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辽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5-03-19 02:21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辽宁文化产业

□ 邱 瑛

辽宁是文化资源富集、文化事业锐意进取的大省,辽宁新的发展目标即是由文化大省变为文化强省。人才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为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根本保障。而目前辽宁的文化人才状况远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严重制约着辽宁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加快辽宁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更新人才观念,明确文化产业人才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从中央到各地方均十分重视文化产业,并陆续制定了相关发展政策与措施,但目前辽宁文化产业领域尚未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还未得到足够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加快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步伐,首先必须更新文化产业人才观念,明确文化产业人才的核心地位,全面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

一方面,辽宁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人才,必须立足辽宁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文化企业发展需求,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对当前加强辽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认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奠定文化产业人才使用、引进和培养工作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遵循、把握文化产业人才的成长规律,以更广阔的视野来界定文化产业人才,科学把握社会性、开放性、多元性、高流动性、自主性、竞争性等文化产业人才特性,对其培养和使用形成科学的认知,推动人才工作全面转型。

二、以人为本,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发展战略

(一)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路径。应科学把握辽宁文化产业人才的发展方向,依据“人才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念确立工作思路,并将其落实于文化工作各环节之中。坚持高端引领、统筹推进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强调优先开发人才资源,优先调整人才结构,优先保证人才投资,优先创新人才制度。

(二)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专项规划。应由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组建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辽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全省文化产业人才的战略目标、宏观布局、重点任务、层次结构、培养模式、资金投入、管理制度、路径选择、政策保障等进行科学规划,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制定实施具体政策措施。同时还要引导文化企业以长远的眼光对待人才队伍问题,使企业树立高素质人才在提高竞争力、产生效率的意识。

(三)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扶持体系。根据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对现有文化产业人才政策进行梳理评估,并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制定出台合理完善、衔接配套的辽宁文化产业人才政策扶持体系,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其中,应重点扶持辽宁文化产业急需的专业学科,培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

(四)加大文化产业人才资金投入。应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尽快设立辽宁文化产业人才建设专项基金,通过政府拨款、企业赞助、社会捐赠、自筹资金等多种渠道融资,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特别要对来辽宁创业的文化产业人才,在创业、项目研发、成果转化、团队建设、政策配套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

三、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力度

辽宁省各级政府和文化职能部门应瞄准本省紧缺、急需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进行积极扶持与引导。其中,要重点培养掌握现代技术的信息服务人才、善于市场运作的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端创意人才、精通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深谙文化投融资的资本运营人才、熟悉国际文化贸易的商务人才等六类文化产业人才。

(一)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对文化产业人才进行集中培养。针对辽宁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坚持通用型人才、专业型人才及复合型人才相结合的培养原则,在辽宁高校中科学设置专业结构和专业方向。以东北大学等大学为龙头,带动其他高校设置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适当扩大文化产业人才的招生规模,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雄厚的储备力量。

(二)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三方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应既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市场洞察力,又能合理对接专业知识与其他技术、知识,融会贯通。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结成产学研合作体,三方合作培养文化产业人才,有利于发挥各自在技术研发、转化和推广培训方面的优势,提高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三)完善在职培训。鼓励社会资本、文化企业和行业组织联合建立文化产业职业培训机构,定期开办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各种特色培训班。并积极吸纳高校专家学者加入培训团队,结合职业培训的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具有不同侧重点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一大批文化产业精英人才。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文化企业与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合作,通过送出培训、业务交流、外企考察、赴外研修等方式,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国外知名文化产业高等院校研修或跨国文化公司访问学习;或通过邀请授课、项目合作、人才轮训等方式,进行多种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实现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和才能的文化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四、推进人才引进工作,提升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层次

目前,辽宁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匮乏,现有的人才培养渠道与培养体系又尚未建立完善,难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辽宁各级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工作的引导和扶持力度。

国土资源行政应诉的七大技巧(谢伟) ..........................................................................................................9-46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发展思路,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引导,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加快形成政企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为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一方面,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研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台相关激励政策,从宏观上把握人才引进的方向,做好人才引进的制度安排,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吸纳高层次人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文化企业重视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鼓励文化企业通过市场手段,积极采取运用核心人才带动引进、载体整体引进、团队集体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管理人才,以提升文化企业研发能力和管理水平。

