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关系与“问题-解决”模式的建构研究*
——基于学术期刊论文的实证研究

2015-03-19 02:30
外语学刊 2015年4期
关键词:期刊论文英汉语篇

郑 丹 刘 克

(大连民族大学,大连 116600;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大连 116100)

转折关系与“问题-解决”模式的建构研究*
——基于学术期刊论文的实证研究

郑 丹 刘 克

(大连民族大学,大连 116600;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大连 116100)

语言是精神生机勃勃的产物,语言现象能够反映人的思维,思维模式也必然在其载体——语言上有所体现。本文自建小型语料库,通过对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与“问题”部分关系的研究发现:转折关系是反映“问题”意识的主要手段,是建构“问题-反应”模式最基本的小句关系。

转折关系;“问题-解决”模式;学术期刊论文

1 转折关系

“转折”是复句关系的概念,表示一种语法语义关系,称为“转折关系”。狭义的转折关系指带有明显转折词的转折复句,如“虽然”、“但是”、but和however等;而广义上的转折关系既指在语言使用中建构的不同观念之间的对比或冲突,又指一种与期望结构相连的一般认知能力。因此,两事件状态之间在任何层面或维度上,通过任何可能的手段,因比较而产生的冲突都属于转折关系。(郑丹 2013:18)

虽然关于小句复合体(复句)的研究一直是传统话题,但以往的研究或集中于分析英汉转折连接词的使用,或局限于在句法层面探讨英汉小句复合体内的句际关系,如邢福义(2001),程晓明(1998),Schiffrin(1987),Mauri(2008),Jennifer和Anna(2009)等。在篇章层面上对英汉转折关系篇章建构功能的研究却鲜有论及,而宏观层面的小句关系研究才是篇章语言学的重点。

2 语篇模式

语篇模式作为语篇组织的宏观结构是语言交际中人们遵守和期待的“语言共识”(linguistic consensus)(Winter 1971:55)。一般认为,“问题-解决”模式、“主张-反主张”模式和“概括-具体”模式是3类常见的语篇模式(贺春英 潘春英 2013)。

“问题-解决”模式由情景-问题-反应-评价/结果4部分组成。其中“情景”是指为篇章提供背景介绍的句子(群),“问题”是针对情景中一个新的方面须要做出反应的部分, “反应”分为原因-结果/刺激-反应(wor-king regressive)和反应-评价(working progressive)两个方面。“评价或结果”有3种可能:(1)是肯定评价后再提供“依据、理由”(basis),这个依据或理由可有可无;(2)是肯定结果后再提供肯定评价,这个肯定评价可有可无;(3)是肯定结果和评价结合在一个表述中。“主张-反主张”模式的宏观结构由“情景”、“主张”和“反应”3部分构成,其中“主张”和“反应”是核心成分。“主张”部分是陈述他人或自己说过的但是没有认同其真实性的观点或情况,“反应”部分则是对“主张”部分提出观点的真实性或支持或反对。“概括-具体”模式由概括、陈述、具体陈述和总结陈述构成。这种模式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先概括后例举,二是先整体后细节。(曾小鹂 刘金明 2006:187,郑丹 2013)

3 转折关系与学术期刊论文中“问题”提出的关系

邢福义和汪国胜将复句分为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和转折关系3类(邢福义 2001;邢福义,汪国胜 2005)。因果关系复句反映各种因果关系,它重在说明或推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因果句、目的句、假设句和条件句;并列关系反映各种并列聚合,包括并列句、连贯句、递进句和选择句;转折关系反映各种异变性关系,包括转折句、让步句和假转句。

我们自建“英汉学术期刊论文语料库”,并以语料库为依托,通过计算机统计与人工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篇章建构功能。我们选取语言学类学术期刊作为研究对象,语料来源于AppliedLinguistics,TheModernLinguisticsJournal,《中国语文》和《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2010年刊发的文章,共计60篇。我们将分别讨论在“问题-解决”模式、“主张-反主张” 模式和“概括-具体” 模式中,“问题”部分主要是由哪种类型的复句关系提出的,从而探究语言现象与思维模式的关系。

