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芹
“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情感激励作用探究
黄芹
“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提出,从精神上激励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民族共同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中国梦”是政治伟大目标和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现实统一。“中国梦”伟大目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情感渗透和激励,必然从根本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教学方法的现实改变。
“中国梦”;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情感激励
[作者]黄芹,法学硕士,宁德师范学院思政教研部讲师。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高校政治思想阵地需要进行的教育发展创新策略,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有效推进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在当前“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梦”是实现中国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它从精神上激励每一位中国人为之奋斗和充满民族自豪感,这一信念带有强烈的情感渗透作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有思想目标引领作用,也对传统教学改革带来契机。如何发挥“中国梦”的强烈情感渗透作用,从而有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党中央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目标的提出,是逐步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由此可见,“中国梦”是理想和现实的有效统一,它必将深入中国民族心灵深处,从而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梦”促使中华民族回望历史,展望未来,为建设现代化中国贡献精神动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五千年历史延续不断,其中原因就蕴含着民族伟大的创造发展精神。从古代经典《易经》所言“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到今天对“中国梦”的共同追求,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煌煌历史积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凝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是团结一心、自强奋斗的动力。[1]由此可见,“中国梦”的提出,不仅是民族的伟大奋斗目标,也是情感上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生活追求的“强心剂”。
“中国梦”唤醒了人们深沉的历史记忆,其提出奠基于近代以来备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史。从鸦片战争以来,“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华民族付出血的代价后认识到的历史真理。一国之落后,不仅反映在军事实力、政治制度、经济基础上,也反映在民族精神上。一个民族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持和富强自立的奋斗梦想,绝对难以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中国梦”的提出是反思历史、吸取经验、展望未来的伟大精神战略。中国历史上曾有过三代之治、汉唐盛世,有无数的圣贤英雄、民族脊梁,“中国梦”是在新时代下,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新时代环境从民族情感上对祖国富强的一致认同和追求。“中国梦”也照亮了人们奋发进取的现实愿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从传统农业国到现代化工业化、信息时代的艰难转型,各方面取得极大成就,但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全球化时代“中国梦”的提出,是中华民族高度的自信化为自觉行动的历史必然,它将发挥着难以估量的精神激励作用。
过去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不高,学术普遍缺乏兴趣,教学方式单一,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课程教学,将其作为一种知识论体系灌输方式进行课堂教学。面对极度抽象的马克思唯物史观、矛盾论等哲学概念,学生接受能力较为有限,教师教学机械枯燥,从而造成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种种困境。西方心理学将人的心理分为知识、情感和意志三大部分,传统政治思想课教学重视知识灌输,忽略情感和意志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塑造的重大作用,是造成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提出,从情感向度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提出新的要求,也带来教学范式和目标的革新意识。“中国梦”从总体上塑造新时代中国人的奋斗精神和现实追求,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中国梦”是每位高等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和现实行动,这个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从内心深处的引领和塑造。它深刻作用于每个大学生心灵的情感和意志,并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致和清晰的政治思想认知。
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从知识论的传授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充分利用“中国梦”的情感激励作用,必然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基本原理,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分析落后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状况,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近代中国挨打的根本原因,并联系时代现实,说明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的必要,这样从历史角度剖析“中国梦”目标的现实伟大意义,激发学生致力于国家富强的时代使命。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不能结合实际,没有充分调动学生情感认同感和兴趣。“中国梦”提出必然从现实和情感认同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注入新的内涵和发展契机。
实现“中国梦”的力量,蕴藏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里,遍布在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辛勤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担任着弘扬“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任务。因而,从情感上激励高校学生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必然涵盖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充分发挥“中国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促进作用,教师主体的知识素质、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应该实现相应的转变。
首先,高校教师应该深入理解“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和积极意义,需要从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及政治学等多个角度充分阐释“中国梦”的具体内涵。只有教师知识素质的提升,才能做到以理服人,从而在政治思想课堂上清晰深入传达“中国梦”的思想内涵,而非政治口号式的宣传教育。夸美纽斯指出:“当人们给自己选择艺术或者科学的某一领域,而对其他领域一无所知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片面性。”[2]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新形势下,应该改变传统抽象原理的片面教育观,从“中国梦”的现实未来出发,同各种思潮对话,在广泛学科知识基础上展开思想政治课教学。
充分发扬“中国梦”精神引领课堂教学。高校政治思想教育教师应该实现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将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原理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升级为情感激励和引导的教学启发。因此,在“中国梦”伟大目标的引领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注意创造教学氛围和情感认同,将学生放置于“中国梦”目标中的一个伟大群体,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教学方式,非知识灌输主导而是情感激励为主导,必然从根本上改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实困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层次人才,因此,形成什么样的人生理想是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应该切实回应的现实课题。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终极奋斗目标,现阶段“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最高奋斗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梦”不仅设立了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而且从根本上规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高校思政教育教师主体在当下应该实现教学目标定位的转变,将“中国梦”现实地贯彻到课题教学中去,实现最高奋斗目标和现阶段目标的辩证统一。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梦,我们的梦[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43.
[2]任钟印.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