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2015-03-19 02:21庄雪云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 朱 荣 郑 雪 庄雪云

一、高职院校教育资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学生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体制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校贫困生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和广覆盖的贫困生教育资助机制,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的后顾之忧。虽然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工作通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资金来源单一,行政依赖性强。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奖助学金、银行的商业性助学贷款、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报酬。高职院校开展助学贷款的难度较大,且额度和范围受到局限;奖学金的名额较少,并且一般奖励成绩优异的学生,同时,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并非需要资助。这样就致使大多数的贫困生无法得到奖学金,因而奖学金机制不能起到资助作用;勤工助学岗位数量有限、信息透明度较低,贫困生受助也受到限制。因此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家在引领社会力量的资助,树立帮困助学的社会风尚与倡导捐资助学的政策支持方面力度不大,社会各界对捐资助困助学的认识不足,特别是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不够,未能形成足够的社会参与氛围。而且,社会力量的资助还属自发的行为,参与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不够,尚处于一种自愿、非义务、缺少激励机制的状态。

(二)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很难量化。就贫困生认定标准问题,不止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而且也是各大高校都面临的共同问题。目前国内高校贫困生认定方式主要包括生源地认定和高校认定两种方式。这两种认定方式各有利弊:高校贫困生认定方法主要从经济上考虑,在实践中,绝大多数高校主要依据四个因素来认定贫困生,一是学生家庭的收入情况;二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月消费水平情况;三是学生缴纳学费的能力;四是生源地与学校所在地最低的生活保障水平。生源地认定中,家庭的贫富状况调查核实难度较大,申请救助学生证明材料真假难辨,当地民政部门对《贫困证明》把关不严,导致少量家境较好的学生也能申请到补助。

(三)对贫困学生的人文关怀缺乏。在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进行教育资助的过程中,学校主要强调经济上的资助,而较少地关注贫困学生的精神层面,经济资助只能解决受助学生表面上和短暂性的困难,无法从根本上帮助到家庭贫困的学生,同时忽略了伴随经济困难而可能产生的一些内在困扰,比如忧虑、自卑甚至是自闭等心理问题,做不到从根本上育人,这与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理念相违背。

(四)学生对资助的珍惜程度降低,奉献意识淡薄。由于资助体系的不断丰富,学生比以往更容易获得资助,因而对待各种助学方式也不像从前那样珍惜,抱着“天上掉馅饼,不要白不要”心态的学生越来越多,“不劳而获”的心理使得劳动和奉献意识更加淡薄,更有甚者使用助学金用于不正当消费,严重损害了教育资助体制的励志效力和公信力。

二、完善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体制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大对教育资助的投资力度,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府统筹、政策导向是解决贫困生问题的根本。一是政府应对商业助学贷款提供优惠的政策扶持,从而增加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的受助面。二是政府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鼓励社会建立多样化助学基金。三是政府应该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资助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为高职院校贫困学生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一是加强专业团体的资助能力。社会资助应成为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经费的重要来源。慈善总工会、成才基金、红十字会等专业团体要加大捐助的名额和资助的金额。二是推动校企深入合作,通过与企业开展培养合作、培训合作、研究合作、校企共建等方式,鼓励企业在学校创立贫困生资助基金,以奖学金、助学金、劳动报酬等形式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变资金型资助为岗位型资助,不仅促进贫困生资助工作开展,也让贫困学生得到了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按劳取酬”的观念,克服“不劳而获”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应建立一整套贫困生教育资助的制度和措施。

1.完善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认定机制。一是要彻底解决贫困生界定这个现实问题,需理清思路,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建立配套措施。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教育资助档案库,统一认定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对贫困生的档案进行“动态化”管理,即能进能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并做好访谈与跟踪服务,不断地更新贫困生档案库;三是采取多种渠道评定贫困生,不能只以“一纸证明”来“敲定”贫困生。

2.高职院校要对贫困学生强化心理疏导,增加人文关怀。一是强化资助育人环境,大力开展助学励志宣传,营造自强励志的校园氛围,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报刊和广播电视等平台,采取多种形式对国家、省市和学校各级资助政策进行宣传,使学生加深了解,增强认识。辅导员及班主任通过结合班会、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受助学生成才、感恩、诚信、自强等观念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其感恩意识,在整个校园内营造自强、向上的资助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体系。高职院校必须从根本上重视精神资助工作,特别是要重视直接与学生面对面接触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既要鼓励学生多方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倡导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风尚;又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有偿工作,获取报酬的同时也得到了锻炼。更要对有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进行心理疏导,从源头上消除贫困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所带来的自卑、自闭等心理问题。

3.强化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要鼓励贫困学生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诚信、合法的劳动谋求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必须让这些学生认清勤工的目的是助学,要有助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勤工助学作为学生教育资助机制中的一个重要一环,它不仅是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的有效途径,更是培养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就业成才的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在通过各种方式为贫困生创造更多的助学和实践机会的同时,要紧密围绕贫困生成长成才的全面需求,突出“资助为主,育人为本”的思路,实现“两个结合”:一是要将勤工助学尽量与教学、科研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在通过劳动换取收入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二是要将勤工助学与就业、择业结合起来。让贫困生参加到社会工作实践中,参加到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实践中,及早进入产品开发、生产过程,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从而使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同时,尽早了解社会,为顺利就业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问题,是涉及到社会公平、民生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社会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历史原因,也是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制度和经济政策变迁的必然结果,正确认识当前高职院校贫困生教育资助中各类资助存在的问题,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谢嘉琳,陈伟,朱铁汉.浅议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2]薛深,刘慧婷.高校贫困生资助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助学贫困生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关爱·帮扶·助学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为助学一诺千金
郭万里“三帮”助学子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扎实帮困助学造福贫困少年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