3.1 “问题-解决”模式中提出“问题”的方式

经统计,在中英60篇学术期刊论文中,共有36篇文章为“问题-解决”模式,其中汉语的16篇,英语的20篇,二者的差距并不明显。也就说,一半以上(58.3%)的语篇采用这一模式建构。考虑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仅针对“问题”出现部分作具体的分析。在“问题-解决”模式中,作者多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3.1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在全部36篇“问题-解决”模式中,由转折关系引出文章研究问题的有27篇,占全部的75%。其中,英语17篇,汉语11篇。虽然汉语中用转折关系引出问题的数量略少于英语,但转折关系是英汉语篇中用以提出“问题”的主要手段。例如:

① (1)Discourse particles such as okay, so and well are syntactically optional linguistic items...(2) Apart from the term ‘discourse particle’, there is...(3) Because of their importance...(4) In the pedagogical setting, however, discourse particles are often dismissed as a sign of disfluency and their use discouraged.(5) Although,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studies have pointed out...(6) Previous studies of discourse particles related to language learning...(7) The pedagogical significance of discourse particles...(8) As an attempt to...(9) ...the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positional preference...will be compared both qualitatively and quantitatively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AppliedLinguistics, T7)

在该例中,句(1)-(3)为情景部分,句(4)-(7)为问题部分,句(8)和(9)为反应部分。其中,句(4)和(5)为however和although引导的转折关系,用以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研究目的的提出做出准备和铺垫。

3.12 由因果关系或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除转折关系外,其余9篇论文的问题部分或是通过因果关系(3篇)或是通过并列关系(4篇)引出。如下例中的“问题”部分由因果关系引出。

② 二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写了一篇精粹的短文,对两个特殊的问句“谁是张老三?” 和“张老三是谁? ”作了简略的分析说明……

从语法角度来看,“谁是张老三?”和“张老三是谁?”只是句式“谁是NP?”和“NP是谁?”的一个实例,但“谁是NP?”和“NP是谁?”是两个不同的句型。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当“NP”不再是像“张老三”这样的专有名词……它会是什么样的?(《语言教学与研究》,T1)

3.2 “主张-反主张”模式中提出“问题”的方式

经统计,在中英学术期刊论文中,共有10篇文章为“主张-反主张”模式,其中英语4篇,汉语6篇,两者差别并不明显。在“主张-反主张”模式中,“反主张”部分是文章的主要研究部分,也是提出研究问题的部分。

3.2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在全部10篇“主张-反主张”模式中,由转折关系引出研究问题的有9篇(其中汉语有1篇不是通过转折关系提出问题的)。例如:

③ (1)在汉语传统语法中, 被字结构中“被”后的词语是有条件的, 一般是及物动词。(2)虽然极少数不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于被动,但是它们都不能直接依附“被”字之后。(3)王静和王洪君认为,动态性弱的,如能愿动词、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都不能用于被字句。(4)然而,这种不可能现在却成为可能,并且这类被字结构充斥于媒体之中……(5)下面, 本文将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T3)

在该例中,句(1)和(2)为情景部分:被字结构中“被”后的词语一般是及物动词;句(3)为支持这一论断的一方的观点;句(4)为与此相对的另一方的观点;句(5)是作者用以证明新提出来的观点是正确的方法。其中,句(4)是由“然而”引导的转折句,它指出新的语言现象,即研究中存在的新问题,句(5)指出研究内容。

3.22 由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在全部“主张-反主张”模式的文章中,还有1篇汉语论文的研究问题是通过并列关系提出的。

④ (1)汉语语体与文体的研究,陶红印、张伯江等学者,先后发凡起例,言之綦详;(2)本文即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语体不是文体”的不同主张,并进而探讨语体的机制及其语法功能。(《中国语文》,T14)

3.3 “概括-具体”模式中提出“问题”的方式

经统计,在中英学术期刊论文中,共有14篇文章为“概括-具体”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作者通常会概述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内容,然后通过例子或从不同维度证明其观点。因此,该模式的“问题”部分往往出现在作者对文章观点和内容进行概述的部分。

