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怀柔镇中心小学 尤湘君
散文,自古就有。在我国古代,为了区别于韵文、骈文,凡是不押韵、不重视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统统称之为散文。按照时间的发展,散文可分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目前小学教材中出现的散文基本上是现代散文。
现代散文,通常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散文,是指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文章,除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短评、小品、游记、书信、日记、回忆录、传记等样式;而狭义的散文则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抒情、议论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应是与人和生命的深层感动,生命体验与人文情怀是散文的灵魂和生命线,人文情怀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弱者的同情,对道义的守望,人文情怀对作家尤为重要,有着人文情怀,作品中会时时处处体现出对人性命运的关照和关怀。
《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虽篇幅短小,但内容具体、构思精巧、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作者以风趣亲切,通俗流畅的语言,写出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读了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平平淡淡地向我们述说他眼中的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温柔又倔强,既贪玩又尽职,“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好象是相互矛盾的,但却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细读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介绍猫的脾气性格,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于是,不知不觉中让我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深深喜爱上他笔下的猫了。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
《缝纫鸟》是作者在非洲的坦桑尼亚访问时观察到的一种具有编织本领的鸟。作者通过观察它们筑巢的艰辛过程、鸟巢的特点感受到缝纫鸟们的聪明灵巧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这种鸟的敬佩之情,又通过描写鸟巢被狂风暴雨打落后,缝纫鸟们又叽叽喳喳筑巢,感受到缝纫鸟乐观向上的精神。作者用精妙的语言把在非洲看到的这种鸟观察的细致入微,通过感知缝纫鸟编织过程,体会倒了缝纫鸟缝纫技能高超,和对缝纫鸟勤劳,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等精神。对鸟巢编织过程来感叹,赞美,赞叹缝纫鸟的精神品质。激发自己敢于面对困难,直面问题,大胆实践,乐观向上的情感体验,热爱生命。
《麻雀》讲述的是一位猎人在打猎归来的路上遇到的一幕:一只老麻雀为了保护自己的幼儿不受伤害,尽管自己紧张、害怕,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准备跟凶猛的猎狗做殊死搏斗。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应该是一场没有悬念、没有任何欣赏价值的的战争:小麻雀是体型弱小,力量微弱的。猎狗是强大的,凶猛的。一个弱小无助一个强大自信。“老麻雀”出人意料的出现,让故事走向高潮。这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我们犹如看到的一部电影的惊险场面,立刻摄住了所有观众的心。此时的老麻雀就像一位身穿盔甲的勇士,没有任何锐利的兵器,有的就是自己坚定的信念,战胜的勇气和保护弱者的决心。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大一小、一强一弱的对手正在交锋,没有厮杀,但有着誓死决一死战的架势。其实,谁不承认这种伟大的力量呢?这是爱的力量、勇敢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那样的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战胜啊!这种力量像重锤敲打在我们的心坎上,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这三篇散文的教学中,首要的教学目标是准确感知文中的主角,感受它们的形象及特点。才能为后面的感受作者情感表达方面做好铺垫。要通过朗读,把课文中那些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进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读出蕴藏在文字里面的韵味及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而体会到文章的精妙;要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作品艺术构思的凝聚点,是牵动制约全篇的关键点。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关键词,而且是核心关键词,是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文本主题的关键语句。它像一个人心灵的窗户,透过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脉搏的律动,领略到文本的精神内涵。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本,统摄文本的灵魂内涵。因此,语文关键词教学,在散文的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比较、揣摩、玩味那些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高超技能。这样,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真正达到读有所悟,读有所得。教学散文,仅仅靠朗读还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去品析语言。细读细嚼是很有策略可言的,而词句细读是不可忽视的,走进词句且在其间走几个来回,文本“真意”——语言文字的“味”才会越嚼越重,越嚼越浓。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