的领导和教师,如果一味听从上级的安排,往往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因为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就算是农村学校想出了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方法,但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程序和教育部门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之后,也会因为各种理由而被搁置。得不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基层学校的计划就无法施展,再好的计划都只是愿望,停留在纸上的空想。没有办学自主权,就等于没有了头脑,何以指导行动,让学校有所作为呢?
2.农村学校资源缺乏,设施不全,无法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发展政策,以及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财政管理模式,拮据的经济状况使得农村学校为满足素质教育而建立的图书室、绘画室、舞蹈室、音乐室、多媒体室等项目大大缩水。虽然国家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标准化建设计划,但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乡镇一级的学校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但农村学校依然是在原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较大改变。农村地区的完全小学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村小和教学点了。虽然说外部环境不是对教育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这些资源和设施的缺乏和不全,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影响,剥夺了他们享受与城市学生同等条件的权利,农村学校的落后也势必会降低他们成长的速度,拉开他们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三、农村学校的出路
“打铁还需自身硬”,发展还要靠自己,农村学校的发展出路依然要由他们自身寻求和踏出[6]。针对教师方面、学生方面、管理和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困境,我们要采取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对策,农村学校才能如履平地,创造出佳绩,从而走出一条农村与城市相结合的特色之路。
1.在政策框架内,争取更大的扶持力度,并依靠自身造血功能,提高发展自觉性,为发展奠基[7]
农村,一个落后与破败的代名词,但这片土地却有着人们无法忘怀的根,我们都从田间地头走来,走向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城市的建设发光发热。在农村,有着城市所没有的原生态环境和土地,这也正是农村的优势,可以为农村学校发展提供资源。有许多地方采取了校办农林场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真正从泥泞中走了出来[8]。农村学校可以因地制宜发掘本地优势,积极尝试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不寻常的路,激发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培养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树立与学校共存亡的使命感。通过开办校企等类似的项目,将农村闲置土地和荒山林地利用起来,让学生劳作并开设这样的综合实践课,教给学生实际的操作技能。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在参与学校建设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9]这样一来,使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最重要的是,学校实现了由以前纯消费单位向消费与生产相结合的单位转变。学校获得的发展收入将“取之于生,用之于校”,学校可以将这笔资金投入到建设上来,让学校旧貌换新颜。这样农村学校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壮大,缩小了与城镇学校的差距。有了如此的改观和转变,何愁引不来“凤凰”。
2.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素养的全面提升
教师素质是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针对农村学校教师结构严重失调的现状,要采取积极劝退、安排就业、帮扶晚年相结合的措施。对于那些不具备教师资格和专业能力的教师要积极劝退,并及时与教育管理部门协商迅速补充优秀人才,填补空位。对于那些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教师,可以安排到校有企业担任综合实践课教师,真正发挥自身的长处,将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验介绍给学生。还可以将这些教师安排到教学行政工作或后勤工作中去。对于学校中的青年教师,要将他们打造成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展校内教学竞赛、校本研修、校际联合培养等各种活动,[10][11]并争取更多的机会外出学习和鼓励中青年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努力夯实自身的教学技能,扎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全新的姿态适应课改的需要。通过教师的学习带动校风学风的改变,教师的提高带动学校综合影响的提升,教师精神面貌的转变改善学校的社会形象,增加学校的吸引力。
3.加强教育宣传和文化氛围建设,巩固农村学校发展的根基
农村学校是农村地区的文化中心,它的辐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小到家长们在接送孩子期间的交流,他们密切关注着学校发展的动态,自家孩子的学习怎么样?教师好不好?学校伙食怎么样?学校环境好不好等等话题。这些信息的交流,就无形中增加了老百姓对教育的关注。学校往往是和村支部相连的,这里也是村民集中活动的场所,他们就活跃在学校周围,眼观、耳听、嘴说着学校发生的种种事情,也算是对教育的一种监督。一个孩子的成长,纯粹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是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接受的是隔代抚养。老一辈人教育观念陈旧,教育理念落后,这样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是非常不利的,而学校对他们无权加以强制性教育,只能通过给学生以渗透,让他们做好自己祖辈的思想工作,逐渐扭转不利趋势,这种后喻文化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12]一方面让学生担当起了一份责任,文化传递的使命,也让他们接受了新的理念,并通过实际行动外化出来,给自己的祖辈以实在的影响;另一方面,长辈的观念转变也带动了整个家庭教育环境的改善。农村学校之所以冠以农村之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是深深扎根于农村的文化基础上,乡土化才是农村学校的出路。[13]这种出路的谋求,必须借助社区的共同努力。学校要打开铁门,让村民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来,为农村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同样,农村学校也要积极走出去,大胆向社区展现最新教学成果,自觉接受群众的检阅。农村学校教育只有真正做到与民同乐,才能做到寓教于乐,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生命力。也只有这样,农村学校才能有更好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为学校教育提供真真切切的活教材、大舞台。[14]
农村学校的发展确实面临着许多困境,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独特的发展优势。只要我们仔细挖掘,努力开发,大胆尝试,勇敢迈步,一定能走出属于农村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15]农村学校也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吸引更多的回流生源和优秀师资,这样农村学校才能长效稳固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彬.中国城乡教师均衡配置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7):42-47.
[2]徐鹏,张英俊.教师素质对学习动机的影响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S1):64-65.
[3]伏凤龙.阻滞农村学校发展的原因及对策初探[J].中国教师,2011(11):50-52
[4]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06(1):57-65.
[5]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6]宗兴万,梁经武.统筹城乡教育改革背景下的农村学校发展策略[J].中国农村教育,2010(7):11-12.
[7]辛国春.利用现有资源谋求农村学校发展之路[J].黑河教育,2014(8):9.
[8]萨鑫,谢顶登.农村学校如何走出困境?——芮城县发展校园经济的启示[J].教育与经济,1989(3):40-42.
[9]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薄弱学校建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61-168.
[10]钟秋生.“联片研训”是农村学校发展的有效途径[J].教师,2009(1):44-46.
[11]高常峰.农村学校发展的不竭之源——校本研修[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5):42-43.
[12]董树梅.“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文化困境突围中农村学校的担当[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109-112.
[13]纪德奎,张海楠.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乡村学校文化的本土化选择[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48-51.
[14]王玉云.农村学校发展内涵和需要解读[J].新课程:教研,2011(1):79-80.
[15]于绪政.对农村学校发展方向定位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3(2):25.
[责任编辑石悦]
Predicaments and solutions of rural school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by YU Bi-jian, TAN ZhengP.111
The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ve caused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for a long time, especially the matter of education imbalanc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 system, education is actually facing the problem of gradually widening gap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inadequate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teacher structural imbalance, low quality of teachers, serious shortage of students, single structure of students, lack of family education, as well as other predicament, rural school running resources, quality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so on. In addition to rely on urban schools’ help, it is more important for rural schools to have consciousness of development. Rural schools must try to find solutions themselves. Urban and rural schools should make efforts to promot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relative fairnes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rural schools; predicaments and solu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