3.31 由转折关系引出问题

在全部14篇“概括-具体”模式中,由转折关系引出研究问题的有9篇,占全部语篇的64.3%。其中英语5篇,汉语4篇,英语中通过转折关系提出问题的语篇略多于汉语。例如:

⑤ (1) There is substantial literature on...(2) However, to complete the whole picture, there is a need for research addressing how individuals experience the link between language and ethnicity...(3)The current study explores the various ways...(TheModernLinguisticsJournal, T7)

在该例中,句(3)为本文的研究主题,它是在句(1)和句(2)的基础上形成的:句(1)总体介绍语言与种族的关系;句(2)提出,为更好地了解这一关系,更应该注重将个人经历同语言与种族问题联系起来,句(2)是however引导的转折关系;句(3)则针对这一问题陈述将要进行的具体研究内容。由此可见,尽管文章整体是“概括-具体”模式,但在问题提出这一部分,句(1)、(2)和(3)形成一个“问题-反应”模式,转折关系引出问题部分。

3.32 由并列关系引出问题

在其余5篇论文中,大部分问题是由并列关系引出。例如:

⑥ (1)在汉语中,双音复合词在数量上占居主导地位…… (2)符淮青从词典释义的角度,考察…… (3)在此基础上,符淮青把词义与语素义关系的九种情况概括为五种类型…… (4)本文以符淮青概括出来的词义与语素义之间的五种关系类型作为实验材料的分类依据,从词义猜测的角度探讨汉语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双音复合词的过程中……(《语言教学与研究》,T4)

句(1)-(3)是情景部分,句(4)直接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句(4)与句(1)-(3)体现为并列关系。

4 转折关系与“问题”意识的关系

通过对60篇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的统计发现,共有45篇(汉语20篇,英语25篇)文章中的“问题”部分由转折关系引出,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三语篇的“问题”部分由转折关系句引导。尽管用转折关系提出“问题”的英汉语篇数量稍有差别,英语的数量略多于汉语的,但不可否认的是,转折关系是英汉语篇用以提出“问题”的主要手段。由此可见,转折关系与学术期刊论文中“问题”部分关系紧密。

转折关系表达的正是不同观点之间的冲突,而“问题”也是因为事实与预期相悖而产生的。因此从深层语义上看,二者具有天然的联系性,转折关系是表现“问题”的必然手段。在英汉学术论文中,作者都倾向于选用转折关系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借以引出论文的研究目的;或者通过转折关系直接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这反应出中西方语言使用者对于转折关系的认识具有共性,转折关系与“问题”意识紧密相关。

5 英汉提出“问题”的转折关系的表现方式

在英汉学术论文中,有四分之三的语篇是用转折关系来提出研究问题,但我们也发现,英汉语言中用于提示“问题”的转折关系的表现方式不完全相同。在20篇由转折关系提出问题的汉语论文中,带有明显转折关联词语的有13篇,占全部的65%;没有关联词语的有7篇,占全部的35%。在25篇由转折关系提出问题的英语论文中,24篇提出问题的转折关系都是显性表征的,仅有1篇是隐性表现的,例如:

⑦ ...The fact that children with SSLDs spend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ir time in regular classrooms, where the vehicle of instruction is primarily oral, places them at a significant disadvantage.

虽然英汉语论文都倾向于使用转折关系提出“问题”,但英汉语中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具有差异性。英语中的转折关系几乎都是有关联词语标记的显性转折关系,汉语虽然也是显性数量较多,但其隐性转折关系数量不可忽视,隐性转折关系的使用是由其意合性特点决定的。

显性和隐性表达方式是各种语言都使用的连结手段,但由于语言性质不同,使用的侧重点也不同。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所以使用的显性转折比汉语多。英语句子主要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即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而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的重义、重神、重风骨和重凌虚的哲学以及美学传统影响下,形成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和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例如,在一个长句子中可以没有任何形式词,因为汉语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潘文国 2010:335)。