(二)采纳多种形式吸引文化人才。

1.要开展大规模的招聘工作。以政府组团的形式,组织本省重点企业“走出去”赴省外、国外,以政府品牌招揽人才,既能有效宣传辽宁以及人才政策环境,又能降低企业招聘成本。同时,可采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组织本省文化企业举办高校毕业生招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洽谈会等,直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辽宁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中来。

2.创建文化产业平台。通过创建各种产业基地、研究中心、开发园区,搭建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良好平台,充分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的良性互促。

3.巧借项目延揽人才。每年根据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列出若干重大技术开发和科研项目及企业技术难题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引导人才直接服务经济发展,实现人才引进与重大建设项目的有效对接。

4.扩大人才交流。鼓励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与省外单位通过学术交流、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确立协作关系,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行文化产业人才、智力、项目结合的人才柔性流动。对于“柔性”引进的中高级人才,根据人才意愿,可不转户口,不转行政关系,直接来辽宁工作,形成进出更自由、渠道更畅通、方法更灵活的流动方式,使各类优秀人才能够更多、更方便地来辽宁工作或服务。

5.允许和鼓励自主创业。相关部门应允许和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创办文化企业,或凭借文化品牌、创作和科研成果等生产要素占有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以充分体现其价值。还可成立专门资助、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基金会,提供适当的资助帮助其创业。

五、创新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用好文化产业人才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使得辽宁的文化人才“留不住,引不来”。为此,辽宁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必须要创新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以更好地吸引、聚集和稳定人才。

(一)创新文化产业人才选拔机制。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聘任制,优化完善竞争上岗、社会公开招聘等方式。加快推动制度创新,建立完善用人制度,使得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高能低;打破论资排辈的“老规矩”,大胆破格提拔和使用优秀、杰出人才,真正把德才兼备的优秀文化产业人才选拔到最重要、最合适的岗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机制。

(二)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产业人才资源调配中的作用。

要进一步优化政策体制环境,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调配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人才流动,突出市场取向,建立开放式管理体制,变单位部门所有为社会化人才资源,努力消除文化产业人才管得过死、自我封闭、交流不畅等弊端。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在全省文化系统已经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职业,各级企事业单位招录的人员均须取得相应专业国家职业资格,促进人才的社会化、职业化。

六、健全人才激励与评价机制,激发文化产业人才活力

健全有效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是实现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化的必要条件,对于充分发挥文化产业人才聪明才智,调动文化产业人才积极性,对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健全薪酬激励机制。薪酬是对文化产业人才最基本的激励手段,是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的物质基础。要做好薪酬结构的设计工作,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加班工资、薪酬福利等,特别应当注重的是各部分所占比重的分配;建立与其业绩相匹配的绩效工资体系,把人才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直接挂钩,使文化产业人才的付出与回报相匹配,为其潜能挖掘提供动力支持;实施企业与文化产业人才利益捆绑机制,对高层次人才可以采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等方式进行股权激励,或者以文化创意成果投资、作价入股的项目收益分成方式实施分红激励,提升人才的创意动力和对企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探索建立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岗位津贴,对于作出特殊贡献的高端文化人才,可试行协议工资和“年薪制”。

(二)健全人才奖励机制。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文化企业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可由政府设立人才奖励基金,着重奖励具有卓越业绩和突出贡献的杰出人才,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文化企业对于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可采取发放奖金、提薪提职、增加福利、评先表彰等激励方式,也可采用股权、期权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工作主动性。

(三)健全人才考评机制。应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制定文化产业人才的考核体系和评价标准的导向,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对文化产业人才的考核评价要采取“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互评与组织考评相结合”的办法,以文化企业的经营目标责任制为重要考评依据,充分发挥单位内部考核和社会化人才考核评价机构的作用,采取任期考核、年终考核、专项考核和日常考核等多种方式,强调群众认可、市场认可及出资人认可、社会和业内认可,以此为产业人才的聘任、晋升和奖励提供依据。

[1]刘树友.文化产业人才建设的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13,9(中旬刊):82 ~84

[2]孙柏楠.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理论界,2013,9:45 ~48

[3]欧阳友权.文化产业人才建设:问题与思路[J].福建论坛,2012,2:114 ~118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辽宁文化产业
辽宁之光
关于培养新时期青年人才队伍的思考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培养集聚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激发人才队伍活力 更好助力追赶超越
辽宁舰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人才队伍:发展机制待完善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