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赵方河北省遵化市东旧寨小学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汪赵方
河北省遵化市东旧寨小学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活动的心理倾向。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当儿童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在此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从英语和历史与社会两科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课堂活动;设计形式;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设计,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与历史对话,师生共同探讨,互动学习。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营造出一种能够使学生心情愉快、无忧无虑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可体会到角色的转换,还能培养学习兴趣。置身于课堂,学生不仅不会感到紧张、沉闷,反而会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是对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在这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中,可以增强他们学习和克服困难的信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大胆尝试,从而有效促进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喜欢的、乐意完成的课外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设计出形式多变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在作业中玩耍,在作业中学习,甚至在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能力的学生,我设计了几种课外作业。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天性好奇的他们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学会了几个单词就很得意地向家长、小伙伴炫耀。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把你今天学会的单词合格去回家说、唱给你的家长及好朋友听,第二天告诉我你的家长和好朋友是怎样表扬你的;四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录下你读的最好的课文和唱的最好的歌曲,在班上公开评比出录制效果最棒的学生。这两种课外作业都能让学生觉得自己挺棒的,有一种成就感。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种成就感一方面是学生认真学习后获得的丰厚回报,另一方面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兴趣的基础。
1.教材内容的问题化。
小学生有着好奇的心理,因此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将教材问题化,将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找出答案,并生成更多、更深层的问题。
2.教材内容的结构化。
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知识比较死,导致学生厌学历史,这就需要我们对教材进行重组,将历史知识简单化、直观化,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而不能“见树不见林”。学生的认识结构是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某一课或某一单元历史知识教学时,要注意“瞻前顾后”和“左顾右盼”。要实现教材结构化,教师可以提出教材内容的“纲要信号”,也可以指导学生自己结合相关知识构建知识系统框架。例如我在给学生复习历史与社会时,将教材首先划分为新民主革命阶段和旧民主革命阶段,旧民主革命阶段又划分为侵略史、反抗史以及近代化的探索三个专题进行复习;新民主革命阶段又划分为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这样就从实际出发实现了对教材的重组,做到专题线索与基本知识的结合,既落实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又能使学生熟练的掌握、灵活的调动和运用学科基础主干知识,从而建立起学科专题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复习时更加轻松,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勇气,提高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