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涛
激荡30年,自发端于经济特区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招商引资工作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未来有哪些新趋势?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周业安。
从亲缘招商到科学规划
《新城乡》:最初的招商引资是在经济特区,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周业安:改革开放之初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之一,就是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来吸引外资,从而使当地经济迅速发展。外来企业的进入还给当地原有的企业带来了市场理念,让他们开了眼界,知道企业“该怎么弄了”,这是更重要的。
《新城乡》:30多年来,招商引资的特点经历了哪些变化?在东、中、西部各有什么不同?
周业安:早期的招商引资更多是靠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吸引过来的,毕竟我们没经验,也没市场,陌生的企业不信任你这个地方。当时,引进的产业也是随机的,完全取决于你家有个亲戚在做什么,你跟哪个熟一点,就动员来投资,并没有战略性的规划。
后来改革开放全面铺开,大家的预期稳定了,邓小平又反复强调改革开放不变的决心,这时候就不是亲朋好友引进的方式了,胆子大一些的海外资本也想来淘淘金,内地许多地方政府的眼界也放宽了。但毕竟胆子大的外部资本还是少数,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各个地区的竞争就产生了,招商引资在地方政府工作中的分量开始加重。这个加重首先出现在东部和沿海地区,那里获得了招商引资的先发优势,地方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制定发展规划,有选择地吸引自己需要的资本,招商引资走上了规范化的轨道。
投资者的口味变了
《新城乡》:作为“招引”的对象,投资者对投资环境的偏好,经历过哪些方面的转变?对这种变化,地方政府又是以怎样的招商手段来应对?
周业安:这种变化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刚才提到的靠亲朋好友关系引进阶段。这种招商引资带有一定的运气成分,投资者谈不上对投资环境的偏好,政府在招商时也主要靠“拼人脉”,谈不上有什么手段。
第二个阶段是比拼优惠阶段。地方政府对外部资本极度饥渴但又欠缺市场经济知识,不管是怎样的资本都一哄而上。当外部资本发现来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越来越多时,自然比起了谁开出的条件更优惠。而政府为抢到客商,也竞相给出更优惠的土地、税收等政策。因此,这时来大陆投资多的,是那些靠优惠来获利的企业。
在这个阶段,后期情况也渐渐发生变化。一方面,那些质量高的资本对软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很难单凭优惠就打动他们;另一方面,招商引资比较早的地区也逐渐发现拼优惠不太划算,优惠给多了影响财政收入;靠优惠吸引过来的项目鱼龙混杂,很多差项目无法给当地带来技术进步,还对当地公共资源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环境问题;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投机欲比较强,谁给的优惠多,他就跑到谁的地方去了,很难对当地产生一个长期的经济拉动作用。
在这些负面效应不断体现的时候,东部沿海地区开始进入第三阶段。一方面是企业更看重人力资源水平、政府管理水平、当地社会环境等软实力;另一方面,政府也开始主动选择那些对当地长期发展有利的企业,比如技术型企业。要吸引到这些企业,政府就必须更注重打造软实力。
软实力包含对创业的鼓励和保护。很多地方政府老盯着那些成熟企业,不关注新生的创业者。实际上,如果你有一个创业的集群,往往大企业就对你感兴趣了,因为创业者集群可以作为这些大企业的配套与孵化。招商引资不能“抓大放小”,而是要先服务小“麻雀”,让麻雀去吸引“喜鹊”,再去吸引“孔雀”、“凤凰”。
《新城乡》:随着招商竞争重点的变化,招商干部的选拔标准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周业安:过去招商“靠展会、比人脉、拼酒量”,现在不仅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还必须具备产业梳理、技术前沿分析、市场前景预判和风险预测等多种综合能力。其实,我们的招商局、专业招商干部都是第二阶段的产物,到了第三阶段,招商干部的概念慢慢淡化。等软实力建立起来了,就不再需要通过用专人、专门部门来做这个工作了,通过人才、通过企业网络来吸引,以商招商的效果要比让专门的招商干部去招好得多。
招商引资新趋势
《新城乡》:2008年金融危机有没有对政府的招商引资理念产生冲击或推动?
周业安: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发现,很多原先引进的企业没法在当地扎根,一旦出现了外部冲击或劳动力成本上涨,他们就跑了。这对政府的冲击很大,他们意识到,招商引资的重点,是那些能够在当地扎根、和当地经济共同成长的企业。
现在,较发达地区的政府不再是看到资本就扑上去,而是开始“招商选资”。最看重的一是能不能和当地已有的经济秩序相契合,形成一个更大的集群;二是能不能给当地当来一个技术上的变革,提升经济档次;三是外来资本应当对于软环境要求更高,而不是优惠;四是引进内资和引进外资并重,不仅仅只看重海外资本,省外资本或者市外资本都可以了,只要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益的,他们就愿意。外资诚可贵,内资价更高,要是没志气,最后一团糟。
《新城乡》:去年年底,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清理规范招商引资中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这对不同地方是否会产生不同影响?
周业安:这对较发达地区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因为它主要不是靠这个来招商引资,已经比较规范了。真正受到影响的是那种走传统招商引资模式的欠发达地区,这个新规在短期内会束缚他们招商引资的手脚。不过,这也会迫使他们痛改前非,下决心从第二阶段过渡到第三阶段,提升软实力,发展附加值比较高的产业。
《新城乡》: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投资需求由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转变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新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下一步的招商引资,将如何适应新形势?
周业安:所谓新常态,本质问题是,过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可能已经走到尽头,随着人力成本的上升,传统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降低,但新企业的活力也开始显现。
地方政府对新常态的理解不到位,会导致下一轮招商引资出现扭曲。目前,不少地方政府将新常态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增长率下滑导致发展困难”,因此,为了“保增长”,继续把主要精力放在引进过去的传统制造业企业上面,思路还是跟过去一样。今后在招商引资时,要更侧重于引进那些能够帮助当地产业升级的项目。
实际上,在新常态下,政府应更加注重新经济,通过新经济的发展来带动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其价值创造能力。如果经济增长率下滑了,但利润却增长了,经济的含金量提高了,这可以说是塞翁失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