英汉语言的不同特点对其各自的读者/作者在文章的理解/写作方面产生影响。对转折关系的研究表明,在英汉学术语篇宏观建构层面(语篇层面)上差异并不明显,但在微观层面(句际间)上却存在很大差异,即英语语篇较多地使用显性转折关系,而汉语语篇较多地使用隐性转折关系。杨玉晨研究发现,外籍读者经常会对汉语本族语者所写的英语文章感到疑惑不解。这是因为汉语本族语者在语言表达时采用隐性的表达方式,对外籍读者来说,汉语文章显得不衔接、不连贯(杨玉晨 2006:79)。

目前,很多汉语学者撰写的英语论文常常不被英语学术期刊接受,其部分原因是作者在英语写作中运用汉语思维模式,而这种隐性的表达方式会影响英语读者对文本的识解。因此,本研究希望给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一个启示:在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句子构建的基础上,应注重帮助学生分析句际关系的意义,注重连接词的有效使用,从而撰写符合英语思维习惯的句子和语篇。

6 结束语

小句关系作为理解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一个重要载体,在语篇研究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十年来,对语篇的研究无一能够脱离对小句关系的研究。(白丽娜 2013:50)

王开复认为,文章就像流动的河水一样,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这都是突出“转”在文章中的重要性(马秉义 2000)。汉语文章中多有“转”和“曲折”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转折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它根源于语言使用者、信息和认知对象的复杂性,认知者和信息表达的意图以及交际活动过程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的深广性。

研究和掌握转折关系有助于揭示语言、思维和认知的关系,以进一步加深对语言本质的认识。通过对英汉学术期刊论文的研究我们发现,转折关系是体现“转”的一个主要手段,是提出“问题”最常见的手段,也是建构“问题-反应”模式最基本的小句关系。

白丽娜.英语小句关系模式对比——以韩礼德、马丁和侯易模式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4).

程晓明.转折句式与转折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4).

贺春英 潘春英.语篇模式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哈尔滨剑桥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为例[J].外语学刊, 2013(5).

马秉义.英语篇章修辞比较[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杨玉晨.英汉写作中的汉语思维模式和逻辑推理——中国学生英文习作案例分析[J].外语学刊, 2006(6).

曾小鹂 刘金明.英语中常见的语篇模式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6(2).

郑 丹.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的转折关系研究[J].外语学刊, 2011(6).

郑 丹.英汉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表征形式与篇章功能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Mauri, C.CoordinationRelationsintheLanguageofEuropeandBeyond[M].Berlin:Mouton de Gruyter, 2008.

Schiffrin, D.DiscourseMark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Spenader, J., Lobanova, A.Reliable Discourse Marker for Contrast Relations[J].Proceedingofthe8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Semantics, 2009(1).

Winter, E.O.Clause Rel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Two Basic Text Structures in English[A].In:Coulthard, M.(Ed.),AdvancesinWrittenTextAnalysis[C].New York:Routledge, 1971.

AdversativeRelationandtheConstructionof“Problem-solution”Pattern—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Academic Journal Articles

Zheng Dan Liu Ke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Dalian 116600, China; 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ght Industry, Dalian 116100, China)

Language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mode of thinking:it can reflect human’s mode of thinking; reversely, the mode of thinking is shown on its carrier-language.For this paper, we establish a small-size corpus which includes 60 academic journal articles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adversative relation.We have found that adversative relation is a major method to embody “problem” part and it is the basic clause relation to construct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adversative relation;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academic journal article

* 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语语法教学研究”(L14CYY025)和大连民族大学自主基金项目“小句关系与篇章模式建构——基于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实证研究”(20150310)的阶段性成果。

H043

A

1000-0100(2015)04-002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5.04.005

定稿日期:2015-03-25

【责任编辑王松鹤】

猜你喜欢
期刊论文英汉语篇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中文科技期刊论文LaTeX模板的研究与实践
英汉量词分类及语法与表意功能的对比
公共图书馆不应认可的职称期刊论文探析——基于重庆图书馆职称期刊论文的实证调研
人文社科期刊论文被引频次和下载频次相关性研究
浅谈音乐风格对英汉歌曲翻译的制约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三、期刊论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